校長網 學校管理 校長論文 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方能和諧發展
——淺談課改形勢下的學校管理
學校作為培養人的場所,是引領社會發展與文明的基地,具有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兩大功能,因此構建和諧校園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校園的關鍵因素是人,弘揚“以人為本” 的學校管理文化,才能促進學校和諧發展,在新課程,新形勢下,學校管理過程中如何理解“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這一理念, 筆者就自己在學校管理過程中的一些思考談一點體會,以祈拋磚引玉。
一、把握學校定位——促進人的發展
一個學校成功的標志是學校是否能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樂園,學生、教師都應該在其中獲得一種幸福快樂感 。并且這種快樂幸福能成為師生不斷學習、成長的動力。
1、學校應該是教師的精神家園
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最好最優秀發展,學校的發展有賴于教師群體水平的高低,因此,關注教師個體的發展是學校以人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
學校要給教師個人發展創設平臺。特別針對我校青年教師的現狀,專門制定了青年教師考核細則,促使青年教師牢固地掌握課堂教學基本壞節和基本功,為他們個人發展創造了基本條件。學校請優秀教師與青年教師結隊幫扶,手把手地教青年教師備課、上課等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學校通過聽課評課和學校基本功達標活動,利用集體的力量,幫助青年教師過好課堂教學關。另外通過舉辦講座、外出參觀、開展研討等活動,重點解決教師的育人觀,變傳授知識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為重視學生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培養。
學校重視教師工作成績和研究成果的固化。一方面,向教師提出總結和研究的要求,提供研究方法的指導和幫助,建立鼓勵成果和業績的機制;另一方面,提供教師展示成果的舞臺,學校為青年教師和名師學者結對,幫助他們提高業務水平,爭取開設片、市級公開課的機會;為年輕教師爭取承擔編撰寫論文和組織學術活動的機會,讓他們能迅速地超越自己的層次快速發展,體驗自己的主體地位,體會到教師工作有干頭有奔頭,以自己的工作為榮,進而樹立正確的教師職業觀,形成良好的職業感受,真正感受到工作的快樂。
2、學校應該是學生成長的樂園
傳統教育常常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知識收者,是等待著教師大量填塞知識的容器,否認了教育對象的主動性。因此學生學得太苦,除了上課就是作業,單純重復、枯燥乏味的內容使天真爛漫的臉上少了燦爛的笑容。新課程改革要求將學生發展作為課程的總目標。學校的目的不應該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而應該是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學校應該成為學生發現自己潛能的地方,能夠成為學生獲得最大幫助的地方。
第一,要努力創設條件,改變專靠書本做媒介,不與生活相通連的現象。讓學生走出學校,參加社會實踐,讓學生跳出課本,接觸時尚。讓課程成為學生生活實踐的場所。讓學校成為一個真實的、實際的、兒童能在該處發現自己的小世界,讓學生在自主參與中成長。
第二,要改變傳統教育中學校教師包辦代替的現象。學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師不再咀嚼;學生自己能弄懂的習題教師不再提示;學生自己能明白的道理教師不再羅嗦,學生自己能解決的事情教師不再包辦。讓學生在獨立探索中起飛。
二、轉變管理重心——服務人的需要
管理可理解為“管”和“理”。“管”是指剛性的約束,“理”是指人性的疏導和健康的情感交流。舊體制下的管理過分重視了管理的嚴肅面,忽視了管理的柔性面,在管理要義中突出監督指導功能,忽視了管理的服務功能。而“以人為本”就是要“入情入理”,重視“情感管理”的作用,只有把師生當作服務的對象,才能形成上下一統的和諧氛圍。
1、樹立管理是為教師服務的意識
要服務好教師,首先要知道教師成長之需。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自己成為發現者、研究者和探尋者”。管理就是明教師所長,投其所“好”,因勢利導;知教師之短,不傷自尊,填“谷”成“峰”。對想干事的給機會,對能干事的給崗位,對干成事的給地位。此外,校長還要進百家門,知百家事,解百家難,關注教師的生活。其次,要鋪就教師發展之路,滿足教師實現自身價值的需要。管理者既要當好司號員,為教師助威,又要當好指導員,給教師“診脈”;既要當好運動員,與教師賽跑,又要當好教練員,給教師支招。對照教師個體的成長需要,主動創造各種機會,全力搭建各類平臺,讓教師做明白之師,做明辨之師,做明天之師,從而不斷積淀校園精神文化財富,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水平,讓教師的成就感和歸屬感與日俱增。
2、樹立管理是為學生服務意識
對學生最高明的管理是給他們的成長創造最佳的資源環境。我們要大力提倡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的站位從講臺上走下來,走到學生中間,共同參與學習活動,用真摯的情感、友善的態度、親切的話語,與學生進行交流
在教育活動的組織中我們不能限制學生個性的發展,應尊重學生的需求,滿足學生的需求。 從班級制度、組織、日常管理與活動、文化建設等入手,改變班級中普遍存在教師主宰,少數學生受重用,大多數被管理的狀態,努力形成“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的和諧氛圍。
三、落實“以人為本”的關鍵
1、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陶冶人
著名教育家梅貽琦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學校之“水”即文化。高品質的學校文化是師生發展和人格陶冶的重要力量。在新課程條件下,學校文化要與時俱進,體現時代要求
(1)建設相互尊重的校園軟環境
群體的工作環境是學校重要的軟性環境。群體工作環境的作用在于增強團體之間的凝
聚力,增強合作與競爭意識,形成良好團結尊重的組織氛圍。對教師具有極大的感召力。因此群體環境建設是學校軟性環境建設,是學校管理的新發展。在我校領導對教師關心入微,從幫助分居夫妻協調調動、為未婚青年教師牽線搭橋到逢年過節的慰問等等,無不體現出“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管理思想的重要內涵。
(2)建設人性化的校園硬環境
校園硬環境這里主要指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環境建設、設備設施配置等,首先要體現以應用為本。想方設法在學校環境建設和教師工作環境上讓教師工作和生活環境舒適、方便,現代化配置向一線終端傾斜,工作程序開放簡便快捷,服務保障到位。在校園環境建設上以陶冶人的情操為目標,注重人文環境的建設,讓教師們工作在藝術和文化的氛圍中。在學校的長遠發展設計上以提高教師的理解和職業道德為出發點。青年教師的工作期間的生活條件,以及居家條件,都在學校的關注之中,保證一流的教師,品味一流的生活,造就一流的教育。同時,我們要為學生著想,不能為了便捷、省事忽視學生的真實需要,我們要傾聽學生的聲音,滿足學生的真實需要。讓學生在學校里自由,快樂的成長。
2、.改變評價機制——激勵人
人本管理的中心是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激勵人、教育人、保護人,充分開發人的潛能,實現人與學校的共同發展。以成員的集體主義行為為基礎,達到調動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及在推動學校發展過程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
(1)建立發展性教師評價體系。
現行的教師評價往往以獎勵和懲罰為目的,通常只關心評價的最終結果,由于大部分教師的工作表現既不符合獎勵的要求也不夠懲罰的條件,因而,評價結果只能引起少數人的響應,而不能引起全體教師的重視,只能調動部分教師而不是全體教師積極性。發展性教師評價就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的一種評價制度。它不僅注重教師個人的工作表現,而且更加注重教師的未來發展。具體內容包括:教師職業道德評價、個人發展實施情況評價、社會評價等。
(2)建立發展性學生評價體系。
學生評價是指對學生個體成長發展情況的評價,既包括對學生個體學習情況的評定,也包括對學生態度、情感和身體發育情況的評價。在學校管理制度重新建構時,應加大對學生評價尤其是考試問題的研究。對學生的學業評價,應突破學生的智能領域的限制,對學生的非智能領域的發展也要進行正確的、及時的評價。學業評價在內容、標準、方法上不搞“一刀切”,評價的重心從關注學生的結果的評價(期末考試),轉移到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也就是形成性評價。要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評價學生,同時,利用學生的成長記錄袋的做法,讓學生成為自評,他評的主動參與者,建構其旨在促進學生不同智能領域或各個非智能領域和諧發展,并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的學業評價機制。近幾年來,我們嘗試建立了“學生成長檔案袋”及“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檔案袋”,我們認為,只有采用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才能更全面地放映學生的學習狀況
3、發揮校長人格魅力——凝聚人
校長是一校之魂,處于管理的核心地位。人格魅力通俗的說是指校長對教職工的影響力。學校管理的根本是經營“人心”,只有團結人心,凈化人心,調動人心,學校才能萬眾一心。校長的人格魅力在學校的管理中作用至關重要,無法替代。因此,校長要加強自身修養,以公正廉潔,吃苦耐勞,一視同仁的品質當好楷模,以開拓創新,務實求真的工作作風去感化師生,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尊重愛護每一個師生。作為校長,從教師中走出來,應再把目光投注于教師,進百家門,知百家事,解百家難,關注教師的生活,這種人性化的管理更貼近人的心靈世界、更貼近人的職業心態。校長要用獨特的視線去透視教育,以睿智的思維去探尋發展,進而以自己前瞻性的理念去引導教師真正摒棄短視與功利,用滿腔的激情擁護教育,用靜謐的心態感悟教育,營造出一個寬松、寬宏,寬厚的人際環境,共同創造健康和諧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