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網 校長論文 劉彭芝 人大附中 中學品牌
論品牌中學
發展中國的中學教育,在政策上應該堅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頂”;一個隊列必須有排頭兵,一座金字塔必須既有塔基又有塔尖,中國的中學教育應該而且必須有自己的品牌學校。
要為品牌中學創造寬松的環境,不能“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品牌中學要擺正位置,不能“獨善其身”,而要“兼濟天下”。要充分發揮品牌學校的“凝結核’’作用,促進產生教育界的“附麗”現象。
按照“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原則來推動教育公平,在政策上應該堅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是指一定要盡快制定國家中學教育質量標準體系,這個質量標準體系要剛性十足,任何一所中學,只有符合這個標準,才能新辦,才能繼續辦下去,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孩子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實現基本的教育公平;“上不封頂”,是指對現有各方面工作都做得好的優質校,要鼓勵其保持優勢,繼續發展,不斷超越,使其成為中學教育的品牌學校,并充分發揮品牌學校的示范作用、輻射作用,帶動整個中學教育水平的提高。
品牌學校是一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到一定水平時的必然產物,是一個國家教育事業的“名片”。美國的十余所“常春藤學校”,就是美國大學教育的品牌學校。我國在大學實施“985工程”、“211工程”,也是為了打造中國大學教育的品牌學校,在中學實施“優質高中工程”、“示范中學工程”,也是為了打造中國中學教育的品牌學校。歷史上,我國的中學教育曾經有過耀眼的品牌學校,如江蘇的揚州中學、天津的南開中學等等,她們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材,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一個隊列必須有排頭兵,一座金字塔必須既有塔基又有塔尖,中國的中學教育必須有自己的品牌學校。在科教興國的今天,在教育事業大發展的今天,中國的中學應該有更多的品牌學校,這是勢所必至,理有固然。
我們推動教育公平,宗旨是讓薄弱校不薄弱、優質校更優質。
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殺富濟貧”。我們要為品牌中學創造寬松的環境,不能“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問題的另一方面,是品牌中學要擺正位置,不能“獨善其身”,而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兼濟天下”,為促進教育事業整體水平的提高作出更大的貢獻。
如何更大地發揮品牌中學的作用?人大附中在這些年的實踐中探索了一些路徑。一是與薄弱校手拉手,比如人大附中和北京延慶永寧中學、中國農業大學附屬中學就是手拉手學校。我們在手拉手活動中采取師資培訓、學生“留學”、校長結對、教師結對、學生結對等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承辦薄弱校,比如人大附中承辦了在海淀區排名最靠后的西頤中學,將其改為人大附中分校,教育理念、師資、校園環境都和人大附中一樣;三是與薄弱校合作辦學;四是在中西部落后地區合作辦學,比如人大附中在河南新密開辦分校;五是在一些特殊領域興辦教育公益事業,比如人大附中與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合作辦學工程已經啟動。
人大附中發揮品牌學校作用的最大項目是,作為“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聯盟”的發起單位,作為“國家基礎教育網格應用示范項目”的實施單位,我們正在聯合全國一百所優質中學,在教育部、信息產業部和國家發改委的支持下,通過網上遠程教學,支援全國落后地區的中學。
據我所知,各地的品牌學校在“兼濟天下”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和經驗,充分發揮品牌學校的示范帶動效應,潛力無限,前景廣闊。
大自然中有一個奇特的“附麗”現象。科學實驗表明,如果空氣中沒有凝結核,即使水汽含量達到300%,水汽也不能凝結;而若空氣中有凝結核供水汽附麗,則水汽含量達不到100%也能凝結成小水滴。事實上,滋潤大地、使地球表面生機盎然的一場場降水,實有著凝結核的汗馬功勞。
從某種意義上講,品牌學校就是教育事業的“凝結核”,充分發揮品牌學校的“凝結核”作用,促進產生教育界的“附麗”現象,對發展和繁榮我國教育事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