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網 校長論文 劉彭芝 人大附中 中學創新
中學創新人才培養的三個關節點
世界上的事情,有的是知難行易,有的是知易行難。培養創新人才,便是典型的知易行難。我衷心希望本屆峰會要把務虛與務實結合起來,把提升思想觀念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對于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擔當,也許就是帶著桎梏舞蹈,奮力探索出一條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路子、奮力開辟出一片創新人才培養的新天地。為了這個重要的擔當,我們可以無怨無悔、樂而忘憂。
正是基于上面的這些想法,結合多年的教育實驗,在本屆峰會上,我就中學培養創新人才的三個關節點發言,求教于在座的各位領導、專家和同行。
中學培養創新人才的三個關節點,分別是:選拔、培養、輸送。
關于第一個節點,選拔,是創新人才培養三個關節點的第一個,也是創新人才培養三部曲的第一部。
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我們是唯物主義者,應該承認人的資質有高下之別,應該承認人的創新能力有大小之分。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對象必須是有創新潛力的人。美國人不像中國人這么含蓄,他們在人才培養方面,提出的最直接最響亮的口號,就是把最具創新能力的那5%的人才牢牢抓在手里。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創新人才的選撥和招攬上。美國人的經驗很實在,也很實用,我們可以借鑒。
對大學而言,創新人才的選拔基本不是問題,“985”高校、“211”高校通過高考特別是自主招生,能把創新人才選拔到手。對于中學而言,創新人才的選拔目前還是個大問題。你不去選拔,那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你要是去選拔,馬上就會有各種批評的聲音。
有教無類,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這是教育公平,而且是起碼的教育公平;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得到適合他的教育,這也是教育公平,而且是高層次的教育公平。現在,我國已基本實現起碼的教育公平,應該向高層次的教育公平進發。有很好創新稟賦的孩子如果沒有被選拔出來,如果得不到適合他的培養,這不僅是不公平,對國家對社會來說,這更是最大的人才浪費。因此,中學培養創新人才,選拔工作至關重要。
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經過反復考察、嚴格篩選,可以在各地指定一批優質中學,有權發現選拔少年兒童創新人才進行早期培養。
這兩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師出有名,都需要法理依據,都需要政策支持,也都需要輿論理解。建立創新人才的早期選拔體制機制,是創新人才培養的第一道關隘,這個關隘打不破,我們不可能進入創新人才培養的新天地。
關于第二個關節點,培養,是中學創新人才培養的第二個關節點。中學培養創新人才,要把握一個特點,即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點。中學培養創新人才,要遵循兩個規律,即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
中學培養創新人才,還要符合兩個趨勢,即科技發展的趨勢和知識經濟的趨勢。我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做超常兒童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三十年的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中學培養創新人才,有三點非常重要。
一是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
自學,既是自己學習,更是自主學習。自己學習好理解,自主學習是指在自己學習中有獨立的思考。相比之下,自主學習是更重要的自學。人的一生,小學六年,中學六年,本科四年,碩士三年,博士三年,在校跟著老師學習時間是二十二年。
目前人的平均壽命是七十三歲,由此可見,人的學習絕大部分時間是自學。有人預測,在中等發達國家,人人都接受過或多或少的學校教育,傳統意義上的文盲已經消亡了。以后,文盲這個詞也許指的是那些離開學校后不能通過自學來更新知識的人。
進一步講,即使是在學校學習期間,我們自學的東西也肯定比從老師從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多。再進一步講,即使是聽老師講,也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因此,自學才是學習的常態,才是學習的核心。有創新能力、出創新成果的人,肯定是自學能力強的人,這中間完全可以劃等號。
中學培養創新人才,最重要的就是向內下功夫,即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增強學生自學的自覺,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提高學生自學的能力。這一點,過去很多人認識不夠,現在應該大加強調、反復強調。
二是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學問學問,學必須與問連在一起,而且“問”是學問的發動機。人類社會就是在不斷的發現問題、回答問題、解決問題中進步的。創新人才,首先是善于發現問題的人才,而且是善于在眾多問題中發現核心問題的人才。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想出“阿基米德定律”、牛頓在蘋果樹下悟到“萬有引力”,他們都是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答問題的高手。自然科學如此,社會科學也不例外。
馬克思、恩格斯對全人類的不朽貢獻,就是發現了資本主義的根本問題,并為解決這個根本問題找到了正確答案。因此,所有創新人才都是“問題中人”。沒有問題,就沒有創新。發現并解決了小問題,便成就了小創新。發現并解決了大問題,就成就了大創新。中學培養創新人才,一定要鼓勵孩子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一定要培養孩子在回答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專心致志、鍥而不舍。問題意識,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一把金鑰匙。人生為一大事來,這一大事,或許就是發現并解決一個問題吧。
三是培養孩子的協同精神。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越來越重視系統性和協調性。適應這種變化,科學研究和各種創新也越來越體現出協同性。今天,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幾乎每一項大的創新都不是一個人的單打獨斗,而是一個團隊在聯合攻關。這種團隊聯合攻關的規模一天比一天大,阿波羅計劃可以說是國家團隊在攻關,人類基因組計劃已是國際團隊在攻關了。
最近,美國白宮宣布啟動“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奧巴馬在2013年初的國情咨文中表示,這項計劃將讓科學達到太空競賽以來一個從未見過的高度。“腦計劃”又是一個國際團隊聯合攻關的大計劃。“協同創新”已成為當代創新的主要形式,也是當代創新能最終成功、能產生巨大效益的根本保證。中學培養創新人才,必須認清這種趨勢,順應這種趨勢,從娃娃抓起,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
對中國的創新人才教育來說,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還有其特殊意義,因為現在的中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團隊精神先天不足,更需要后天培養。有沒有團隊精神,愿不愿意、善不善于協同創新,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
中學創新人才培養涉及的問題很多,我在這里只講自學能力、問題意識、協同精神,是因為這三個方面以前重視不夠,值得強調。
關于第三個關節點,輸送,是中學創新人才培養的第三個關節點,也是最后一個關節點。這個關節點打通了,中學創新人才培養也就功德圓滿了。現在的問題是,這個關節還沒有打通。中學里發現和培養的一些創新人才,特別是創新人才中的偏才、奇才、怪才,還沒有成型的輸送渠道。
中國有崇文重教的傳統,獨生子女政策,讓這種崇文重教變本加厲,達到匪夷所思的程度,在現行的高考制度下,中學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出來后能不能進入理想大學,成為壓在大家心上的一塊巨石,成為學生、老師、家長、社會都邁不過去的一道坎。
在現行高考制度難有大改革的背景下,就如何打通中學培養創新人才的輸送關節,我有兩點具體建議。
一是以輸送中學創新人才為坐標,對現行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進行量身定制式的改革,讓自主招生變為創新人才的綠色通道。
二是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漢、成都、廣州、沈陽等各大區域的核心大城市,各試辦幾個早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這些基地由中學和大學聯合創辦、共同管理,實現新的教學方案,特別是實現創新人才培養上的中學大學一條龍,為中學創新人才的輸送開辟一條全新的道路。
世界上的路都是人走出來的。條條大路通羅馬。我想,關于打通中學創新人才的輸送渠道,大家一定還會有更好更多的建議。圍繞本屆峰會的主題,我就中學培養創新人才的三個關節點談了一些體會。這三個關節點環環相扣,是個系統工程。打通頭尾兩個關節點即選拔和輸送,基本上是個戰略問題,中間一個關節點即培養,基本上是個戰術問題。
相對而言,解決戰略問題要困難一些,解決戰術問題要容易一些。但不管是戰略問題還是戰術問題,只要上下同心、左右協力,大家一起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勇于探索,大膽實踐,肯定都會有解決的辦法。讓我們共同努力,擔當起培養創新人才這個神圣使命,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突破口,推動中國教育邁上新臺階、進入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