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網 校長論文 課堂模式 中國校長網
“‘自學自信?精講精練?學情學問’
主題式高效課堂教學重建”的研究與探索
在金州新區,開發區第十三中學是較早開始高效課堂模式研究、建構、實踐并收獲成果的學校之一。自2005年年末學習洋思中學課改先進經驗后探索出基于我校實際的“自學感悟?精講精練?當堂清”課堂教學模式以來,就一直致力于以“細化教學管理、優化教學流程、構建教學文化、逐步實現課堂高效課后低負”為主題的教學改革實踐探索。2010年,我校又開始探索課堂教學從“模式”到“思想”、從“理念”到“方法”的轉變,即實現從“有?!钡健盁o模”的高級轉變,提出并開始了“‘自學自信?精講精練?學情學問’主題式高效課堂教學重建”的研究與探索。探索是艱苦的,但也是愉悅的,這六年一路走來,可謂“一路辛苦卻一路歡歌”。
一、 我校高效課堂模式探索與實踐的三個階段
我校高效課堂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至今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可以用三個“走向”來概括:從現實困惑走向經驗模仿;從模仿比較走向“模式”構建;從“模式”完善走向“主題式”課堂教學重建。
(一) 從現實困惑走向經驗模仿
2005年前的學校教學現狀:教師普遍教育觀念落后、內容方法陳舊,課堂以“教”為主,備課為“教”服務;學生普遍學習自主性差、課業負擔重、學習成績不理想,創新精神以及獨立思考能力不能被激發培養,差生厭學、棄學現象較為嚴重;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課堂場景、學生求知渴望幸福快樂的眼神很少出現;盡管我們當時也在實施“三定四輪教學法”、盡管教師付出很努力很辛苦,但教育教學效果并不好。另外,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學,社會及家長“重教”意識及氣氛不濃;學生家教及幼兒、小學教育基礎差;由于生活環境所限,學生知識面窄,視野也不開闊。在這樣的現狀下,學校領導班子其實一直都在思考并尋找教學改革的突破口以及可以借鑒的外界成功經驗。
2005年,成名已久的一所同是農村中學的江蘇省泰興市洋思初級中學進入學校領導班子的視野。因為這所農村中學20世紀80年代初創辦以來,很快步入全省、全國的先進行列,連續十多年取得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合格率百分之百,優秀率居全市之首的好成績。其確立的“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好”的教學理念、“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成為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面旗幟。
洋思初中能做到的,我們也應該能做到!向洋思學習,成為口號,也成為決心。經驗可以借鑒,成功可以模仿!帶著這樣的激動、向往與決心,同樣也帶著太多的疑惑與不解,由各科骨干教師組成的學習團隊去到了洋思初中,拜師學藝取經。
(二) 從模仿比較走向“模式”構建
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讓學生人人都會學,人人都學好,全面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所謂“先學”,是指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開始階段,按照老師所揭示的教學目標和要求,自己學習教材內容并嘗試回答有關的問題。所謂“后教”,是指教師針對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適當的整理和點評并進行必要的拓展。所謂“當堂訓練”,是指老師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課堂上獨立完成本節課的作業。因此,從總體上來看,這一模式充分體現出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也恰到好處地注意到了教師對學生學習進行必要指導和補充,真正實現了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雙向互動和內在結合。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操作程序是:出示目標—自學要求—學生自學—自學檢查—糾正討論結果—當堂作業。
我校當時的“三定四輪教學法”教學框式的操作程序是:課前預習—課堂檢測—質疑點撥—強化重點—當堂作業。
比較而言,雖然兩者在各環節操作程序上似乎大體一致:學生自學一樣,師生互相質疑交流一樣,當堂訓練一樣,但為何教學效果卻相差甚遠?其本質差異在于學生主體地位是否真正體現。
兩相結合比較后,我們構建出了學校課堂教學模式的新框架,即“自學感悟?精講精練?日日清”,后來經過一個階段研究,改為“自學感悟?精講精練?當堂清”。
(三) 從“模式”完善走向“主題式”課堂教學重建
2006年10月,“自學感悟?精講精練?當堂清”課堂模式在全校推廣,教師逐漸接受新課改理念,并能自覺實踐。當時此項活動受到了全區關注及好評。
2009至2010年,我校在原有課改基礎上不斷豐富和完善該課堂模式,陸續開展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一個目的、兩個理念、三項任務、四個原則、五個要求、六個階段、七項內容、八個策略)新一輪課改探索活動、全學科崗位大練兵活動、周周組組“一課雙講”活動(又叫“小公開課、小教研”活動,被譽為“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的教研活動),使所有老師對每堂課都精益求精變成常態。配套開展的“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教學活動,并把各班周周清成績和每周行為習慣評比成績合在一起評選流動紅旗班級,起到良好效果。
在每個老師都能夠比較自覺地貫徹新課改理念、自覺運用課堂模式進行教學并取得較好教學效果的情況下,我們又開始了新的思考。盡管統一的課堂模式的實施較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和行為,但我們為了有章可循而又不拘于形式所限,為了師生更和諧的教學相長,呈現更生動而靈動的生命情感課堂,我們再次出發,開始探索從“有?!钡健盁o?!钡母呒夀D變,于是提出并開始了“‘自學自信?精講精練?學情學問’主題式高效課堂重建”的研究與探索。
如果用“三級跳遠”來形容我校高效課堂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那么從現實困惑走向經驗模仿可稱之為“助跑”;從模仿比較走向“模式”構建可稱之為“一級跳”;從“模式”完善走向“主題式”課堂教學重建可稱之為“二級跳”,當然,將來還會有“三級跳”。
二、 我校高效課堂模式探索與實踐的“一級跳”——“自學感悟?精講精練?當堂清”課堂模式解讀與實施效果
“自學感悟?精講精練?當堂清”課堂模式的操作程序是:創設情境——自學感知——感悟提升——精講精練——總結反饋。
創設情境:教師以生活經驗、社會實踐、自然現象等為素材和背景,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動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
自學感知:教師出示提綱,學生自學。即學生在教師自學提綱指導下進行自學。教師為學生創設出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發揮各自主觀能動性,按照自己的經驗去學習、去體驗、去感知,同時為下一環節奠定基礎。對教師而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及時了解現實學情,為精講精練提供內容材料。
感悟提升:是學生通過自學,在對知識初步感知、對問題初步思考的基礎上,學生間、師生間進行學習成果交流以及問題切磋,此環節是學生習得的再次升化與提升。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學情:學生學習到什么程度,哪些問題同學們能自己解決、哪些難以解決等。學習過程中的疑難點、重點、易錯點將是教師精講精練的聚焦點。
精講:體現教師主導地位的主要環節。教師在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抓住重難點、知識補充點、拓展點、能力提高點、情感點、學生易錯誤點等,選擇恰當的方式進行精要講解,真正實現省時高效。
精練:是學生再次體悟、深化理解和習得的過程。訓練題要做到科學精選,體現出基礎性、重點性、層次性、開放性相結合的原則以適應學生的共同要求與差異需求,從而保證學習目標的實現。
總結反饋:最后幾分鐘要學生回味梳理,質疑討論,老師做學習指導,效果詢問,問題答疑。
我校的“自學感悟?精講精練?當堂清”課堂模式實施數月后,就受到區教師進修學校中教部的關注與好評。
各科教研員看課后點評時說:從學生的參與度來看,今天的十三中課堂上,學生由原來不敢說、不會說,到現在的學生敢說、敢提問、敢質疑,學生的主體性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師生交往互動方面看,開始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轉變為學生的幫助者、指導者與成長共同體。從課堂目標的達成度看:掌握得不錯,合格率近100%,優秀率近50%。
隨后,我校在承辦大連市英語評優課活動中,隨機提供6個上課班級,不論初一還是初二學生的表現,都讓市區教研員、名師們刮目相看。他們覺得學生良好的課堂狀態、流利的口語、靈活的思維不比城里孩子差,那么難的題目,學生都能回答的很好,讓人佩服。
區市局領導調研看課后在點評中也說道:十三中的課改工作切入點準、起步早,每一步扎扎實實,研究活動充滿活力,師生都表現出較高的素質、素養,可見卓有成效。
三、 我校高效課堂模式探索與實踐的“二級跳”——“‘自學自信?精講精練?學情學問’主題式高效課堂重建”的研究與探索
從課堂模式中“棄跑”,無疑會走向倒退;若心中“有模”但手中“無?!?,則必然會是高效課堂模式發展的一種高級形態。自2010年起,我校就開始了嘗試高效課堂模式探索與實踐的“二級跳”:提出以“自學自信?精講精練?學情學問”為主題的高效課堂教學重建思想,開始探索課堂教學從“模式”到“思想”、從“理念”到“方法”的轉變,即實現從“有模”到“無模”的高級轉變。
“自學自信”是學生主體地位實現的最基礎需求,即學生課堂時空的解放需求與安全成功自信的心理需求。從三維目標來講,知識形成可以是灌輸的、被動的,但能力、人格發展則必須是主體主動的,只有使學生主體作用發揮,三維目標才能達成。
“精講精練”是對教師主導作用的原則性要求。無論任何課堂教學改革的起點可能要回到研究如何講練上來,講練不過關,任何改革都是空中樓閣。
“學情學問”分別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學情”一指學生課堂習得情況,二指學生生命情感狀態,是教師“教”的導引;“學問”一指學會問難質疑,二指學問本身(當名詞用),即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對應價值觀、目標、方法等內容,其實就是三維目標達成問題。
以‘自學自信?精講精練?學情學問’為思想主題來重建我校的高效課堂教學,既符合我校“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發展為主旨”的課堂教學四“主”理念,也能使我區“抓好課堂‘四有’措施”落到實處,即課堂教學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思考時間,有質疑問難的機會,有選擇不同層次練習題目的權利,有充足的練習時間。更為重要的是,一旦這樣的教學思想內化于心,我們的教學行為就會散發出科學與藝術的光芒,真正地促進學生生命鮮活地成長、身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們在周周組組“一課雙講”活動的基礎上,又開始“推門聽課”活動,為的是讓教學的這種本根思想自覺地滲透到我們日常的每一節課,真正讓課堂去服務并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和諧發展。評課的標準就是看教師教學行為的背景思想是什么、實際的教學效果怎樣。
我們的目標是:此后三年內,通過這個階段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建設一支至少有超過學校教師總數一半的教師能達到“理念先進、師德高尚、業務精湛、高效精干”標準的教師隊伍。
通過我校高效課堂模式不斷探索與實踐的助跑與起跳,近三年我校的中考成績不斷提升,不僅在農村中學中脫穎而出,而且在全區也曾位居前列。更為重要的是,教師素質與師德師能的提高,成為學校發展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強大動力。
四、未來設計:我校高效課堂模式探索與實踐的“三級跳”——出名師、育英才
立足于教學改革研究,用先進的科學的理念去引領,用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實踐來支撐,當名師和教育家從我們的課堂里不斷走出來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培養造就出“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才能真正完成教育應有的“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的艱巨任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
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從十三中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走出來的名師和教育家,一定會帶領我們走向十三中理想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