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其自身的價值,教育應該發現和發展他們的潛能,激發他們的志趣,實現他們的個性發展,讓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學校教育就應以此為目標,為師生提供完整的教育生活。所謂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在教育目標上,既關注師生角色上的要求,又關注他們作為普通人身心發展的需要,體現差異發展;在教學內容上,根據學校特色、培養目標以及師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提供多樣化課程;在教育途徑與方法上,因循師生身心協調發展,培養出他們高雅的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過程中,要基于生活,立足實踐,面向社會,讓師生主動參與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在教育評價上,要注重多元化、人性化和科學化,進行發展性評價,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與成功。總之,人應該是完整的,必須靠完整的教育生活來成全。
人文校園奠基師生精神生活
學校是師生教育生活最主要的場所,一所整潔有序、設施完善、充滿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的校園,是師生完整教育生活的基礎。
廣州執信中學的精神文化源自孫中山和朱執信以及一批校董先賢。近幾年,學校連續編輯出版了朱執信先生傳記《劃過黑夜的亮星》以及《朱執信紀念文冊》等學校文化書籍。它們成為了學生入門教育的最佳教材,因為這是學校文化最好的精神滋養。同時,學校發動教職員工對學校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如校訓、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等,進行了梳理和深刻的解讀,在傳承基礎上注入時代內涵,并對教風、學風、學校精神進行了提煉和歸納,由此讓全體教師建立共同的教育價值追求,把學校的辦學思想、育人理念轉變為其自覺的教育教學行動,從而更加明確了學校的改革與發展方向。
學校文化與校園環境建設統整融合,可以把學校文化以物化的形式融入學校環境之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入師生的血液之中,形成師生的品質。所以,學校近幾年的第一項工程,是拆除運動場的隔離圍欄等一切把學生與教育教學場所、自然生態隔離的鐵絲網、防盜網,完善學校的體育設施以及藝術教育場所的建設。同時,學校頒布規定,一切教育教學場所、體育設施都必須向教師、學生開放。在管理制度建設上,應該從服務師生、有利于提供給師生完整的教育生活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學校的第二項工程,是精品校園建設。以此統整學校的建筑風格——紅墻綠瓦,斗拱飄檐,書院氣息。為此,學校巧妙利用圍墻邊角,修建“文化長廊”和“科技長廊”,把學校的歷史、文化融入長廊的建設之中,集文化、科技教育宣傳、風雨通道、休閑讀書、美化環境等功能于一體;擴建了三個廣場,增加了學生的讀書場所和活動空間;新建了一個容納1800人同時就餐的A級飯堂,徹底改變了師生就餐難題。學校的第三項工程,是對學校建筑物進行命名。命名的原則是挖掘歷史傳統,彰顯學校深厚的文化,以和執信中學歷史密切相關的人和事來命名校內建筑。通過廣泛征集、教師座談會討論、網上投票、教代會通過等程序,產生了“奉恩堂”、“元培樓”、“承志樓”等名字,并一一賦予其樓銘記。每個名字都包含了執信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意義。如“奉恩堂”有紀念首任校長廖奉恩以及學會感恩之意,“承志樓”有紀念杰出校友廖承志以及繼承先烈遺志的含義,“元培樓”則有紀念校董蔡元培,傳承其兼容并包教育思想以及培養拔尖創新性人才的含義等。
多方提升豐富教師教育生活
教師教育生活的不完整,一方面是因為社會和學校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與教師的精神追求、專業素養有關。還教師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通過提高教師的精神追求、豐富教師的精神世界,來使其教育生活變得豐富而有意義;需要通過持續不斷的教師專業發展,提高他們教育教學的有效性,來使他們從單純的腦力體力付出中解放出來,獲得更高的生活境界;需要通過引導他們對教育教學專業的持續研究,獲得自我滿足、形成愉悅體驗,來提高他們教育生活的品質。
因此,學校非常重視教師的在職學習,每年暑假都有為期三至四天的全員培訓活動,內容有校長的主題報告、國內高水平的專家學者以及名師與名班主任報告,以此來提升教師的思想境界。學校還請本校的優秀教師、班主任做經驗分享,以此提升其他教師的教育智慧;同時,在校內開展行政、學科教師、年級教師交流活動,分享教育管理心得。學校也支持教師開展個體研修活動,提供機會并鼓勵教師到國外進修學習考察,開闊教師的國際視野。
為了鼓勵教師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學校制定了《執信中學科研課題管理條例》,加大對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經費的支持力度,并邀請專家以及學校的名教師,多次給全體教師做如何形成研究課題、如何開展課題研究的輔導報告,鼓勵教師開展教育教學課題研究,以使他們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近五年,學校教師承擔完成和在研的各級十二五規劃課題二十多項,其中研究成果“問題驅動的數學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究”獲2014年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學校還一直注重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營造民主和諧的校園氛圍。學校完善學校民主管理機制,發揮教代會的作用,在涉及學校發展的重大問題和教師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科學民主決策。同時,發揮學校工會的作用,組織教師讀書會、教師論壇、文化沙龍、電影欣賞、養生保健講座等各項活動。此外,還為退休教職員開歡送會,表彰他們為學校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生活化德育引導學生回歸生活
學校注重在學生真實生活中開展道德教育,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進行并回歸生活。
學校生活是大家的,美好的學校生活要大家一起來營造。所以,學校讓學生參與學校教育教學與管理的全過程。學校實行值周班制度,每周安排一個班負責全校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管理。值周班的主要任務是督促學生執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由此讓學生在管理和被管理的角色轉換中感悟尊重和被尊重、理解和被理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學校大力支持學生社團建設。學生會、校團委成立社團管理機構,規范社團的建設、發展與活動,發揮學生會、團委的價值引領作用。目前,學校共有青年志愿者協會、模擬聯合國社團、文學社、音樂社等38個學生社團,學生參與度很高。如“青年志愿者協會”,現有成員1500多人,每人每年的社會服務超過100個小時,執信“青年志愿者協會”連續三年獲廣州市志愿服務先進集體;模擬聯合國社團更是立足廣州,輻射泛珠三角,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不少骨干被世界名校所青睞。
一所完整的校園中,既要有書聲,也要有歌聲,笑聲和吶喊聲。每年的體育節、藝術節、讀書節、科技節都是學生的盛大節日。除了四大節,校園里還有慈善晚會、叱咤舞會、跳蚤市場等幾十項活動,這些活動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培養了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藝。
學校十分重視學代會、團代會在學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通過這“兩會”,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民主政治的知識與程序,培養他們的民主精神;另一方面也通過它們體現學生的主人翁地位。為了開好學代會和團代會,學校邀請人大代表對學代會代表、團代會代表進行履職培訓,指導他們如何理解和履行自己的職責,如何撰寫提案。學校對學生提出的提案非常重視,組織行政會專門研究辦理學生提案。
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生活也是學校所一直關心的。如學校由學生會組織學生圍繞“中學生使用手機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進行辯論,同時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使用手機的情況以及意見,最后學生與學校一起制定了關于手機使用的相關管理規定。
基于現實生活建設多樣化課程體系
在落實國家高中新課程中,學校把關注課程的現實生活意義,作為課程改革實驗的重要思想提出,并給予強調落實。除了開足開齊國家課程外,學校根據本校實際以及學生發展需要,開發了一批學校課程,以滿足學生差異發展、特長發展個性發展的需要。
學校課程開發不再分門別類,而是按照國家課程的八大領域以及學校的辦學理念、培養目標,遵循以學校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原則,根據學生發展的多樣性需求,在充分研究當代社會發展態勢和學生多元發展的基礎上,合理規劃課程結構,提供學生自主選擇的多樣化課程。學校建立“課程超市”,接受“市場”調節。“超市”里的課程具體包括學校文化課程、學科拓展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第二外語課程、引進國際課程以及榮譽課程等共80多門。
這些課程的學習方式是多樣和開放的,授課的教師有本校老師、大學教授、醫生、科研人員、企業家,還有家長等,部分研究性學習課程由與學校合作的高等院校、醫院、科學院、研究所等單位提供支持。比如綜合實踐課程“領導力課程”的學習,則以項目學習的方式實施,兼具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的特點和功能,其宗旨不在于傳授傳統的知識,而在于發展學生為公眾事務、社會事業有所作為的使命意識,以及實現使命的組織管理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創設生活化課堂
學校“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課堂,以生為本,重視學生的參與度,提倡自由度、寬容度以及適當的拓展度和練習度。在課堂教學這個學校生活的主旋律中,倡導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既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又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與探究,使課堂煥發著生命的活力。比如,數學科開展課題“問題驅動的數學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究”的研究,通過研究“以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問題帶動知識的學習”、“以問題引領學生探究”教學策略研究同時,找到生活中的真問題來開展教學,提高教師教學方法的有效度,改善學生數學學習習慣,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而生物科開展“初中生物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策略研究”、“變革學習方式下中學生物微格教學模式與評價研究”等課題研究,同時開展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研究,旨在打造充滿生命活力、教無定法、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
“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課堂,有教師的“循循善誘”和“關愛引領”,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勇于探索”和“積極投入”。他們共同乘著精神和想象的自由翅膀,打造著充滿生活氣息和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生活。
家校社會結合營造生活化教育環境
要讓學生有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須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文化傳統、辦學理念、培養目標、教育方法等非常重要。
對此,一方面,學校通過恢復家長委員會的建制,建立學校與家長溝通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家長是一個龐大的群體,而且都有個性化的利益訴求,如果每次溝通交流都全體參加的話是不現實的,難以形成共識。2009年,學校重新成立了學校、年級、班級三級家長委員會,并修訂了家長委員會章程以及家長委員會工作規程。幾年來,家長委員會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近教師,去觀察和體驗孩子的學習生活,從而了解學校、了解教育,了解孩子。讓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生活,體現了教育的開放性、合作性,使學校教育開展得更有活力。
另一方面,學校加強“家長學校”建設,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校重新修訂“家長學校”章程,完善“家長學校”課程建設,聘請教育專家為“家長學校”講師;舉辦家長教育心理沙龍活動,邀請家長交流家庭教育的心得體會,分享成功的經驗與教訓;出版家校合作刊物《起航》,探討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藝術,增強教育效果,分享教師、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傳播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良好的教育心態和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