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一切工作均為教學服務,德育工作可端正教學方向,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運轉。要提高師生的思想認識,改變師生精神風貌,切實有效地搶先素質教育。德育工作必須優化管理,務實求新,創造一個有利于學校全面健康發展的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合力的統一的德育環境。
一、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
學生除了在校學習外,每天都接受來自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教育影響。學校就應擔負起調節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的重任,成為教育學生的主導力量。
1、在學校內部管理中要提高全體教職工的思想認識,使校內教育力量和對學生的影響保持一致辭。學校制定出明確的教學改革目標,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優化教學過程,減輕學生負擔,推行教師聘任制,優化組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育隊伍。組織教師學習、宣傳和落實《教師法》、《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學習《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加強和改進未成人思想建設》,組織和鼓勵教師參加學歷進修和繼續教育,提高業務素質,使教師既會教書,又會教學生“三會”(會自控、會學習、會做人),同時,注重年級主任,班主任在教學特別是在德育中的作用。
2、對年級主任、班主任運用主人機制,狠抓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推行學生值日管理,培養學生自理、自治、自立等管理能力。值日學生抽各班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二名,然后召開值日學生干部會議,對值日干部進行培訓,安排學生值日,檢查學生的日常行為,如遲到早退、缺席、曠課、損壞公物、教室及清潔區的打掃情況,特別是吃零食、踐踏校園綠化帶等情況。由領頭的值日學生按政教處制定的表格登記,政教人員編造每周各班的情況,利用學校黑板報向全校公布,班主任在每星期一的班會上除了落實學校布置的各項任務外,還必須及時總結上周班上出現的情況,提出下周應注意的事項及近期目標。學期結束,根據學生值日情況,結合各放的學習成績,評選出校文明年級及班級、先進班主任,表彰優秀學生干部。
3、注重各學科德育滲透教學。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是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和主要內容。各學科要依據教材,挖掘教材中以愛國主義為中心的思想內容,加強課堂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對學生進行以愛國主義為首的德育活動。進行國旗知識教育,堅持每天升旗制度。在升旗儀式上進行“紅旗下的講話”,做好升旗手、護旗手選拔和培訓,利用墻報、板報、陳列室有計劃、有組織地宣傳,展示愛國主義內容。
4、隨著經濟、政治形勢的發展以及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進行形勢任務和政策等教育,如在全校政治學習會議上,在班會上,在升旗儀式上組織全校師生學習和宣傳“三講”內容、江總書記《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三個代表”精神等內容。還結合紀念重大節日以及班、年級教育主題的需要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如“清明節祭掃活動”、“慶祝國慶活動”、“五。四愛國教育主題班會”等。通過開展這些活動,使學生更加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人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要根據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及學校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綜合的系統的、經常的和形象生動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要求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致。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林斯說過:“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無學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自孩子呱呱墜地之日起,家庭就成為兒童的第一所學校,它對人的終身成才具有持續不斷,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定期黨代會家長會,召開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會,進行家訪等,向家長宣傳教育方針和政策及學校管理的規章制度,端正家長的教育思想,指導家長運用正確的方法把子女教育好,首先對家長提出幾點要求:
1、正確看待成績,挖掘閃光點。家長最希望了解孩子的成績,如果孩子的成績提高了,要教孩子戒驕戒躁,確立更高的學習目標,不要一昧地夸耀孩子的天性聰明;如果孩子成績下跌了,不要一味埋怨孩子笨拙,甚至訓斥、打罵,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來校讀書都抱著希望,如果認為自己有希望,從而發憤努力,盡管希望不是很大,但畢竟有胡希望的;如果認為自己沒有希望,從而得過且過,那是肯定沒有希望的。要使不同層次的孩子都感到有所學,有所得,看到希望,正是為了這一希望而努力拼搏。這樣多動腦筋,多想辦法,采取的措施總會合理些,效果也會好些,多挖掘孩子的閃光點,多一份肯定,鼓勵、糾正孩子不足,從而讓他們朝著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就會值得肯定。
2、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要互尊互愛、自尊、自愛、自重,嚴格要求,按照正確的道德、行為規范行事,使孩子明事理,求上進,會做人,會處事,安心學習。孩子在家學習時,盡量保持安靜,要注意影視、錄音及一些娛樂活動內容的健康性,否則會干擾孩子的學習,造成負面影響,要想正孩子,必須正自身。
其次,密切學校與家庭的聯系,互通信息。政教處制訂了學校、家庭信息聯系卡片,這樣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性施以不同的教育。
三、爭取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相協調。
社會教育也是校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也會從多方面感染學生,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射越來越大。因此,學校必須向社會廣泛深入宣傳黨的教育方針,運用社會各種積極的力量,與社會各方面通力合作,齊抓共管優化育人的教育環境,提高教育的整體效益,共同管理好學生。如建立軍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動,向離退休老干部匯報學校教育改革成果,讓離退休老干部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組織學生深入工廠、農村,開展社會高桿和社會實踐活動等,了解社會情況及工人、農民生產、生活狀況,讓學生了解各行各業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培養學生立足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爭取社會力量,克服社會生活的消極方面對學生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德育過程是一個多方面共同對教育者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受教育者只有在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目標一致的教育合力作用下,才能產生德育效果。學校務必把德育工作做到實處,使之具體化、系列化。德育工作者應身體力行,在塑造學生的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己,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齊抓共管,形成德育合力,創造廣闊的育人新天地。
上一篇:做“力”足的踐行者
下一篇:新課改需要提高教師的素質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