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論文 卓越文化 管理模式 全面管理 自我教育 課堂教學
一個追求卓越的女校長
在秋日的煦陽中,筆者漫步在天津市第七中學的校園里,感受著“卓越文化”帶來的勃勃生機。是“卓越文化”浸潤了七中的莘莘學子,是“卓越文化”默化了七中的諄諄教師,是“卓越文化”打造了七中濃厚的書香氛圍。追求卓越是王娟校長一貫的人生信條。超越別人是追求卓越的表現,超越自己更是追求卓越的內涵,這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2003年隨著王娟校長的到任,追求卓越的理念自然也來到了七中,這樣的理念注定了七中只有前進,沒有終點的奮斗目標。
天津市第七中學始建于1951年,坐落于天津市河東區成林道30號,是天津市首批重點中學。天津七中有著幾乎與共和國同齡的辦學歷史。六十年的歷史積淀了優良的七中傳統,傳承了厚重的七中文化,這是七中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王娟校長續寫輝煌的起點。
那么追求卓越的理念是如何滲透了七中的每一位師生,融入了七中的血脈呢?這一切當然離不開王校長在七中的辛勤工作。調任七中之前,王校長就是主管中學教學工作的副局長,這樣的工作經歷對她摸準七中的“脈”起到了很大幫助,到任伊始王校長就深入一線,深入課堂,全方位了解七中的情況,逐漸確立了工作方向和辦學理念,為如何傳承七中優良傳統文化,以改革和創新掛帥,科學謀劃新的更大發展,選擇了正確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這就是王校長提出的:以文化建設為切入點,在繼承七中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打造“質量立校,追求卓越”的辦學思想。蒼天不負苦心人,經過六年的運作,七中終于形成了以品求正、技求精、行求實、風求和為內涵的“卓越文化”。
一、品求正
所謂“品求正”就是德才兼備的現代教育要求中不可忽視的思想品德教育,品是品質、品德、品行,王校長認為“品求正”是“卓越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所謂厚德載物,就是只有高尚的道德才能讓高超的學識有所附麗。在這方面王校長更是以身作則,一身正氣,做人做事總是拿事實說話,不看人情和金錢的面子,給七中的教職工樹立了榜樣。
王校長說建設和諧社會必然要求德才兼備的人才。如何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呢?七中的辦法是注重教育教學兩翼均衡發展,在教學中突出師德的教育作用。“學為師之骨,德為師之魂”,使教師的言傳身教內化到學生的心靈中、生命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高尚的品德成為學生的人生財富,成為奮斗的不竭動力。正所謂“親其師才會信其道”,七中要求教師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在更高的起點上實現對自我的超越,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并以正師風、樹師表、鑄師魂為重點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的師德建設。堅持常年開展職業道德建設,把師德建設作為教師隊伍思想建設的永恒主題,貫徹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去。深化“敬業、愛生、奉獻”主題實踐活動,用社會主義榮辱觀修養自身,開展教師“自我教育”活動,努力提高教職工綜合素養。建立了激勵約束機制,出臺了《教師守則》等師德規范。還結合教育局的“師德標兵”、“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教學名師”等的評選活動,堅持開展全校性的師風評議活動。“一雙眼睛看不住幾十個學生,而一顆愛心卻可拴住幾十顆心”這是市級師德先進個人雷敏霞老師的座右銘,她的電話24小時開機,只要學生有疑難,可以隨時撥打她的電話;周六即使沒有安排她的課,她也要到學校來看一看學生,這樣她的心里才踏實。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是因為七中有好的園丁,高尚的師德、無私的師愛,貫穿于七中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成為七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立德樹人是王校長重要的教育理念,她強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力求使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因此七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力加強以“明德至善,博學篤行”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積極活潑,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開展創建“文明教室”和“文明學生”的評比活動,開展“五愛”教育、榮辱觀教育、養成教育,完善學校建立的班級文明示范崗,讓學生的自我教育發揮應有的作用,增強學生自主發展的認知能力。利用校會、主題班會和每周升旗講話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時機開展思想教育。七中在德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獲得了“市級德育特色校”、“市級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示范校”、“市學生交通安全達標校”、 “市級文明學校”、 “國家級綠色學校” 等榮譽稱號
“人近賢良品自高”有道是人無信不立,七中的孩子從師長身上感受到了,領會到了,并且銘記在心,成為一生做人做事的榜樣,立德修身的準則。
二、技求精
技是技能、技術,是工作的本領和才能,是基本功。王校長認為“技求精”是“卓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卓越文化”的基礎,只有具備了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干好本職工作,才能為七中的卓越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質量立校是七中的辦學理念,實現這一理念,所有人都要有過硬的“技”。不同的崗位有不同的技能,教師有教師的技能、管理人員有管理人員的技能、學生有學生的技能。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位置上固本強技,精益求精,只有這樣才能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為此王校長要求教師必須精于教學,管理人員必須精于管理。在樹立個人卓越意識的同時,七中為教職工的“技求精”創造了各種條件,提供了各種機會。
質量立校,教師是關鍵,教學是根本,因此培養精于教學能力的教師、打造精良的教師隊伍成為七中的主攻方向。為提高教師教學技能,規范教學行為,七中開展了“七中杯教學技能大賽”,以學科組、備課組為單位,積極開展說課、聽課、評課等活動,通過課例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并且以“讓高效教學蔚然成風,讓學生喜歡上我的課”為主題,開展“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加速教師專業化水平提高。通過學案設計、課件設計、通識知識和專業知識考核、演講、說課、作課等一系列活動,全方位提高教師專業技能,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七中還開展了“名師講壇”、新課程“課案研究”等活動,給老師們提供廣泛深入地交流新課程學習的實踐體會。學校還專門開辦了“如何備課”、“如何寫教案”、“如何設計板書”、“如何進行課后反思”等專題講座,對全校任課教師的“新課程理論和實踐能力”進行考核與展示。經過“技求精”的打磨,七中的教學質量跨入全市一流水平,社會聲譽進一步提高。
七中的管理人員形成了自己的管理之道,即打造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實行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員管理與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相結合,追求無為而治的管理境界。七中的老師上班從來不打卡,但是從來沒有人遲到、早退。即使那些要送孩子上學的年輕老師,她們也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既不影響學生們的早自習,也不耽誤送孩子上學的時間。因為在七中人的心目中有一個追求卓越的聲音和目標,那是他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有了精于技的教師和管理人員,七中的學生又怎么會不精于技呢?對于學生來講,精于技即是優秀的學習成績。2005-2008屆高考本科一次上線率98%以上,十余名同學考入清華、北大;中考成績優秀,87.7%以上的同學升入市級重點中學,中、高考成績均名列全市同類學校前茅;在全國中學生數理化競賽、科技創新大賽、天津市文藝展演比賽、各種征文比賽及體育競賽等眾多的競賽活動中,七中學生均取得佳績。在2009年的高考中,本科上線率達到100%,一本率達到78%,600分以上的有46人,王珊同學更是以681分的優異成績勇奪天津市文科狀元。
七中的教學水平能有今天的成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追求卓越的信念下,對自己一次次挑戰的結果,是腳踏實地,厚積薄發的結果。
三、行求實
“行求實”就是要有務實的行動力、執行力。王校長認為“行求實”是七中追求卓越的有力保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務實精神作為一種傳統美德,體現在品格上,是正直的象征;體現在學習中,是求真的基石;體現在工作中,是追求實用高效的原則。她認為當校長,作風要務實,工作要扎實,要有實心、明實理、講實話、辦實事。通常在管理工作中,總喜歡把出思路、做計劃、定目標這些事前的工作抓得仔細,抓得認真,認為這體現了個人的遠見卓識、創新思維。其實,在管理中計劃后的落實和檢查更是不可忽略。一個清晰的思路,一個正確的決策,一個完美的計劃,只有在具體工作確實抓好的時候,才能真正發揮功效。
王校長強調結果與行動的關系。教學質量上重扎實,質量是學校的品質,也是學校的生命線。把質量意識深入到學校的每個教職工心中,使每個人都把各自工作的高質量作為工作追求的目標,相互影響,共同提高,形成人人追求高質量的大氣候。七中形成了“領導重視教學、制度保障教學、經費優先教學、師資保證教學、科研促進教學、管理服務教學”的工作格局,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逐步完善了教學質量標準、教學過程管理、教學質量監控等環節的教學管理制度,明確了重心下移的教學管理職能和責任。堅持領導干部聽課,堅持學生評教與教師評學等制度,定期召開質量分析會和教學工作例會,對教學環節實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控。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科協作,共同研究,每位教師,備課組,學科組做到“三有”、“五備”、“一反思”,在教學管理中,采取“聽、查、問、建”四字方法,來落實教學任務。
管理質量上重落實,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是七中各項工作的一個基本準則。六年來七中不斷整合和完善制度建設,將學校的各項制度落到實處,修訂《學校管理手冊》,制定包括考勤制度、聘任制度、獎懲制度、班主任獎勵制度、學校財產管理制度、教科研獎勵制度、評優考核辦法、課時津貼管理辦法、量化等級評估考核辦法、名優特級和高級教師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七中人秉持踏實的工作態度、工作作風,工作方式,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扎扎實實、埋頭苦干,不斷增強學校的凝聚力,提升學校的競爭力。
其實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更能體現王校長行求實的追求和作風。她不僅能想到行求實,并且能看到、能做到行求實。有一位于老師跟筆者說起了這樣一件小事,有一天她在走廊里見到地上有一塊小紙片,就順手撿起來扔進了垃圾桶,事情過去了,她也沒放在心上。不想在下周一的工作例會上王校長提起了這件事,并表揚了她“不因善小而不為”的求實行為,王校長說“不管什么事,我們都要實實在在地去做”。當她看到秋風中日漸枯萎的花木,她會讓有關同志妥善處理這可能影響孩子們心情的花木;當她看到墻上脫落的磁磚時,她也會第一時間安排人負責處理。王校長對七中校園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她在學校呆的時間比家里都要長,將精力大部分都放在了學校的建設和發展上。正是在王校長務實作風的影響下,七中的一切工作都是扎扎實實。陶行知先生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七中切實踐行了陶老先生的理念,將求真務實融化在對學生的教育中。在天津市開展的各項文體活動、評比活動中七中堅持以自己的實力,自力更生,求真實水平的同時求踏實進步。
四、風求和
“風求和”就是和諧的作風、風氣、風尚,這是七中文化傳承的要點,是七中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注重學校內涵建設和文化積淀是七中辦學理念上的一個亮點。和諧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對七中的發展至關重要,七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力求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特色。王校長認為“風求和”是七中追求卓越的有力保證。她認為一個學校里的教風、學風、校風和諧與否對學校的發展意義重大。因為學校是師生們工作、學習、生活的地方,只有讓老師放心工作,學生安心學習,七中才能追求卓越。因此構建和諧校園是七中努力的方向和目標,“風求和”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和途徑。
一個團隊要想有戰斗力,就要有凝聚力,而和諧的風氣正是一個團隊戰斗力的有力保證。七中的領導班子是有凝聚力的,是有戰斗力的,更是和諧民主的。這和諧的源泉正是王校長所堅持的工作方法——民主集中制。在學校的管理工作中,王校長堅持民主集中制,堅持“三重一大”,堅持廣開言路,堅持重視民主黨派的作用。王校長還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伯樂”,慧眼識珠,知人擅用,能發現人才,培養人才。
為師生提供優雅舒心、和諧快樂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是王校長一貫的工作重點。為此王校長統籌不多的辦學經費并完成了學校設施的改、擴建工程,完善了育人環境、服務設施,實現了兩個校區的綠化、美化、凈化,形成了噴泉成點、書廊成線、花叢成片的人文景觀。2005年被國家教育部、國家環保總局授予“全國綠色學校”榮譽稱號,并被確立為天津市花園式學校。在重視外部環境的同時,王校長更關注師生們內心的和諧。
“用共同使命來維系人,用學校精神來塑造人,用民主集中來約束人,用情感注入來激勵人”是王校長的和諧辦學思想。這一思想從根本上轉變了教職工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使每一位教職員工清楚的了解七中追求的是團隊的整體效益。
她以一個女性特有的細心和敏銳的天性,一直關心和關注著全校師生們的內心世界,感動并打動著他們。“以優良的校風凈化學生的心靈,以優良的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是七中“風求和”的突破口,倡導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投入愛的情感、表現愛的行為、講究愛的藝術、追求愛的效果,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成長環境,使每一次的課堂教學盡可能的發揮最大的效益,取得最佳的效果;使學校每一項既定的目標圓滿完成,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在七中有這樣一件事感動著師生們,一位化學老師的父親故去了,但這位老師依然準時地出現在了他的課堂上,甚至依然保持了他那談笑風生的教學風格。但每一個師生都知道那談笑風生的表面下是努力壓抑的巨大悲痛。當筆者問這位老師是什么力量在支持著他的時候,這位老師很平和地說:學校領導心里想著我們老師,我們老師能做到的最好回報就是想著學生。這就是王校長著名的“雙想”方針即老師想著工作,領導想著老師。王校長甚至能記住全校250余名老師的生日,并且會在他們生日的當天送上祝福。正是這點滴的關心,日積月累凝聚成巨大的向心力,推動著七中不斷地前進,為學校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品求正、技求精、行求實、風求和,這“四求”構成了王娟校長的“卓越文化”策略。“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成靈光”,七中師生正是在“卓越文化”的激蕩下,才能更上一層樓。王娟校長用“卓越文化”營造了七中良好的治學氛圍;用“卓越文化”打造了七中精良的師資隊伍;用“卓越文化”浸潤了七中意氣風發的青春少年;用“卓越文化”筑就了七中錚錚佼佼的莘莘學子。“卓越文化”在七中人那里已內化為本能,化作無形,融進血液,滲入頭腦,成為一種精神力量,滋養著風華正茂的同學少年,看他們在未來百舸爭流、鷹擊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