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素質決定了高中課改的質量;教師的水平直接影響學校的辦學水平;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新課程實施的保證。為了建設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歷層次合理、教學經驗豐富、科研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突破學校發展的瓶頸,我們按照內部挖掘潛力為主、外部引進為輔的原則,培養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搭建青年教師成長的平臺,構建我校教師專業化發展體系。我們的具體做法如下:
1.拓展校本培訓。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把對《課程標準》的學習與研究作為培訓的基本內容,以專題輔導與學科研討相結合,深入領會新課改的革新理念,探索實踐新課改的措施方法,不斷積累新課改的成功經驗。利用假期集中對青年教師進行為期10天的校本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新課程理念學習、課程標準的研討、教材研究、教法探討等。培訓結束后組織教師進行專業知識考試。
2.重視專家引領。為了促進全體教師教育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轉變,學校組織教師參加教育教學研討會和各級、各類的培訓;先后多次邀請朱永新、周沛耕、王樹聲、梁捷、陳紀英等全國著名的教育教學專家來校對師生進行輔導講座,邀請英國語言學會教育專家團來校對全體英語教師集中進行培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校與陜師大等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每學年,由高校選派課程專家對我校教科研工作進行指導。2012年“博士進校園”“每月一講”活動正式啟動。
3.采取多元滲透。學校實行“導師制”,對青年教師實行“結對子”式的幫助。學校定期編寫《高中課改通訊》,選編了教育專家鐘啟泉、陶西平、朱永新等有關教改方面的訪談,名校成功經驗,新課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動態和學校課改的相關信息,使廣大教師對課改有準確理解與把握。學校購買了各種版本的新課程教材,以便教師進行研究;給教師配發了《教育心理學》《最佳教育隨筆》《教師月刊(人文讀本)》《教育新理念》《做有思想的行動者—研究性教師成長的案例研究》《教師最需要什么》等專業書籍,將《定邊中學校報》《高中新課改通訊》《教師報·高中新課改專刊》、校園網作為研究的平臺。
4.汲取成功經驗。為了借鑒其他課改地區的成功經驗,學校選派部分教師赴北京、上海、蘇州、銀川一中、西安中學、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黃岡中學、衡水中學等實施課改的地區和學校進行考察與學習,借鑒汲取先進的課改經驗,全方位把握新課改新要求,全面、準確地理解新課程改革的科學內涵與精髓。選派教師參加國家、省、市高中課程改革骨干教師培訓。
5.打造青藍工程。為了將新課改的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縮短青年教師的成長周期,學校實施“一三五九工程”即:要求青年教師苦練內功,一年適應,三年成熟,五年達到骨干,九年縣市有名。實施“青藍工程”,推進“三個計劃”即:“領軍計劃”,學校以硬件入圍、比例篩選的方法,遴選出校內學科帶頭人,對學科帶頭人實行年度考核,動態管理;“拔尖計劃”,評選出骨干教師;“自強計劃”,要求35周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必須同學科帶頭人、省市教學能手或其他教學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結對子,拜師學藝。雙方簽訂責任合同,指導期為三年,由教研室每學期考核責任落實情況,三年期滿結業,達到培養目標,學校對指導老師給予表彰獎勵。每學年學校舉辦“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分教研組初評和學校決賽兩個階段。其中決賽階段,經過“兩筆一話”、常規拓展、教學研究、高效課堂等四個環節的角逐,最后決出優勝者并給予獎勵。
6.注重校本教研。我們認為校本教研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深化課程改革、構建高效課堂的必由之路。為了讓全體教師都能積極投身到校本教研活動中,提高教師教研層次,我校開展了“一人一題”教研活動,力求從點上解決廣大教師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幫助解除青年教師在發展中的困惑。學校還積極承擔多項國家和省級課題,其中“十一五”省級課題《學科課件庫建設及應用研究》已結題并被評為良好,《信息技術環境下優化各學科教學的研究》已結題并被評為優秀課題。
教師專業化發展,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提供了根本保證,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學質量的提升提創造了條件。2007年以來我校學生分別被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名校錄取,同時向北京體育大學、西安美術學院、西安音樂學院等專業院校輸送了大批體育、藝術人才。在2010年高校的自主招生中,我校16名同學憑借音樂和體育方面的特長,被中央民族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錄取。在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中,我校獲得清華大學“自強計劃”、中國人民大學“圓夢計劃”推薦資格。目前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等高校自主招生均通過復試。
下一篇:立足校本教研 鑄就名師隊伍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