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第一女子中學始建于1912年,至今已走過整整100年歷程。學校歷經1912至1966年54年的女校史,1966年“文革”至2006年40年的男女生合校史,2006年9月又恢復了女校建制。當時,新華社、《新華日報》、《揚子晚報》、《中國教師報》及全國有關媒體予以關注。六個年頭過去了,作為目前江蘇省內唯一的公辦女子完全中學,學校運行機制如何,女校特色和女學精神怎樣,新時期現代女校的存在價值與文化取向如何。本文試圖從教育文化層面作一解析,以求教于方家同仁。
治校理念在歷史傳承中追求現代化
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是現代教育管理的靈魂。學校精神具傳承性、發展性和實踐性特點。學校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校訓”及其內涵賦予的時代元素,包括人才規格的界定和學校定位。對于現時的學校管理,應根據變化了的社會歷史,豐富和發展校訓的內蘊,培養更好更多的新時代人才。
無錫一女中初創時期確立“端莊勤樸”女中校訓,一直延用至新中國成立。社會反映一女中“風氣醇厚”,學生互相“砥礪學行”,畢業后均能自立于社會。上世紀二十年代,江蘇省教育廳贈匾嘉獎——“黎明炳耀”,以示對辦學精神之首肯。三四十年代時學校訓育方針為“完成個人人格,培養團體精神”,要求學生做到:誠(立身)、勤(治事)、和(處事)、愛(待人)。這些深植于歷史的寶貴精神文化也成為解放之后,特別是今天新一女中高位發展、創新發展的堅實根基。
進入男女生合校的普通中學“十一中”時期,學校在歷史文化積淀基礎上,提出“以智慧啟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的辦學理念,從學識、才干、科學思維和創新品質等方面給校長和教師提出了明確而現代的定位標準,塑造具有完善人格的社會人;同時希望教師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和知識力量去幫助學生成長為身心健康的人才。這是在統一辦學理念基礎上一種崇高的辦學追求,凝聚著教育者的教育良心和教育價值。毋庸置疑,歷史已經證明學校這樣定位的正確性和可行性。學校以獨特的女性性別關懷和優良的文化傳統,為莘莘學子奠定了人生知識、心靈與精神成長的根基。
治校理念的持續傳承與弘揚,表明了它的形成是動態的、發展的,又是具有時代性和現實可行性的。2006年恢復女校,學校再次抓住發展契機,從創新辦學思想切入,以重新整合校園文化為抓手,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促進了學校優化辦學資源、整體提升辦學質量。學校恢復一女中初創時定下的“端莊勤樸”校訓為今日學校校訓,保留“東林中學”期間完善的校風、教風、學風“三風”建設目標,根據當時要求和女中特質確定了女生的發展目標:氣質,在秀麗中顯現優雅;學風,在精細中突現智慧;交往,在友善中展示魅力;特長,在尊重中得以升華。在不斷探索與積累基礎上,又提出了“塑造優雅淑女,培育聰慧才女”的人才培養方針。恢復后的無錫一女中,在辦學精神上既有豐厚的歷史積淀,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當下,學校在迎接建校百年慶典之際,又將整體規劃和構思學校精神文化的科學架構,以其引領學校在新時期能自覺轉變發展思路,變革培養模式,提高辦學水平。
人才培養在共性要求中追求異性化
現代社會,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關鍵時期被忽略了必要的社會性別意識教育,出現了“男孩不像男孩樣,女孩倒有男孩腔”的中性化趨勢?,F代女校,應當確立鮮明的女性意識,為女子教育創設一種有利于女生健康成長的教育空間,鍛煉女學生從學生時代起就能接受科學的女性性別意識教育,進而真正確立男女平等的現代性別意識?;謴团:?,學校千頭萬緒工作的第一要務就是:彰顯特色,轉變育人模式;因性施教,塑造時代淑女和聰慧才女。
倡導“崇德”教育,推行女德。赫爾巴特認為“道德是人類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為先旨在引領學生走向高尚。高尚源于靈魂的健康,高尚源于社會責任感的增強。高尚源于學校教育切入口的選擇與管理到位。學校汲取優秀傳統道德,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和女學生的身心年齡特征,要求女生做到:溫文爾雅言崇德,知書達理行自律。著重引導學生形成“責任”意識,致力培養對社會有用的“讀書人”、“好學生”。學校以省規劃課題《新世紀中學生自我教育的理念和實踐研究》為切入口,建立和健全合理規范的內部德育管理機制,組建德育管理網絡,針對各年級學生的階段性目標和要求編制《學生手冊》,形成社會、家庭、學?!叭Y合”、團隊、班主任、任課教師“三參與”,思想熏陶、社會實踐、特色活動“三參叉”,道德品質、心理素質、行為規范“三訓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三突出”的學校德育工作現代化的嶄新局面。學校因此被評為江蘇省德育先進校。
重視女生人文和科學素養培養。南開中學校長康岫若坦言:“學生應該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兼備,智商和情商都高,參加有益的藝術活動,不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可以受益終身?!睂τ谂杂葹橹匾?。女生的優雅聰慧,很大成分是靠人文和科學素養的積聚。鑒于大多數女生生理和心理特點偏于形象思維,學校開設“女子國學”課程,國學班學生每周到比鄰的東林書院學國學,既學《弟子規》等傳統禮儀經典,又學教師為學生量身定做的《國學讀本》,從“女雅”到“女慧”,從“女秀”到“女巧”,提升了國學素養。增設“生命科學簡史”、“數學思維訓練”等專門課程,提升女生的科學素養。學校在正常教學之余努力提升女生的人文和科學素養舉措,對女生知識架構的形成起到了難以估量的功效。
加強外語和藝術特色教學。藝術和外語是女生富有性別優勢特質的學科,且利于女性人才綜合素質的提高,也符合“合格+特長”的素質教育要求。在外語層面,把重點放在增進國際教育理解上,希望通過更加接近國際化的語言教學課程和語言學習活動,使女生了解國際文化,熟悉國際交際禮儀,增強外語表達能力。我們從初一開始專設“雙語”課程,選擇《Computer Application》作為教材,課堂采用英語全程教學與訓練。試驗性地在初一年級開設日語第二外語選修課程,為學生將來升學就業提供優勢條件。利用寒、暑假組織國際修學旅行,讓同學們到國外直接感受外語的交際功能。學校因此已被國內一些名牌大學確立為外語自主招生、小語種定點招生生源基地。在藝術層面,學校開發特色校本課程,加強文化藝術欣賞課程,組建學生藝術社團,參加各級各類的藝術比賽和公益演出等,讓一些富有藝術特長的學生一展才藝。學校文學社被評為全國優秀文學社,社刊被評為全國最佳社刊一等獎。女生管樂團2010年上海召開“世博會”期間和負有盛名的比利時皇家斯卡塔管樂團聯合演出,今年又應邀參加比利時國際音樂節,榮獲最佳演出、最佳指揮、最佳藝術教育等三項大獎。學校目前是江蘇省藝術特色學校和無錫市外語特色學校、雙語實驗學校。
學校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以生為本”。這種“生本”理念的實施,需要一支相匹配的教師隊伍來實現。無錫一女中歷史上曾擁有不少名師,如錢松喦、錢仁康、馮其庸等?,F時再現這樣的高端人才恐難以企及,但造就一大批適應現代女校特質的優秀師資隊伍卻勢在必行、且有可能。作為校長必須引導教師走出“功利價值”陷阱,為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而敬業、樂業。于漪老師曾說:“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國民素質。教師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著祖國的未來。”為培養具備新型價值觀的教師,學校堅持“師本”培訓,科研引領,為教師成才搭建平臺,倡導教師學有專功、教有門法、德學雙馨、人格垂范,在學生走向成功的同時也使教師個體獲得專業發展和素質提升。目前學校具有省特級教師、市學科帶頭人、市教科研帶頭人等骨干教師,中高級職稱教師達到三分之二,學校一些骨干教師應聘兼任國家及省、市各類學會、協會、專業委員會的理事長、副理事長、常務理事等職,應邀參與國家重點課題、教育部首席專家課題、中央教科所公益基金課題、教育部招標課題等研究,承擔國家級教育培訓講課或參加省編教材編寫等工作。這支經過長期歷練而成的優秀教師隊伍,為學校打造特色品牌,培養質量較高的特長學生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以生為本,則必須不斷強化教師的校本培訓,兩“本”齊備,特色學校的發展才有根本。
辦學模式在普適體制中追求校本化
多年來,普通中學的辦學模式基本是一致的,階段升學體制、課程設置、課堂教學等方面大多雷同,千校一面。無錫一女中是公辦女子中學,必須執行相關的教學政策,這與其他中學的要求一致;但它又專屬培養女生的特色學校,必然有異。女校是如何創新辦學模式的呢?
階段升學試點初高中直升“六年一貫制”。我國的普通高中生源,都是由應屆初中畢業生經過嚴格的中考篩選進入。這種重選拔輕選擇的生源獲得方式,對于特色學校,弊端不少。學校要彰顯特色,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就應有大的氣魄和創新氣概,首先改革這一傳統招生方法。2011年5月,地方政府出臺深化中考中招制度改革實施政策。學校立即制訂本校初中畢業生免試選拔直升本校高中的方案,并得到上級主管部門批準。該方案設計的指導思想是:改革人才培養機制,樹立系統培養觀念,推進初、高中銜接,探索女子中學辦學體制在教育多元化、特色化背景中的發展優勢和創新路徑,構建符合女中辦學模式的“六年一貫學制”新體系。方案將“思想道德素養”“科學人文素養”“女生綜合素養”作為免試學生的核心選拔標準。在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下,接受政府主管部門和社會監督。去年和今年均免試直升100名優秀應屆初中畢業生。歷史和當前的實踐證明,尊重本校初中生擇優意愿升學的學生有著得天獨厚的素質優勢。我校高中部現行的是中考錄取和免試直升并行的雙軌招生制,較好地拓寬了符合女校特色的優質生源渠道。以今年高考為例,我校本科錄取率達到93%,進入全市高考成績第一方陣。
課程設置實行統一課程標準與系列校本課程相融合的學校課程體系。國家規定的統一課程標準和教材是不能擅自更改的,它們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和學校教學的主旋律。學校自2005年高中啟動新課程實驗以來,被確定為省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校,從課程設置層面建立比較規范的實施性管理機制,確?!墩n程方案》規定的各項課程能夠有效實施、規范落實、扎實推進。同時從校情出發,根據學校的可能和需要,精心組織開發了一些富有特色的課程,尤其是在高中研究性學習、女校特色課程等方面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謴团R詠?,省教育規劃課題《現代學校制度的校本化探索與實證研究》和《當代女子學校六年一貫學制的實驗研究》,催生了20多門由學生自主選修的分組式選修類校本課程,一些適應女生身心成長和訓練女孩子優雅氣質和文明社交風范的技能性課程,特別受到女學生青睞。學校首創的《女生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編制個人學業、職業和生命成長規劃,讓學生自主設計和自主發展人生道路。這一課程的校本教材已在國內公開出版,并在省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課題設計者經常受邀在全國范圍內作講座和學術報告。這些選修課程充分體現了女校特色和女性特點,是主修課程的有益補充。目前,學校正在構建選修課程的系統方案,主修課程與選修課程一體推進,豐富了教學內容,在較高品位上提升了學校品牌效應。
教學方式實行課堂傳授與開放自主學習并行的雙軌運行機制。學校大多數必修課程仍是由主講教師通過大課堂組織實施的,這是群體性教學的教學品質所決定的。女校課堂的學習,重在合作性學習,女生在老師的精心組織下,思維碰撞、開啟心智、積累知識、增強能力。在堅持自主性學習同時,學校將開放性學習引入施教領域,以滿足學生多種需求,認識和理解社會,探究未知領域提升自我發展空間。具體路徑有四:一是開設課外小課堂。不少選修課是在這種小課堂進行的,如日語小課、藝術小課等。二是舉辦文化大講壇。邀請社會名流、著名校友、專家學者走上女中講壇,幫助同學們了解學校精神、校園文化,規劃個人生涯發展,激發成長成才的內驅動力。三是參加社會實踐。組建學生藝術社團,參加各級各類的藝術比賽和公益演出。不少學生一展才藝,獲得全國和省市級大獎。學生自行組織志愿服務者隊伍走向社會。四是開展國際交流。通過與國外學校交往的機會,為學生提供走向世界的平臺。學校已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校建立交流基地,并與一些國外學校建立友好學校關系,通過經常性的師生互訪活動,提升學校在國際教育參與中的地位。學生則利用假期舉行國際修學旅行活動,擴大國際視野,直接感受外語的交際功能。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交融,課堂教學與開門辦學結合,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拓展了學校的辦學形式。
上一篇:施“三精”管理 創品牌名校
下一篇:以文化的方式構建強有力的師資隊伍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