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鈴還需系鈴人:脫困仍賴政府出手
目前在一些地區,經政策調整、社會選擇和自身發展,“國家級”、“四星級”高中大樓林立,大師濟濟,優生涌涌,財源滾滾。放眼四望,從縣到省,往往都只是一兩所優質高中“鶴立雞群”。而群眾衡量好學校最直接、最樸實的“標準”往往就是高考升學率高,于是各地的“縣中”、“附中”得天獨厚,步入良性循環。
地方政府花了大力氣辦好這類優質學校。而投入一再傾斜、資源一再集中的另一個結果,是相當一部分也曾為本地高中教育發展做出過貢獻的學校漸次薄弱、一片黯然。在釜底抽薪保重點之后,所剩無幾的優質資源一再被稀釋。“被薄弱”的高中創造不出足夠的“高分”,必定陷入愈加薄弱的惡性循環。因而至今,這些“一般高中”依然條件一般,有的甚至不能完成初高中分設,由于資源配置跨度大,發展枉談,最多維持。同時,那些曾以優越辦學條件和政府大力支持而風光一時的民辦高中,在公辦學校條件提升的態勢下,也因沒有重金繼續投入而失去優勢,從而加大了薄弱高中的比重。
當然,目前的薄弱學校或多或少都得到過政府的“拉”與“拽”——因為它們必須存在,不能缺少。然而這種“拉”“拽”往往是象征性的,最多也只是局部改善,走個過場,“薄”與“弱”依然是現實的存在。所以要脫離困境,依然需要地方政府普惠一下,甚至“高看一眼”,“特惠”一次:在“優質”與“薄弱”已經明顯分界的情形下,少點對優質學校的錦上添花,多點對薄弱學校的雪中送炭,才能縮小一點兩者的差距。
不用揚鞭自奮蹄:抓住時代機遇突圍
嚴重兩級分化中的那些極其薄弱的學校,顯然不是單靠改善辦學條件所能拯救的。如果不是新課改,如果沒有新高考的深入改革,僅靠地方政府的“拉拽”去復興面廣量大的薄弱校,是難以想象的。姑且不論新高考,新課程的價值定位也讓薄弱高中再進人們視野。正是新課程的選擇性特征,說明了人的發展性向是有區別的,能力展現也有先有后,所以理想的教育必須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切的課程和基礎的保證。沿此思路進行的“自救性”實踐說明,在新課程背景下,創設適切的課程、提供多樣的發展路徑,讓學生在自主的選擇中挖掘潛能,在感興趣的學習中快樂成長,并且同樣獲取高考的成功,這絕對是薄弱高中走出困境的時代“靈光”。
以高考改革為標志,新課改的價值效能評估正日趨科學化,為薄弱學校參與競爭提供了可能。因為一個適合各類學校公平競爭的評估機制,必須是在對各類學校的生源進口狀況做到“有底有數”的基礎上,再根據畢業生去向進行實事求是的評估,以進、出口比率來引領學校的競爭。那種僅以文化高考成績來排定“保優率”、考核“貢獻率”的做法,無疑會扼殺學校培養特長生的熱情,抹黑學校特色發展的愿景,更會斷送學生自由發展的大好前程。從效能理論出發,看綜合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就能促使擁有大師、占有大樓的名校不再居高臨下,不戰而屈人;促使設施簡陋、師資一般、早被生存危機警示的學校,也因有一席之地而倍加珍惜,從而在良性競爭的生態環境中充分發揮“大師”與“小卒”各自的智慧,發揮“大樓”和“平房”各自的功能。進而,隨著“大師”流動、“擇校”減弱,薄弱學校在多樣化發展的背景中逐步形成特色,樹起品牌,融入“優質”。這樣,校際間的區別依然存在,而薄弱校的崛起則春筍遍地。得來還須費功夫:依靠“治理智慧”取勝
教育的發展有著自身規律,任何改革都很難普惠每一所學校。學校只有根據自身的基礎和傳統的慣性,趁勢而動,借機而上,銳意改革,智慧管理,才能迅速崛起。
第一是愿景的打造。要從區域歷史文化和地方經濟人文的角度,從地方教育需求和周邊學校的發展狀況,從學校發展的可能等方面,通過專家引領和全體成員的研討,揚長避短,較為科學地建構校本發展愿景。這種愿景在校外是一面旗幟,在校內是一個綱領,對歷史是一個總結,對未來是一個目標,必將有力地促進學校的迅速提升。第二是課程的設置。必須以學生成長為根本,改革教育模式,促使全員成功。本著“尊重差異、多樣發展、挖掘潛能、一樣精彩”的理念,讓每一個學生在特長研討和生涯規劃中,摒棄自身欠缺,梳理發展興趣,確立發展方向,尋找足夠自信。同時,為每一類學生的發展設置不同的課程:文化上有基礎走文考之路進高校,專業上有特長走體藝之路進高校,另外還有普職分流的對口單招、外語特長的國外高考。這樣,不以文化優劣分層次,不以分數高低定班級,而是立足特長求發展,基于成長定課程。當然所有課程還必須吻合高考而使其具有足夠的生命力。
第三是創新管理。必須用文化去經營,改革管理模式,激發全員內需。圍繞愿景,形成學校主題文化,并依此打造主流文化,配以資源整合,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時空、每一項活動都充滿激勵,使每一個個體、每一個組織、每一個部門都有成就愿景的欲望和機遇,努力形成實現愿景內涵的“軟環境”和“硬覆蓋”。明確課堂不是唯一的陣地,教材不是唯一的資源;明確有資源并不意味有價值,要充分開發利用好各種資源。這樣,借助文化引領,讓愿景在充實中發展,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提升。第四是品牌打造。必須憑品牌提升學校品質,改變發展模式,促使全面發展。品牌是學校文化建設長期積淀的產物,一旦形成便會發揮效益,加速發展進程。當然,品牌的內涵和價值也在不斷地變化著。在追求教育公平的今天,以兜底為重心普適全體學生,顯然超越了單向度關注優質、試圖以優質拉動薄弱的取向,體現的是優先考慮一切學生、優先考慮“被薄弱”群體,這本身就是一個勇敢擔當的絕佳品牌。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擔當,就能使“被優質”的教育與“被薄弱”的教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就能使薄弱學校的現實困境轉而成為其崛起、復興的前提與基礎,從而全面建構起優質均衡發展的良好教育生態。實踐證明,只要做好多樣發展、智慧管理,薄弱高中也會以各自的方式創造輝煌,書寫神話。優質高中學生能夠百分之百本科升學,薄弱高中也并非不可,只不過“跑道”不同而已。
上一篇:更新觀念 內涵發展提升辦學品位
下一篇:依法治校離不開德先生和賽先生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