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公告:
學校新聞
一講到文明禮儀,我就不自覺地會想到英國的紳士,我們也經常用“紳士”風度來形容懂文明、識禮儀、知謙讓的人。1693年,英國啟蒙思想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話》中明確提出“英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紳士”的觀點。洛克認為,為適應社會需要,紳士應該具有“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四個方面的品質。洛克所提出的培養紳士的教育目的及其教育措施,長期地影響了英國的教育實踐,一直保持至今。
從某種意義上說,英國教育培養紳士的任務是由十四、十五世紀建立起來的九大公學來完成,最著名的就是伊頓公學。迄今為止,英國53任首相中有20位畢業于伊頓公學,伊頓公學還培養了36位維多利亞十字勛章獲得者、大詩人雪萊和經濟學家凱恩斯,以及各界社會精英,因而被譽為“精英的搖籃”。
英國的紳士教育很重視的是禮儀規范的教育。人們的彬彬有禮、規范有序往往表現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道德風范,現代意義上的紳士禮儀包括:(一)講究儀容和服裝整潔。服裝穿著上的合適得體。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又要適合所在的場合,男士切忌粗俗邋遢,女士不能輕浮俗艷。(二)言行舉止彬彬有禮,文雅大方。(三)文明用語,禮貌待人,不做任何越禮之事。
在上周的一次會議上,曾校也恰好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印象深刻,“男人就要做紳士,女人就要做淑女。”崇尚禮儀,與人為善也一直是七中的優良傳統,在七中校園傳統文化的熏陶下,七中人很早就有“培道女子溫柔柔”的美譽。
但就目前來看,我們學校很多男同學缺乏的正是紳士的風度,有些女同學也欠缺淑女的氣質。我們來看身邊的一些現象:
從我們同學的著裝、儀容儀表規范上說:我們不少男同學的頭發和校鞋依然不規范,喜歡理著怪異的發型,想方設法不穿校鞋(尤其是高年級的同學),女同學則千方百計修改褲腳、在校園里隨意披頭散發。我們同學現在可以對照一下學校的儀容儀表規范審視一下自己,男同學有多少頭發前面超過了眉毛的,女同學又有多少的褲腳是修改過的。
從日常的禮儀文明習慣上說:有些同學經過老師身邊的時候的那種漠然、走過樓梯口隨手扔下垃圾的不以為意、打完球后操場上隨地亂扔的飲料瓶子和紙屑、中午午休鈴響起后不顧他人的打球和喧嘩的聲音、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上一些同學在下面的竊竊私語和很不嚴肅的姿態......我們的同學在不斷地按自己的想法破壞著規范,當一次次我們可以提高自己個人素養的機會從我們身邊溜走,我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不堪,也許就在這個時候埋下伏筆。
從我們的立身之本的德行和社會責任感上說:我們有些同學肆意破壞公共的財物,如我們的消防栓、雪白的墻上留下的球印、腳印,把垃圾塞在廁所下水道的損人不利己的行為讓很多同學深惡痛絕,還有每周值日的行政干部和班級反映,很多同學違規后留下的名字是查無此人,或許你很僥幸,這種行為沒人發現,你也會自以為很聰明,但你的人格卻被自己踩在了腳下!
從同學之間關系、日常行為舉止來說:這里我要講講拍拖的事。這是本學期學校重點整治的一個方面。常有家長、老師和同學反映:我們一些穿著七中校服的男女同學在校園里和學校附近有拉手、摟抱的不雅行為。我們同學穿著七中校服,你代表的不是個人,我們在校外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七中這個集體,所以我在這里也倡導同學們的行為舉止要適合自己的身份、適合所處的場所,男士不粗俗、女士不輕浮,不做越禮之事。
講話的最后,我想仍然回到伊頓公學這個話題,只是想帶著同學們去尋找答案:為什么從英國公學出來的人能成長為社會精英。
英國公學最大的成功不只在于它讓學生取得了優異的學術成績,也不只在于它有多少百分比的學生能夠進入牛津、劍橋這類名牌大學,它最大的成功在于培養了全面發展的人才。伊頓的學子之間互相尊重、團結、合作,有很強的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同時,高年級同學的言談舉止也是低年級同學的榜樣,伊頓的良好風氣、禮儀,就這樣代代相傳。為英國社會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和教育等各個領域各條戰線培養了最為杰出的人才,在這些人才身上無不表現出英國紳士的風度和氣派,頑強的意志力,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在紳士教育中,他們極力推崇的是“紳士精神”,是以榮譽、責任、勇氣、自律等價值觀念為核心的精神。真正的紳士精神,有三根重要支柱:一是文化的教養。這是造就內心高貴的基石,是高貴的道德操守和文化精神,我認為心靈的高貴是靠約束自己而顯現的;二是社會的擔當。作為社會的精英,嚴于律己,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社會與國家的責任,當然也包括對家庭對自己的責任;三是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識,面對困難有說不的勇氣,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
其實,我們愛誠真毅的校訓也包含著這樣的價值觀,愛以存善,要求我們關注社會、關愛他人;誠以立身,要求我們將誠信、以誠待人作為立身之本;真以求知,告訴我們要做真人、追求真知、追求真理;毅以遂志則要求我們具備堅不可摧的勇氣和意志品質。希望同學們在“愛誠真毅”校訓的引領下,也樹立起自己的紳士和淑女精神:內心高貴,珍惜榮譽,關注自然,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