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評價≠教學管理棍棒
著名教育評價專家斯塔弗爾比姆的話說:“評價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
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其重點不在于評價教師的講授水平,也不在于鑒定某一節課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此來制定教師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個人發展需求。
課堂教學評價如果脫離了改進教學過程的本真目的,而獲得其他功利性的社會價值,就會成為教學的災難。
新課程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應成為教師改進教學過程的行動指南,應杜絕把課堂教學評價當作教學管理的棍棒。教師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體,而不是評價的靶子。
不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不是好課
在課堂教學評價的過程中,認為不用多媒體就不是好課的觀點,是把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的作用弄顛倒了。
如果一味要用計算機輔助教學,那倒是“殺雞用牛刀”。我們應該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出發,遵循“用簡不用繁,用易不用難”的原則。
教學中不能為了多媒體而去使用多媒體,應針對教學內容采取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方式,合理地綜合利用各種教學媒體。
課堂教學評價中也應該從人與多媒體、教學內容與多媒體的關系入手,探討多媒體在教學運作中的基本教學規律和要求,評判多媒體在教師的駕馭下是否有的放矢地發揮了作用。
講多講少≠課的好壞
課堂教學,其實就是通過教師的“教”來引導學生“學”。既要“教”,就不能不“講”,教學并不一概排斥“講”。有些問題就非講不可,有的課還必須以講為主,決不能不分具體情況將所有的“講”都與“滿堂灌”混為一談。
教學也并不反對講,不該講的時候講了是多余,但該講不講也是教學的失誤。講多講少不能決定課的好壞,應以內容和活動的緯度決定。
學生活動多≠教學效果好
“動”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動腦、動口、動手的學習活動,包括教材中的“想一想”、“讀一讀”、“做一做”,課堂上的答問、討論、填圖、作業練習訓練等。
有些課看上去學生思維很活躍,師生之間一問一答,一問齊答,事實上學生像一架預先設計好程序的機器,不動腦筋、不作任何思考。
“動”的核心是思維活動,是學得生動活潑,而不在于形式上的站起、坐下、齊聲答問次數的多少。可以說,缺乏學生活動的課,決非一堂好課。有的課,學生的肢體雖然動的多,但學生不是主動的動,而是被動的動,或者是沒有思維的亂動,這樣的課也不能算是好課。
因此,課堂教學評價不但要看學生表面的“動”,更要看學生內在的“動”。特別強調的是,這里的“動”,是教師把學生的思維激活,表面上看來也不一定就是活躍的,只是他們的情感、思想一直處于躍躍欲試之中,質疑,深思,感悟,論辨,其外在表現也許就是深沉的、恬靜的。
課堂激勵性評價≠多多益善
批評在個體的社會化進程中不可或缺。在教育過程中不能沒有批評。做錯了就應該給以批評,有時甚至是嚴肅的批評。
在課堂中教師應該根據思維的層次,分層賞識,同時也要正視問題,實事求是地指出不足。給學生明確的“是非準則”,讓他們的思維都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
量化評定≠科學合理
評議教學中的很多指標是不能量化的,如師生情感的交流;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一定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對于課堂上的偶發事件是否能妥善處理等,如果用這種量化的標準去界定教學就顯得機械呆板。同時,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特點,一個學校用一個統一的課堂教學評價方案去衡量上百位個性不同、教學科目不同的教師,顯得不盡合理。課堂教學的絕對量化評價對于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有著不利的影響。
學生說不好≠課就是不好
如果學校將學生的評價作為評價教師課堂教學的惟一依據,則有失公允。因為,學生說“好”與“不好”與他們幼稚的是非觀及情感的不穩定性有很大的關系,有時不能客觀公正地反映老師一節課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學生的意見不是教師評價的最終結果,但它是教師評價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信息來源,而且作為一項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學生的意見是不可或缺的。
考試成績好≠課上得好
考試只是檢查學生階段學業成績好壞的一種手段。無論學生發展的好還是差,都不是由教師的作用單方面所能完全左右的,它與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必然使教學評價凝固于考試結果之中,缺乏學習過程和認知能力形成軌跡的動態評價。
有些教師在課堂上“非常實在”,把時間都花在讓學生反復練“題”上,一直練到一個解題方法在所有孩子的頭腦中定型,見到這個類型的題目就能識別出來,不要思考就能列出算式。練習本身的意義早已喪失殆盡了,盡管學生考試成績比較好,但對人的長遠的發展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一節好課,應該是能夠體現出教師個人特點的課,也是與此時此刻實際密切結合的課,是有某些創新嘗試或靈感火花的課。
在評價中應該多一點人文情懷,關心人,尊重人,堅決反對繁瑣化的機械操作、形式主義、教條主義。
上一篇:打造凝聚教師的“核心武器”
下一篇:辦溫暖心靈的教育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