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網 校長論文 校長 學校管理
尋找“痛點”背后的真問題(上)
身為校長,工作中總有很多問題和困擾,有些甚至已經成為校長的“痛”。這種“痛”具有相似性、相近性,尤其是同類學校之間。
尋找到真正的“痛點”,才能切實解決問題,推動學校發展。
2011年下半年,我們在全國范圍內選取了50名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學校校長,就校長的管理“痛點”問題進行了開放式問卷調查,并在匯總中找到了比較集中的64個問題,分別涉及校長辦學、教師發展、課程與課堂、學生成長、家庭與社會等5個方面。利用寒假,我們又在全國分別選取了發達地區、中等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3個地市級區域,面向千名中小學校長,就上述5個方面的“痛點”問題進行了排序調查,并對部分問題進行了訪談。分析統計顯示,“痛點”的背后才是校長要解決的真問題。
1 校長亟需辦學自主權
多年以來,自主辦學一直是校長的期盼。
現代學校制度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賦予校長辦學自主權。本次調研發現,“上級檢查過多又不深入,疲于應付,沒有時間做自己想干的事情”、“校長沒有辦學自主權,例如沒有人事權,難以組合起志同道合的團隊”、“外來行政干擾多,尤其是考核導向與自己的辦學思想不一致,帶來困擾”等3個要素,在3個地域中無一例外地排在前5位。
年齡統計顯示,年長的校長對此感受更深,排序基本置于前3位。這是因為他們長期受此困擾,還是這一問題越來越嚴重?從區域統計來看,縣鎮校長對此感到的困擾最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等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無論城市、縣鎮,還是農村,不管任職時間長短、學歷高低、性別差異,“上級檢查過多又不深入,疲于應付,沒有時間做自己想干的事情”均排名第一,成為校長無力解決的最大問題。這確實應引起教育行政部門的極大關注。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而前提必須是校長先進的教育理念能夠落地。過多的行政干預,使得“校長每天事務繁雜,分散精力,無力專注于重要工作”。因此,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學校的關系,推動現代學校制度的切實建立,應該是“痛點”背后的真問題。
從區域分布來看,發達地區已經不受“政府投入不足,辦學經費勉強維持運轉,自己的教育理念難以落地”的困擾,而欠發達地區則將其排在第二位,中等發達地區的農村校長將其排在第三位。同時,欠發達地區高度關注、排名第一的“安全問題”,在發達地區和城市學校的排序大大后移,在第五位以后。數據再一次顯示,辦學條件設施的持續改進、教育經費的大力支持,是確保校長維護校園安全、實踐教育理想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進一步加大對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應該是政府持續做好的一項工作。
“痛點”背后的觀察:
調查顯示,校長的“痛點”似乎都和政府有關。在校長的排序中,排名在前的,都是“與己無關”的;而真正能夠自己作為的,大多排在后面。而這,才是校長真正要關注的“痛點”背后的問題。
在關于“校長辦學”的13個要素中,“學校文化缺失,學校發展動力不足”大都排在10名以后,而“校長缺少品牌立校的能力”在3個地域中全部排在13位。學校文化體現著學校的價值取向,影響著學校的決策和師生的教育教學行為,決定著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動力。校長對此不太關心,并不意味著已經大功告成。顯然,校長更加關注顯性的、即時性的問題,而對于隱性的、長遠的問題關注不夠。
另一個問題也不容忽視,同一區域不同任職年限的校長,對相同問題的關注度有顯著差異。比如,剛入職的校長最受“安全問題”困擾,排名前兩位;而年長的校長,大多將其排在5位以后。“領導班子創新力、執行力不高,工作欠主動,辦學思想難以真正落實”,也是隨著任職年限的增長,關注度逐漸后移,其中4個任期比兩個任期內的校長,排序普遍降低了3個位次。這說明,即使學校中最為重要的事情,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習以為常”,而問題往往就出現在“習以為常”中。“習以為常”讓校長失去了發現問題的能力。
善于從平常中捕捉問題,才是當下每個校長應該解決的重大問題。
2 教師隊伍可持續發展力亟需高度關注
教師隊伍的質量決定了教育的質量。在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過程中,校長對教師隊伍的狀況更為關注。
本次關于校長對教師隊伍關注度的調研,共篩選出11個關注要素,不同地域位于前3位的要素有很大的差異性。
欠發達地區的校長,特別受教師隊伍發展的困惑。“教師不愛讀書,不愿學習,觀念落后,而且理由充分”,“教師的理念難以轉變,組織教師學習研討常常帶來抱怨”排在了前3位。中等發達地區的農村校長也有相同觀點。城市學校的校長對“教師的理念難以轉變,組織教師學習研討常常帶來抱怨”后移了4個名次,而經濟更發達地區對該項的認同排在第十位。
校長困惑的實質是“學校沒有對教師工資的再分配權,難以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經濟欠發達地區將其排在第一位;除城市校長外,其他類別也都對其給予了最高關注。統計結果傳遞出這樣的信息:經濟似乎成了決定校長在教師發展方面困惑高低的主要因素。
這是一個“真問題”嗎?
經濟發達地區的校長最受“教師職業倦怠,尤其是中年教師、骨干教師進取心不強”的困擾;中等發達地區也將其排在第二位。無論校長任職時間長短,不管城市、縣鎮還是農村,“職業倦怠”已經成為教師隊伍建設的大問題。相比較而言,縣鎮教師的職業倦怠感低于城市和農村教師;任職時間較長的校長對此關注度低于任職時間短的校長。
職業倦怠似乎和“教師沒有上進心”相關。在這次調研中,“教師沒有上進心,個人事情比學校的事情重要,工作推脫,榮譽爭搶”,在3個不同地域的調查中,都被校長列入了前5的位置。
3個區域的校長,對“教師缺少專業化發展的興趣與能力”關注度不高,排序基本為最后。按任職年限、學歷、性別、區域進行的分類統計中,該要素也都被排在了后面的位置。相比較而言,發達地區和城市的校長對此關注度高一些,但也只是在接近第十位的次序上。
“痛點”背后的觀察:
對于教師發展來說,專業化發展的興趣和能力才是根本要素。在物質被過度追捧的今天,物質刺激當然起著重要的作用,而給教師帶來長久愉悅感和動力的,則不一定是物質,而是精神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在決定不了“教師工資的再分配權”,左右不了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如何引領教師走向精神追求,從這里尋找再發展的動力,是校長面臨的一個問題。
不將其視為“痛點”,是因為更關注了顯性的“現象問題”,但忽略了現象問題背后的實質問題。校長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應該是這樣的一些真問題。在這里,需要研究的是:學校應該建立怎樣的機制,才能激發和調動教師參與到專業化發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