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網 校長論文 重慶南開中學
建設學校特色文化
學校文化是以教學活動為中心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形態,是學校文明進程的積淀,是具有獨特凝聚力的一種學校精神。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建設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性化的教育不但要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還要通過學校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給學生以精神溫情與人文關照。
重慶南開中學是著名愛國教育家張伯苓先生創辦的系列學校之一。建校近70年來,學校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繼承優良歷史傳統,不斷充實時代內涵,打造校園特色文化,探討文化育人功能,并力求有所創新。
一、挖掘歷史內涵,提煉辦學理念
歷史是累積而成的實踐財富,是我們成功度和行為價值的重要參照。文化凝縮著歷史,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晶。沒有歷史,文化虛浮而縹緲。認識歷史,挖掘并分析其內涵,是繼承優秀遺產進行現代創新的前提。一所名校,更應當審視辦學歷程,把握時代節奏,打造特色文化,從而勃發青春活力。
辦學理念是在理性思維層面上對教育實踐的哲學式反思,它體現了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教育價值觀,是學校文化的主要特征,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方面。打造特色文化,要有獨立而科學的辦學理念。這需要解讀辦學實踐,掌握時代精神內核。
辦學理念是學校文化的集中體現,包含著對學校歷史的科學總結和辦學愿景。積極而科學的辦學理念推進健康的學校文化。重慶南開中學誕生在抗日的炮火中,是一所有著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的名校。張伯苓校長在南開學校建校30周年慶典上宣布將"允公允能,日新月異"作為南開學校的校訓。"公"即 "天下為公",它是一種胸懷,一種責任,一種人格的至高境界;"能"即服務社會的能力。"公能"校訓旨在教育南開師生勇擔社會責任,學好本領改造社會。在"公能"校訓的指導下,重慶南開中學建校以來培養了32位院士,20余位國家和省部級領導,近5萬名祖國各個領域的骨干。學校珍視歷史資源,在進行校史研究的基礎上,認真挖掘南開辦學理念的核心價值,充分發揮校訓的文化凝聚力,矢志堅持"公能"理念。在新時期,學校又結合新的時代背景提煉出"把南開中學建成現代化的,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華名校"的辦學目標和"為造就二十一世紀國家需要的高素質、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打好整體素質基礎"的教育目標,引領學校文化方向。
二、和諧物理環境①,形成文化暗示
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離不開適宜的自然環境。文化是人類社會在發展中積累起來的總和。所以,自然環境是文化產生的根源,也是成型社會中影響文化指向的潛在因素。就學校范圍來講,校園建筑(布局、造型、顏色)、設施、花草樹木等是學校文化的直觀載體,是營造文化氛圍的最直接外在因素。和諧的物理環境,能夠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給師生較強的文化心理暗示。
學校的外在實體是由功能建筑和美化構件組成的。在修建學校外在實體時,營造和諧的景觀生態,可以很好地烘托崇尚自然、求真求美的文化氛圍,生發環境暗示,襯托文化品位。重慶南開中學現有校園的設計遵循中正簡約的原則,田徑場居中,教學樓館分布在田徑場的兩側。學校中軸線平分田徑場,穿過前后校門,中軸線上無任何建筑。田徑場兩側的建筑大體上保持對稱,其風格穩健,外形端莊。樓館間有很大的空間,路道寬闊。這樣的建筑風格很好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思想和包容意識,能給人深刻的印象。新時期以來,為了發展的需要學校對原初建筑進行了改造或者改建,但保持了原來的布局和風格,留存了給人回想歷史的文化空間。
除了功能建筑,南開中學在建設中充分重視和諧生態環境的營造。校園內綠化面積達到80%,植物種類上千種,高大喬木近千株。整個南開校園草木蓊郁,花香鳥語。冬有三友路旁傲霜的寒梅,夏有桃李湖中笑晴的紅荷。學子們在竹林里晨讀,小鳥昆蟲在花間飛舞嬉戲,一派和諧的人與自然景象。和諧的生態環境,讓南開師生親近自然、崇尚自然,體會人與自然和諧之美。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累積沉淀的習慣和信念,是滲透于生活實踐中的文化。
除此之外,南開中學諸如"忠恕圖書館"、"勤儉樓"等富含文化意蘊的建筑名稱和傳鑒亭、院士壁、三峽石等人文景觀,和學校的功能建筑、自然環境一起,構成了高品位的物理環境,形成大氣而不張揚、穩重而又常新的文化心理暗示,無形之中培養了南開人的獨立性和包容性。重慶南開近70年來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創新型德藝雙馨人才,可以證明這種暗示的有效性。
三、發揮管理功能,引導文化方向
除了外在環境的熏陶暗示,正面引導在學校文化建設中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在新時期的文化建設中,學校應當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文化方向,發揮管理功能,進行求真、求善的引導。堅持正確的文化導向,是學校工作不偏離教育方針的有力保障,也是各項工作的前提。
南開中學注重文化宣傳陣地的把握,積極開展了各種教育活動。新教師和新生到校后,學校首先對他們進行校史、校訓、校歌、容止格言②的介紹,解說,并組織他們參觀校史陳列室,進行愛國、愛校,自尊、自愛的文化引導。學校還在教職工大會、校會、班會等場合弘揚文化主旋律,教育師生明事理、顧大局,以生動的形式確立先進文化的重要地位。另外,重視展板、櫥窗等窗口的建設,通過表彰先進,樹立典型營造爭先的風氣。除了正面引導,還注重從細節入手,用實際行動弘揚先進文化。利用升旗儀式、運動會等全校性集會進行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學校對優秀的師生實施獎勵,對有困難的師生進行幫助,關心公益事業,真誠回報社會,營造爭先創優,和善友愛的氛圍。宣揚無論貧富、出身,在知識和學術面前人人平等,博學的人最受尊重的觀念。
通過引導和教育,南開中學確立了傾力為公、敬業奉獻、和而不同、友善好學的文化方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南開文化。
四、打造特色課程,營造學術氛圍
學校是利用課程育人的場所,所以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建設特色課程體系。南開中學積極推進課程改革,打造學校課程體系特色,提出了將南開中學辦成"中學中之大學"的目標,建設完善以必修課、選修課和自修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
在各年級開齊開足必修課的基礎上,學校每學期都開設既嚴謹又開放的基礎工具、興趣拓展、綜合探究等類型的選修課30余門,讓老師的專攻有用武之地,學生的個性愛好有拓展的空間;設立"南開講壇",定期請來在相關領域有知名度和學術水平的專家學者,科學傳導和人文滲透并重,營造在科學觀念指導下的文化環境,激發他們對學術殿堂的景仰和向往;定期編輯學術刊物《南開教研》,豐富學術研究的舞臺;組織教師基本功優質課比賽,營造交流探討、學術爭論的氛圍;組織學生編期刊、搞社會調查、進行社會實踐等,建構南開特有的學術氛圍。
南開師生在這個和諧的校園里,通過聽一次講座,上一次公開課,參與一次教研討論,撰寫一篇學術文章,而體會到了獨立的辦學思想,自由的學術氛圍,嚴謹的治學方法和寬容的人生態度,也積累了廣博的知識,逐漸融通文理,進而去追求真的境界,具備開闊的心胸。南開的特色課程體系支撐著南開的特色文化。
五、促進體藝發展,注重美感育人
體育和音樂、美術學科在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發展中和德育、智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進行體育和藝術教育能夠提升師生的審美素質,形成學校審美文化。作為重點中學,應當促進體藝活動發展,擴大師生的審美視野,豐富學校審美文化,形成認識美、感受美、追求美的良好風氣。
南開中學建設了一支素質優良的體育教練員隊伍和藝術教師隊伍,積極推進學校的體藝事業,對師生進行美的熏陶。學校成立有田徑隊、女子籃球隊、合唱隊、舞蹈隊、管樂隊、民樂隊,多次在各類比賽中獲獎,每年都有為數不少的學生憑借藝體特長保送進入名牌大學。學校每年都要舉行專題音樂會、新年晚會、校慶文藝晚會、書法展覽、文化衫展示等活動。這些活動凸現了教育的美感,也使師生產生了自豪感,自然形成感悟美、崇尚美、創造美的文化氛圍,提升自身美的素質,促進和諧校園。
六、重視文化交流,立足國際視野
人類文明總是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不斷前進的。文化不可能孤立起來,它必須要碰撞、融合、更新。文化的交流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往來,推進了人類的團結進步。建設學校文化也不能孤立、封閉,而必須開闊視野,辯證分析,合理吸收。只有這樣,一個學校才能包容其它不同的文化,才能具備廣博的心胸,才能泰然自若,和諧發展。
南開中學在建設學校文化中重視同其它文化的交流,在市內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校之間的聯誼,促進交流,共同進步。在此基礎之上,學校立足國際視野,先后同美國和英國的中學結成友好學校,每年都有師生互訪。在互訪中切身感受、尊重、理解別國的文化,同時贏得西方國家對華夏文化的理解與尊重。除此之外,學校還在英、美等國長期聘請口語教師,同時指派教師出國進修,進行文化的交流。通過這樣一些活動,學校師生逐漸具備了國際視野,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心態,和大度、大氣的南開胸懷。
學校文化建設是為學校的發展服務的,要緊緊圍繞教育這個核心。落實下來就是要文化育人。在這個過程中,文化的要義不是作為純文化來解構的,而是有機滲透在教學、科研等方面,要通過解讀、提煉來還原加以分析。因此,建設學校文化不是一項孤立的工作,而和培育學生心智品德、提升教學質量、建設優良師資緊密結合在一起。?
①于文書、周曉光在《美育視角下的校園文化建設》一文中將校園的建筑(布局、造型、顏色等)、設施、花草樹木等自然景觀稱為"物理環境"。見《中國教育報》2005年5月14日第三版。
②南開的"容止格言"寫在范孫樓大廳的鏡面上方,因此又叫鏡箴。其內容是:"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
學校簡介
享譽海內外的重慶南開中學由著名愛國教育家張伯苓于1936年創辦,1953年由國家接辦為重慶第三中學,1984年恢復為"重慶南開中學",并由鄧穎超題寫校名。
學校占地360余畝,一流的教學樓、圖書館、科學館、藝術館、體育館、游泳館、男女生公寓等,建筑面積達16萬平方米,運動場地2萬多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2萬余冊。現有教學班近70個,在校學生近4000人,其中住讀生3000人。每年99%以上的畢業生升入大學,其中考上全國重點大學近90%,每年被北大、清華等著名大學錄取人數為重慶市第一。
學校擁有精良的師資隊伍。200多名專職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90余人,特級教師9人,中學研究員9人。100多名中青年教師參加了高校碩士課程進修。還先后選派10余名教師赴美、日等國進修、交流。
學校具有優良的辦學傳統,率先進行課程結構設置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學有特長,全面發展,開設30余門選修課,體、藝教育也富有成效。60多年來,為國家培養出了近四萬名各個領域的骨干人才。鄒家華、何康、閻明復、鄭必堅等20多位中央省部級領導和朱光亞、周光召、張存浩等30余位兩院院士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學校為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要,成立了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建造了天文臺、天象館、多媒體校園網等設施,還開辦了南開中學網站和網校,現代化教學手段躋身全國中學領先水平。
學校十分重視國際教育交流,先后與美國華盛頓州普雅拉蒲高級中學、日本廣島大州中學、美國西雅圖市西爾斯高中等結成友好學校,并與英、法、越南等國家及港澳地區建立了教育交流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