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論文 教育轉型 教育意識 教育經營
對教育轉型的思考
教育經營是時代的要求。加入WTO后,我國將有限度地開放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幼兒教育等。教育蒙上了產業的色彩。盡管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不能產業化,義務教育也不能追求盈利,但我們基礎教育既要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又要面向世界,就應該借鑒產業的某些運作方式,研究產業的運作思路、管理模式,從而使教育適應經濟的發展,適應經濟對教育發展的要求。學校的管理將由現的行政管理走向經營管理是時代的需要。
教育經營要有四種意識。一是質量意識。企業發展靠產品質量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學校也要引進經營理念,強化質量意識,不斷提高辦學效益,培養合格的人才產品。物質產品不合格可以削價銷售,學校產品——學生不合格不能削價,而將被推向社會,可能造成個人不幸、家庭不幸及社會不幸。學校不允許出不合格“產品”。要對學生一生負責,對學生一家負責,對社會一貫負責,要讓所有學生全部合格。二是成本意識。義務教育不能追求盈利,這自不待言,但隨著教育 投入的不斷加大,我們不能沒有強烈的成本意識,也就是說對投入 和產出,所費與所得,消耗與成果不能沒有清醒的認識,要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如圖書室、網絡教室,上萬冊、幾萬冊的書,幾十臺電腦,投入不少資金,如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能產生多大的效益,善于經營和不善于經營是有天壤之別的。三是服務意識。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經濟。競爭出活力,出生命力,競爭靠質量,靠信譽,靠價位,最終靠服務。在我們學校,服務就是為家長和學生服務。而要想贏得家長、學生的心,就必須投之以情,用真情的服務感化家長,以有情的服務贏得無情的競爭,用熱情的服務維護學校的形象,用盛情的服務讓家長滿意。四是品牌意識。品牌是產品質量和信譽的統一體。品牌是企業在市場竟爭中取勝的核心舉措。學校要成為名牌學校,首先要有品牌意識,樹名師,育名生,辦名校,因為品牌是無形的資產。
教育經營對校長的要求。一是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身教重于言教。“校長無小節,處處做楷模。”要求師生做到的首先做到;要求師生不做的,自已首先不做。二是學好三種理論,即政治理論、教育理論、管理理論。三是掌握三種知識,即專業知識、新技術知識、財經法律和人文知識。四是提高三個水平,即教學水平、工作水平、語言文字表達和人際交往水平。五是樹立三心,即事業心、責任心和進取心。六是正確處理好三個關系,即發展與繼承創新關系、工作和學習關系、個人和集體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