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靜海實驗中學是2002年成立的普通國辦初中校,其教師構成有著農村教師隊伍的共性特征。教師們有工作熱情,也有宏觀教育觀念,但對教育的解釋力、在教學上的轉化力等相對不足,因而當新課改、新教育、新理念席卷而來時,我們處在了先進觀念與陳舊慣性、客觀高端要求與主觀簡單實踐的矛盾中。我們探索了將近8年,形成了教師專業化建設的系列實踐,使學校獲得了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等19項國家級榮譽和天津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等65項市級榮譽等。
加強教師思想建設,就是其中最具持久力和艱苦性的實踐之一,是解決矛盾的一味“文火”。從最初的探索到現在的基本成形,我們的“戰術”是:剝離教師的三種生存狀態,即職業的生存之需、專業的分工之必、事業的價值之美,并分而為之。
著眼生存之需 夯實教師職業規范厚度
從教,具有謀生手段的共性,也有著特殊性。基于此,我們把夯實教師職業規范的厚度作為學校管理的第一要務,探索了“三個引導”:
一是編制依法執教操作引導手冊,供教師閱讀,增強從教的敏感性與嚴謹性。持續不斷的教育教學實踐,讓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法律是天底下最大的人文關懷,是最高級的人情。不依法,處處是雷區;依法,時時都安全。引導手冊幫助教師體驗依法執教的分寸,提高教育教學行為的適切性。
二是開展對社會、對教育、對學校、對自我的四個認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科學發展觀,到底需要教師擁有什么信仰、什么思維方式?教育為政治經濟服務、為大眾服務,要求教師具備高度政治敏感性,堅定奉行教育的普惠性;學校的使命要求教師的是什么形象?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如何擺放?對自我,我們為教師設定了“忠誠熱愛、勤奮智慧、健美優雅,核心價值觀就是強烈的責任感,對祖國負責、對學校負責、對別人負責、對自己負責,集中體現為一點,就是對工作負責”的發展目標。
同時,我們還設計了“教師之問”,幫助教師自悟:
你鍛煉身體了嗎?健康是百煉成金的事。
你的情緒飽滿嗎?積極的情緒是冬日里的暖陽。
你了解學生嗎?知之深才能愛之切。
你的教學準備細膩嗎?效率是細節的孩子。
你為學生的成長多想了一步嗎?今天多一小步,明天進一大步。
你面向全體學生施教了嗎?教育的神圣就在于拒絕缺憾。
你的思想境界又提升了嗎?教師是靈魂的巨人。
你是否為從教而感到幸福?幸福是教育的顏色。
圍繞于教師認知的打造,幫助教師們增強了身份感與歸屬感,職業的理性大大增強。
三是舉辦教育規律專題講座。專家教授分別從不同側面闡述了教育的規律,用大量翔實的事例解釋了遵循教育規律的巨大利益,自然之中擴張了教師“趨同”性,增強了教師對教育行為“可為”、“不可為”的臨界感與敬畏感。
順應社會分工 鞏固教師專業思想深度
分工強化了“教師”的專業特質。而只有豐富特質的內涵,才能順應時代的分工要求。我們在實踐中積累總結了“三個倚靠”,借以鞏固教師的專業思想深度。
一是依靠學科組為單位。我們始終堅持團隊建設,依靠學科組,每周規定一個半天的時間集體教研;設置了學科分析項目表,包括課時目標系、教材編排意圖、學生的認知起點、教與學的策略、學科發展史知識等,給教師提供行動的方向。通過集體的智慧來解讀、認識、整理本學科的性質與方法體系,認同并形成關于該學科的學科思想,進而在此思想的指導下逐漸優化每個人的學科教學行為。
二是依靠科研為保障。我們從“九五”開始,直至“十二五”,申請的教育部和天津市的課題都是圍繞著提高教學有效性展開的。這種行動研究營造出鉆研、較真的氛圍,持久且濃厚;集體教研固定時空,個人鉆研則無限時空,二者相得益彰。典型代表如數學組,無論是編制導學案,還是篩選典型例題與習題,抑或是對重難點內容的順序位移與化解等等,都準備得充裕與適當,非常利于學生吸收與鞏固。因此,數學組這個團隊始終榮獲教育局一等獎的教學表彰,還取得了縣級優秀學科組、數學優質課國家級一等獎等諸多榮譽,這些榮譽與科研的浸泡密切關聯。
三是依靠模式為渠道。我校八年的導學式教學改革是以“問題——解決”模式作為落實途徑的。該模式能以程序化的形式引導教師的言行,解決了教師“怎么做”的需要。其背后的“以學為本”、“教師第一”的教育思想則更具有提醒功能,解決著教師“為什么這樣做”的問題。
提升人的價值 引領教師事業信仰高度
當生存之需、分工之必無虞的時候,人還是要追問活著的意義的。這既是個體的可能之需,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應有之物。在加強思想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引領教師通過“三個比較”,尋找更真實的存在感與價值追求。
一是把學校與社會比較,開闊胸襟與視界。學校不應該有圍墻,是社會的一部分。只有高度融入社會中,關注社會才能辦好學校。“比較”的結果,是增強了教師的心理順應力、承受力、溶解力、生成力。
二是把學校與區域內外同類校比較,客觀獲取本校所長與所短,增加自信心與危機感。我們選擇了政策關注、教育資源配置、辦學理想、管理實踐等四個要素,把學校與同類校進行同質間的比較可以發現,建校12年的實驗中學,在更多的關愛中迅速發展,成就喜人;但同時在發展中復現陳疾,需要警惕“死于安樂”現象的出現。“比較”的結果,是幫助教師提高了對比意識與警覺程度,也就易于內心自覺水平的升級。
三是把學校的過去與現在比較,把現在的積累與未來發展的需要比較,增強自豪感與使命感。我們從文化的視角精心梳理并總結辦學史,幫助教師清晰地認識到,建校高起點、發展高質量的態勢已經使學校處在了高位運行中,開倒車、走下坡路必將是歷史的罪人。校史清新的文脈、教師對校史的閱讀等,都促使教師形成并愈發堅定了“學校成果由我創、學校發展依靠我”的信念。“比較”的結果,成效最明顯的是“校榮我榮”的歸屬感更加牢固,正氣更加濃厚。
職業、專業、事業三者高度融合在“學校”這個載體上,使得加強教師隊伍思想建設大有作為,雖然此為見效慢的“文火之功”。
教師思想的變化是隱性的,它與顯性的課程建設一起,構成了我校教師專業化建設的兩個體系。教師思想的變化依賴于教師思維方式的優化,所以,我們著力幫助教師改善自我思維方式,不斷提高認知水平。這樣堅持下來,就助推了教師專業化的內涵發展。
下一篇:當好校長的六點論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