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民族的精神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不竭動力。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才使得中華民族進行了一次次大跨越,大發展,分享了一次次成功的喜悅和自豪。偉大的教育事業也正是如此。這種至高無尚的精神體現在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身上,那就是面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或工作)不惜余力地探索、追求、奉獻、實踐和創造,用我們有限的生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無限的可能,努力打造“說實話,辦實事;用真心,付真情;勤服務,樂奉獻;超時代,善創造”的現代教育品牌。
【關鍵詞】 奉獻 服務 和諧 反思 專業化
在上海四十多天的培訓學習過程中,本人珍惜一切可以爭取的時間,以自己淺薄的能力在學習中認識,在認識中反思,在反思中再去學習和認識;在鍛煉中思索,在思索中成長,在成長中再去反思。面對上海的大教育,使我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我真實地看到了上海教育大發展的亮麗風采。
不難看到,上海教育在深厚文化底蘊的感召下,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中,由于經濟史無前列地大踏步發展,創造了一流的現代化辦學條件和教育教學優質資源,從而形成了上海教育事業的大發展。但是,我更深刻地、生動地認識到上海教育大發展背后理性化的層面,也使我體會到了上海教育大發展的豐富內涵,使我再一次親身體會到了什么是愛心、什么是奉獻、什么是信念、什么是追求、什么是責任、什么是榮譽,上海的教育工作者以求真務實、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工作作風,將自己的一切智慧和能力奉獻給教育改革和發展。
面對西部的教育發展,我們應該有新的思考。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清醒地面對西部教育發展的現狀,無論從教育支持、辦學理念、辦學條件、課堂教學、教育教學研究、校園文化等諸方面,我們都顯得十分貧乏,這我們必須承認,不能有絲毫逃避,逃避就是在放縱自己的惰性和自我。相比較,西部的教育雖然面臨貧困落后的困擾,但卻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有著豐富的卻在沉睡的各種優質教育資源和文化資源,只是這些豐富的資源沒有被完全開發出來,從而使西部的教育在很大空間如蝸牛爬行。
我認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在于陳舊思想和觀念的轉變,在于無私奉獻和主動創新,在于科學、規范的教育體制,這特別在貧困落后地區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絕不能將目光投射到經濟層面上,不能只遵循有錢才能辦教育的思想意識,而要深刻檢查和思考我們西部教育工作者自身所存在的錯位思維方式,我們就是要在貧困落后的環境中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尋求西部教育的大發展。馬克思說:“意識具有能動作用”,這確實需要西部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正如印度的經濟不發達,但印度教育卻培養了許多創新人才,其中在美國軟件市場大約1/3的人是印度人;再如浙江省永康縣靠永康人的智慧和精神創造了奇跡,其中五金工具占全世界1/3的股份。由此可見,經濟上的貧困落后并不可怕,而更可怕的卻是人在思想上的落后和惰性。我們西部教育工作者只有迅速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執著追求和無私奉獻,徹底消除長期以來全體教育工作者思想中的錯位意識,在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每位教育工作者少一份虛偽、多一份實在,少一份命令、多一份協商,少一份惰性、多一份勤勞,少一份自私、多一份奉獻,少一份守舊、多一份創新,少一份自責、多一份服務,少一份清高、多一份反思,少一份平淡、多一份激情,少一份專制、多一份和諧,才能徹底改變目前西部教育的現狀,使西部教育不斷擺脫困境。
一、緊扣三個“關鍵”
(一)一個民族的精神是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不竭動力,是教育大跨越、大發展的關鍵。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對自己的事業必須執著追求、無私奉獻和開拓創新,每個人都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無限的可能,用辦學實踐的創新為現代教育構筑理想的家園。充分體現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工作的敬業精神,牢固樹立服務意識,迅速進行角色轉換,努力增強生活和工作節奏,徹底改變西部教育工作者自由、松散、安于現狀的工作作風,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面對時代的挑戰,全力承擔歷史責任,將自己的一切智慧和能力奉獻給西部教育改革和大發展。例如,上海市啟星學校是一所腦癱弱智孩子的特殊教育學校,但啟星學校的一群年輕的女教師用自己無私的愛心、耐心、真心和恒心為這群孩子架起了成長的橋梁,將學生一步步地由地獄之門拉向天堂。在這群年輕女教師的身上真正體現了平凡教師的最高人生價值,她們塑造了真正的師魂。
(二)成功的德育教育是形成教育健康、快速、和諧發展的關鍵。我們常喊;“五育并舉,德育為首”。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卻忽視了德育教育,自覺不自覺地丟棄了德育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在目前“全人”教育的觀念下,我們不僅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而且要注重教師的師德教育,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將德育落實到每一所學校、每一個班級、每一個個人,利用專題教育(如民族團結教育、國防教育、青春期教育、人生審美教育、團隊精神教育、孝敬父母教育等)、現代禮儀教育(如小干部輪崗教育、禮貌用語教育、校園禮儀教育等)、課堂滲透教育(如優秀作品教育、歷史人物教育、優秀影視教育、良好習慣教育等)、社會教育(如掃墓教育、博物館教育、社會服務體驗教育等)、校園文化教育(如演講教育、傳統文化教育、走廊文化教育、榮譽教育等)多種形式讓師生形成現代化的德育觀,促進師生的主動發展,形成健康、和諧的教育學氛圍,真正做到“學校無閑地,處處能育人;學校無小事,事事能育人”。
(三)求真務實是打造教育精品的關鍵。教育應該實事求是,容不得半點虛假.目前仍然有許多地方、許多學校大搞形式主義、許多教育工作者只采用各種形式武裝自己的嘴巴,但不武裝頭腦,只唱功而不做功,有的甚至只圖自己“乘涼”,不為后人“栽樹”,在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冒出了“大躍進”現象,由此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危害。在1942年延安整風時,毛澤東同志就嚴肅指出:“形式主義是一種幼稚的、低級的、不動腦筋的東西。”在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也指出:“堅持科學發展觀,重實際、說真話、辦實事、求實效,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弄虛作假。”因此,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毫不猶豫地承認現狀、面對現實,用全新的思維方式去尋找自己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不足和弱點,踏踏實實地干工作,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去看待西部教育、去指導和評價西部教育、去規劃和發展西部教育,以實的目標、實的責任、實的操作、實的服務、實的管理、實的支持和實的科研有力的夯實西部教育精品形成的基礎,使我們自己的教育在求真務實中樹“根”,在開拓創新中樹“魂”。
二、狠抓兩個“基礎”
(一)狠抓素質教育基礎,促進“全人”發展。素質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而要真正地實踐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全過程中,并且采用多種渠道為素質教育搭建許多基礎平臺,創造特色班級(如人文班級、環保班級、文學班級、繪畫班級、導游英語班級、中華武術班級、電腦班級等)、特色課堂(如研究性學習課堂、人生審美教育課堂、辯論課堂、自選課堂、情景模擬課堂、自由交流課堂等)、特色榮譽(如助人為樂獎、孝敬父母獎、綠色衛士獎、文學創作獎、外語交流獎、動手能力獎、團結和諧獎、社會實踐獎等)等形式為每一個學生都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讓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機會,在每一位學生主動積極參與下,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得到很大的提升。由于教師和學生不是機器而是人,具有人性固有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我們要不僅關注學生當前的成績,而且更要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通過搭建素質教育平臺、積極創設條件,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打好創造的基礎,主動張揚自己的個性和特長,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全體師生懂得:執著追求,無私奉獻,是機會就不要放棄。
(二)狠抓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創造性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深化的過程,是教育自身適應社會發展與時俱進的迫切需要,在實施課改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目標明確,責任到位,操作科學實際,將最大的精力花在課改前的準備工作上。全面理解課改的內涵,準確把握課改的目標,找尋課改中會遇到的疑難問題,尋求科學合理解決問題的突破點,并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提升科學理論的內涵,我們就會有的放矢,胸有成竹地充當課改中的最佳角色。根據自身的實際,發揚團隊精神,大量開發教育教學資源,努力開展校本研究,讓全體師生在自己的優勢中都得到創造性發展。這樣,教師在不斷探索、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專業化水平逐步提升,思想不斷解放,思路不斷開闊,理念不斷超前,從而使我們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既具有堅韌的“骨”,更具有豐盈厚實的“肉”。
三、瞄準一個“目標”
無論進行何種教育教育改革,無論確立怎樣的辦學理念,我們都必須瞄準教育教學質量不放松,教育教學質量是一所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在辦學實踐中,只有高質量的教育教學才能樹立學校的自我形象,才能體現出學校豐富的文化內涵,才能形成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亮麗風采,才能真正取得學生、家長和社會對學校的認可,才能辦出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從而征得各自的學校在教育公平競爭中優先和諧發展的地位。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發揮所有的聰明才智,求真務實活化內部潛能,開拓創新整合優勢資源,使各種教育資源發揮最大的效力。全力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為民族的振興與和諧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多元化創新型人才.
四、圍繞二個“核心”
(一)教育改革和發展必須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在科學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沖擊下,無論哪一所學校,都必須提供優質教育服務,從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師生生活等各個方面都最大限度地尋求全體師生共同成長與和諧發展的策略,極力突出“全人”發展和人的個性化發展,利用一切資源尋求適合師生成長和發展的教育環境,堅決拋棄一刀切的教育現象,發揮人的多元智能,使師生在自由的空間里創造性的工作和學習,為師生搭建終生學習的服務平臺,構建特色化、個性化的教育發展模式,培養一批批特殊的專業化人才。正如馮恩洪教授說:“你給我一個孩子,我還你一個棟梁;你給我一個機會,我還你一個驚喜。”充分展示了“以人為本”的偉大思想的豐富內涵。
(二)教育改革和發展必須以構建和諧教育為核心。目前我國正在奔向小康生活中構建和諧社會,那么教育更不能例外。學校教育的對象是學生,而教育的產品卻是學校所散發出的一種內在魅力,是摧人奮進、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學校文化。那么,如何讓一所學校成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心目中的家,成為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家,是目前教育學改革和發展的一項重大課題。因此,在教育發展和實踐中不管是管理與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師與學生、理論與實踐、成長與環境、學習與生活,還是科學與文化都要構建一種向上與協作、關愛與支持、超越與發展的教育教學氛圍,打造教育優質服務平臺,創立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特色教育和就業服務教育為一體的學校辦學模式,使全體師生在和諧的教育氛圍中自覺主動地尋求自身成功和發展的途徑,使全體師生將自己所有的創造智慧都變為一朵朵火花,勾畫一幅幅美麗的教育現實,讓人感動,讓人自豪,最終教育將會在和諧中創造奇跡。
五、提升一種“教育品質”
“教育品質”是一種有效教育教學的再現,更是一種質量教育教學的見證,也是形成和諧教育和優質教育的先決條件,學生、教師、教育的不斷發展必須要有優秀“教育品質”的有力支撐,使全校形成一種善意服務的良好氛圍,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當樹立執著追求和無私奉獻的崇高“教育品質”,在全心全意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服務的意識和信念中,將自己的全部智慧和能力獻給西部教育的和諧發展,獻給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持續發展,獻給和諧的學校文化建設,最終以優質服務實實在在的創造西部自己的教育品牌。
六、扭住四大“抓手”
(一)以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為抓手,形成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只有培養一批具有無私奉獻和創造精神的教師,才能培養創造性的人才。因此,采用多種形式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是西部教育的當務之急。一是深造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二是引領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三是研究學情、校情、教情,主動承擔各類課題,挖掘每位教師的內在潛能,提高教師的創造能力;四是考核每位教師的繼續教育情況,使教師在一年中主動地利用節假日,通過自學和培訓取得規定的學分。這樣使教師不斷向專業化發展,不斷適應飛速發展的教育現代化。
(二)以教育科研為抓手,大大地整合優勢資源,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并挖掘開發新的顯性和隱性的教育資源,以增強教育本身的基本功能。各學校必須成立專門搞教育科研的機構或部門,從事學校的各項規劃研究和實施工作,并要求全體教師都參與到學校教育科研工作中。一要動員全體教師主動承擔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教育科研課題,人人參與,全面突破;二要讓每位教師積極尋找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疑難問題,通過查資料、相互交流研討,不斷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實踐中探索完善,總結經驗,逐步推廣;三要根據各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實際情況,開發研究適合本校的校本課程,開發教師的創造性潛能,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活動;四要讓全體教師參與學校發展規劃研究工作,使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成為學校的主人,在他們的心中時刻裝著學校的健康、和諧發展;五要調查社區對學校的需求,積極爭取社區對學校的支持水平。總之,學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要真正體現“科研興校”的戰略思想,不僅使教師的專業化得到發展,而且為學生和學校的發展創造許多合作、交流、研討的發展平臺。
(三)以課堂設計為抓手,最大限度地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量。要上好一堂課,首先要做好課堂設計,在形式上要充分開發拓展課、研究型學習課、社會實踐課和人生理想教育課,在內容上要努力設計思維創新課、動手操作課、多元發展課、知識傳授課、能力培養課、思想教育課、職業指導課,使學生充分享受學校文化的無窮魅力,全方位地接受人生成功的各種信息,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其次要讓全體教師參與課例研究,成立備課組,在備課組長的組織安排下,每位組員積極主動參與,共同構思和設計,共同研究突破重難點的方法、途徑和技巧,然后由授課教師實施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這樣集全體教師智慧于一體,充分優化資源,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再次實行“一課多上”的授課策略,即同一節課由不同的教師授課比較或由同一位教師多次上同一節課,在相互比較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第四是將傳統手段和現代教育技術緊密地整合起來,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通過教師用心地設計每一節課、教每一門學科,充分整合優勢資源,使每一個四十五分鐘都注入了足夠的活力,既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化大發展,又使全體學生在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得到最大的實惠和收獲。
(四)以教育反思為抓手,促進西部教育改革大發展,促進和諧教育的快速形成。西部的教育工作者面對的現狀是優質資源的短缺、思想觀念的陳舊、教育教學方式的單一、貧困落后的面貌,針對這樣的現狀,我們應該從提高認識上入手,切實尋求自身所存在的內在潛能,挖掘雄厚的發展基礎,正確理解和滲透現代教育的精髓和內涵。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一位教師要特別注重反思工作,在對學生的每一次教育中反思,在上了每一節課后反思,在每一次社會實踐中反思,在每一次創新中反思,并建立教師學習反思檔案和教師工作反思檔案,真實記錄每位教師的成長過程,積極尋找成功的閃光點,正確認識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及時整改完善,努力解決教育教學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最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讓和諧教育在反思中成長和發展。
總之,奮斗、奉獻、務實和創新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礎,是形成優質教育品牌的前提條件,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結晶。本人將現代教育精髓和靈魂總結為二十四個字:“說實話,辦實事;用真心,付真情;勤服務,樂奉獻;超時代,善創造”。西部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面對貧困落后的現實,格守求真務實和執著追求的工作作風,發揚艱苦創業和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樹立開拓創新的思想感情,堅定獻身于教育事業的理想境界,貼近自己學校的實際,挖掘自身沉睡的優質教育資源,整合內部資源,用愛心和服務架起西部現代化教育成功的橋梁,全身心地服務于教育,回報于社會,尋找構建和諧教育的生長點、支撐點和突破點。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創造性工作,一定會譜寫出西部教育大發展的輝煌歷程。
上一篇:說講研磨結碩果 特色教育鑄品牌
下一篇:德育行為踐履模式的思考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