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有一篇流傳甚廣的文章《我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文章生動地描述了一個農民子弟通過怎樣艱苦的努力才和城市白領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的經歷。事實上,對農家子弟來講,能否和白領階層一起喝咖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每個人都有成功的希望和公平的機會。中國農村的每一個家庭都懂得,物質上的貧窮只是暫時的,只要孩子有文化、有知識就能改變人生和命運,生活就會有奔頭。
然而,目前一些地方的農村初中學生失學率持續回升,嚴重困擾著農村教育,也直接影響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種地不如老子,喂豬不如嫂子”,對當今農村一部分青年,有人給出這樣的評價。這些新一代農民大多中學未畢業,文化水平低,缺乏脫貧致富的本領,很可能成為日后的貧困戶,有的還可能走上犯罪道路。這些新時期的農村教育問題也讓我們不斷反思,農村教育的路在何方?
輟學率居高不下學校不能免責
人們常常把新的讀書無用論歸為學生輟學的原因之一。其實,與其說是“讀書無用”導致輟學,還不如說是“讀書無望”促成了今天農村中學生居高不下的輟學率。
在我們農村初中,學生的觀念是上高中才有出息,所以人人都想上高中。但是有的學校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升學指標,為了提高與同類學校的競爭力,為了畢業班的升學獎金,把僅有的活動課都取消了,有的干脆只開中考要考的科目,只有在上級來檢查的時候才貼個臨時的標準課程表應付。農村學生始終處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但終究還會有很多人升高中無望。可以說“讀書無用論”是在“讀書無望論”基礎之上產生的,無望必然導致學生對學習的失望,繼而是沒有了學習興趣,進而厭學最終導致輟學。
《江蘇教育》曾請我給案例《他們為什么要撕書?》作點評。“現行教育撕毀了什么?”這個案例描述了高考結束后出現的“漫天飄雪”景觀。學生為什么要撕書?學生的生活,何時可以因學習而變得五彩斑斕?知識的天空,何時可以回到它原初的湛藍?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刻追究的問題。
雖然有研究表明,在造成學生輟學的原因中,學校因素遠低于其他因素,但是許多學生輟學的個人因素中,有很多卻是與學習有關的。這不免讓人發問:假如學校是學生最喜愛的場所,老師也都是他們所喜愛的人,學生還會輟學嗎?
讓鄉村孩子生活在希望之中
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在農村及欠發達地區,農村教育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農村學校的價值追求又是什么?
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我們的學生不一定都能學有所成,但教育應該努力讓每個學生都擁有一份對生活的熱情和對人生的自信,讓每一個孩子的名字都充滿神圣和莊嚴。因而,我們開展身邊的“希望工程”,營造“親情校園”;不分好差班,推行“生生小組長,師師班主任”的班內走課制;善待問題學生,堅持“不處分”原則;為農村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內容,使他們享受到在家里未必有的條件。東廬中學之所以連續幾年沒有因厭學而逃學、輟學的學生,之所以所有學生都能獲得身體、心理、智力等諸方面和諧的發展,就是源于學校生活回歸到了適應和滿足學生正當要求的正常狀態。而這,也正是鄉村孩子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開始。
自1999年以來,我和同事們立足鄉村轉變觀念,堅定不移地推行并不斷完善以“講學稿”為載體的教育教學改革,讓一所農村學校持續實現了“六無”:學生無輟學;優質生源無外流現象;不分快慢班;無不開課程;無加班加點,不趕進度、不補課;不買教輔書,不用練習冊。在這種狀態下,校園生活回歸了常態,短短的幾年時間就由一所原來硬件、師資、生源、質量“四差”的學校一躍成為在全國有良好影響的農村初中。我們的追求,就是讓鄉村孩子熱愛學習。
教學改革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要讓農村孩子熱愛學習,就要為他們及其老師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解決他們在教與學中的困難。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缺少幫助學習的拐杖——家長不能監督其預習,老師無法檢查其預習。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進行了在課堂教學如何“開好頭、收好尾、突破難點”的研究;為搞好預習,進行了運用“導學卡”預習的嘗試;為上好復習課,進行了“不讓初三學生厭煩總復習”的探索;為減負增效,進行了“讓課后練習少而精”的探索,等等。而后,我們在數學組進行了“統一教案、師生共用”的實驗,由此產生了如今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講學稿”,第一次真正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結合起來。所有這些教學改革,都是通過探索提高農村初中課堂教學效果,在農村初中積極尋求實施素質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和結合點,力求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提高質量,從而尋求改變農村教育觀念落后、水平低下局面的有效途徑。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