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對學生最本質的意義與影響到底是什么?校長領導一所學校關鍵因素有哪些?……在三十二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從初中到高中再到職教,從教師到校長再到局長,現在又回到校長崗位上。我一直在思考著、探索著——
教育作為一種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的特殊活動,必須在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和發展。學校教育應該在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失衡、幸福感匱乏、動機錯位、信仰缺失等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
在繼承與發揚中塑造學校精神校長對學校師生的精神起著引領作用,師生往往是用校長的實際行動來判斷其所講的道理和價值。校長對學校精神的引領主要體現在校長要把握教育規律,善于把優秀的精神品質固化成群體的精神追求,形成學校精神和特色,成就一所優秀學校。“繼承與發展,弘揚與創新”是我任職不同學校一貫堅持的思想和方針,并進而通過了解學校歷史、繼承光榮傳統、深入挖掘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而形成學校精神。
在佳木斯一中,學校堅持“用身邊人教育身邊人,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弘揚“心中有愛、肩頭有擔、腹中有墨、胸中有識、目中有人”的五有師德規范。從首任校長、老一輩革命家李延祿,到文革平反后無償捐獻六千元錢創建“春雨”助學基金的徐鉦老師;從支援邊疆的模范教師李浙潮、王光杰,到開創“五心教育”的劉文華老校長、倡導“云環教育”的徐秀珍校長;從今天的教育教學典型余宏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宏志班”班主任楊會范……佳木斯一中用高尚的師德、先進的理念引領師生精神世界的豐富與完善。為加強學校精神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學校創辦青年教師研究生院,加速青年教師培養;實施名師崗位培訓制度,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搭建平臺;以老教師示范課、中年教師促進課、青年教師規范課、新教師匯報課的四課制及“春蠶”“冰凌花”教學研討會為載體,全面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同時,學校立足于自身優質的教師資源,發揮輻射和示范作用。在名師講壇和“讓優質教育走進千家萬戶”等活動中,名師面向社會各界開展學術講座,如以成就美滿家庭為目的的親子溝通,以提升家長育人理念為目的的“教育為了人的社會化”等。學校派出了名師團隊赴貴州、湖南、青海、內蒙古等地講學、交流,回報社會,以此培養學校師生的社會擔當意識。
在豐富課程資源中培育學生健全人格課程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載體,是學生強大精神世界發展和建構的條件,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課程資源,使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和發展的機會,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健全人格、建構學生強大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徑。
學校在人文類課程中注重基礎性、廣博性、人文性,貼近學生現實生活、與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相一致,同時兼顧與必修知識內容的連貫性、整合性和發展性,堅持把人文課程的教學引向對世界基本問題的認識和人性反思中。給學生以發現美的眼睛,透視美的心靈,養成健康的審美品質;發揮文學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培養和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幫助學生思考人生和生命意義,思索道德、社會、歷史、文化問題,關心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人的關系;引導學生感悟務實、求真的科學態度,舍我其誰的獻身精神以及寬廣仁厚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科學類課程中強調超越單純知識、技能、方法的教學,把學生引向對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領悟,啟迪科學精神,讓學生沿著科學的路徑去追求科學之真,并透過科學之真發現世界的美,激發學生內心的善;鼓勵學生在建構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學有所長,形成對喜愛、擅長學科的精深研究;把研究性學習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特點引入學科教學,激發學生主動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愿望。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命運、社會問題、環境問題,關注社會需要并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服務于社會;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需要、科技進步、學生生活以及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
在教育過程中激勵和提升學生精神追求學生強大精神世界的構建要重實踐、重體驗、重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校學科教師注重教法與學法的結合,在教學中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學生產生強烈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學習的每一個過程都有快樂體驗。在激發學生強烈學習動機的同時,教師也充分體驗到工作的價值感,教與學的過程不斷產生激情與靈感。
校服發放儀式和成人典禮是學校兩項頗具代表性的教育活動。學校通過挖掘校服的文化內涵,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引導學生認識到,穿著校服是一種榮譽與責任,也體現了同學間的平等與尊重,每年一度校服發放的日子成為了學生隆重的節日。能穿上令人自豪的校服,那份幸福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在穿上校服的一剎那,完成的是學生、家長對學校文化與精神的認同。成人典禮既是感恩父母、體驗幸福的教育,更是走向成人、勇于擔當的責任教育。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提升著精神追求。多元評價、楷模引領是學生強大精神世界構建的重要途徑。高校通過各種評價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再通過記錄的形式給予肯定,促進思想的內化,使學生產生積極進取的思想,進而引領積極的行動,再通過記錄的形式進一步激勵學生。學校采取自我管理、教師管理、家長管理和社會管理的多元管理體制,開展多元評價。學校創新了“寫實、溝通、感悟、成長”的綜合素質評價模式,不斷激發學生的自我反思意識。寫實,有利于修正學生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行為規范;溝通,整合了家庭、學校教育力量,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豐富了學生的道德體驗;成長,強化了學生持續發展的動力,激發了學生的成就動機。
在社會功利意識越來越重的當下,佳木斯一中堅持探索對于師生精神家園的建構和升華?,F在,無論人走到哪里都會為社會廣泛認可。上一篇:高中課改要翻越的“三座大山”
下一篇:讓每個師生成為最好的自己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