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高中新課程,首先要培訓校長,其意義和作用不言而喻。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培訓機構對此高度重視,煞費苦心,投入巨大的培訓資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筆者曾多次參加國家、省級有關高中新課程的培訓,無論對自己視域的拓寬、理念的提升,還是對實踐操作指導的幫助、問題解決能力的增強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校長培訓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重知識輕情感。培訓注重機械式的灌輸知識、概念,對課改深層的經濟社會文化背景剖析不夠,輕視或忽視對被培訓者的情感滲透,少有校長的情感參與和頭腦風暴,致使被培訓者對課改的體會不深,認識不高,理解不透,熱情不夠,使命感不強。
◆重理念輕案例。培訓的理念闡述過多,有空對空的感覺,運用實際案例引領的較少,即使運用,也是一些極端的案例,不注意篩選,不具有典型性,一些專家甚至有嘲笑或貶低基層實踐者的傾向,因此拉大了雙方的距離,不能形成價值認同上的合力。
◆重灌輸輕消化。培訓方式比較單一,多采用講座式,呈獻給校長的培訓內容也是基于講授者的能力優勢方面和研究旨趣,數位專家在較短的時間內采用人海戰術,輪番轟炸,整體推進,校長只有聆聽和記錄的份兒,很少有自己聯系實際思考的時間,與專家對話的機會極少。即使校長們有一些思維的火花,也因疲于應付而稍縱即逝,蕩然無存。
◆重短期輕跟蹤。好多培訓只集中一兩周時間,結束后人手一張結業證書,至于培訓的效果如何無人過問,對培訓后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和被培訓者的素質提高情況更是缺乏追蹤研究。有些培訓表面上轟轟烈烈,實際上收效甚微,既耽誤了寶貴的時間,一定程度上也浪費了難得的培訓資源。
如何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指導性、實用性和挑戰性?筆者有如下建議:
1.培訓準備
沒有針對性的培訓是培訓的最大浪費。要使培訓具有針對性,必須做好完備的前期調查摸工作,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調查摸底的內容可分為三部分:
◆摸清被培訓者的個人及學校情況。包括個人學歷、學習經歷、學術水平、研究方向、實踐經驗、工作經歷等,學校概況要涵蓋辦學規模、辦學體制、經費來源、師資狀況、辦學業績、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辦學特色、發展規劃等要素。
◆對培訓需求的調查。應包括對高中新課程的認識與理解,課改的硬件與軟件準備情況,推進高中課改的最大障礙或阻力是什么,可能遇到的困難,正在采取的應對措施,將要出現什么新問題,自己希望得到什么內容的培訓,用什么樣的方式培訓,有什么樣的預期等等。
◆培訓教師的配備。培訓教師的配備要體現多樣性,應包括教育行政官員、教研部門專家、課程方案制定者、課程標準制定者、學科專家及教材編寫者、課程評價者、高考命題者和實驗區學校的校長等,使被培訓者對高中新課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與課程設計者面對面的溝通。
2.培訓內容
本次高中課程改革的幅度之大、程度之深、內容之廣、難度之艱、影響之遠是歷次改革無法比擬的。因此要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培訓的內容要體現簡明、實用的原則,重在引導發現、思考和解決實施高中新課程中的難點、熱點問題,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肯綮。依筆者之見,下列問題應是高中新課程校長培訓中需要著力明晰和解決的問題:
◆高中課改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復雜性、艱巨性。
◆如何準確、全面、深刻地把握高中新課程。
◆如何化解部分教師對課程改革的抵制甚至反對。
◆如何建立高中課改與教師成長的相互促進機制,教師需要什么樣的校本培訓。
◆如何把師生互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生動活潑與教學上的散漫、隨意、膚淺、熱鬧區別開來。
◆面對比較籠統的課程標準和多種版本的教材,如何把握模塊教學的起點、深度和標高。
◆如何有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如何指導教師開發校本課程。
◆如何監控實施高中新課程后的教學質量。
◆如何形成課程發展與社會、社區、家長的良性互動。
◆如何進行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評價改革(過程性評價、成長記錄、模塊考核、學分認定、綜合素質評定、高考改革)。
3.培訓方式
培訓者要尊重校長的自我導向,引導校長的人格化經驗參與,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合作、教學相長的新型關系,實現培訓方式的個性化和多樣性,可根據情況采用以下培訓方式:
講座式、對話式、交流式、參與研討式、掛職鍛煉式(培訓機構周邊學校)、菜單式、問題診斷、個案分析、課堂展示、現場觀摩、任務驅動、課題研究、定向自修、實踐考察、網絡互動、跟蹤指導。設置導師,雙向選擇。利用實驗區校長自身培訓資源。
校長培訓在推進課改推進中的作用舉足輕重,但是,一兩次培訓和研修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它只能起指導、引領、滲透的作用,為校長的成長和學校的課程發展提供機會。學習新課程理論,考察同行的做法,規劃和實施新課程,不能囫圇吞棗,生吞活剝,也不可操之過急,急于求成;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通過創造性的學習、反思、實踐,探索一條富有本地、本校特色的課改之路,應是高中課程改革背景下校長培訓的應有之義。
上一篇:影響中學校長素質的主要因素
下一篇:紅色:學生成長的底色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