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論文 傳承 普愛文化 李宏偉 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
讓學校傳承普愛文化
◇ 教育是根植于愛的。 ——魯迅
◇ 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它總是在創造奇跡,創造新人。唯有愛,教師才會用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才會把辛苦的教育工作當作樂趣從事。它能使教師感受到每個學生的喜悅和苦惱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關心和擔心。——馬卡連柯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如是說。愛的首要是關注學生的生命存在,并通過愛的藝術,用學生的亮點,點亮學生。作為一所擁有八十年辦學歷史的學校,“愛”的教育一直是新海高級中學的傳統。
回溯歷史 豐富“普愛”內涵
時光回溯到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東隴海鐵路通過新浦和連云港,新浦迅速發展成為當時海屬地區的貨物集散地和商業中心,人口逐漸增多。1924年秋,由蕭隱慈、李在田、姜鴻銘等組成校董會,創立了新浦普愛平民義務學校。1930年,普愛學校增設初中班,普愛中學正式建立,這成為新浦地區中學教育的起點,也成為新海高級中學的源頭。此后抗戰和解放戰爭的風雨中,在“普愛”精神的激勵下,在傳統文化的滋潤下,普愛師生拋頭顱,灑熱血,英勇斗爭,報效祖國;解放后,學校一如既往地重視校園傳統文化建設,融“普愛”精神于文藝演出、學術報告等活動中,以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凝聚師生的精神,并初步形成了以“普愛”教育為核心內涵的辦學思想。
在當前實施課程改革、規范辦學行為、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我們理解的“普愛”,“普”即廣泛,普遍,普通,普及;“愛”應與孫中山倡導的“博愛”有精神同義。其核心是“愛的教育”,其本質是“以人為本”,其理想追求是“讓每一位教師享受職業幸福感,為每一位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具體來說,應該包含以下三層含義,一是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以愛為魂,通過愛的濡染,善的弘揚,美的熏陶,真的追求,讓愛的陽光灑滿校園,把愛普灑到每一位學子的心田,讓每一位學子都能感受到愛的溫暖;二是普愛不偏愛,不僅愛優秀學生,更愛每一個普通的學生,真正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讓每一位學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三是普世愛人,普愛生命,愛人惜物,用真愛普灑人文的光輝,將仁愛傳播到普天之下,讓所有的學生健康成長、快樂成才,實現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
把握現在 倡導“普愛”教育
八十年的辦學歷史積淀了新中豐富的辦學經驗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學校需要做的就是,把握現在,倡導“普愛”教育,辦素質教育,辦特色教育,辦人民滿意教育。
一、倡導“普愛”德育,讓新中精神浸潤學子心田
“普愛”德育的原則是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創新內容、創新手段、創新方式。學校將積極開展以德育課程為載體、促進學生“品德內化”的教育模式,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內驅力和道德需求,從他律到自律,從自律到自育,實現品德內化,達到人格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境界,推動學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以科研促建設。積極準備完成省級課題“利用網絡及其資源促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研究”的實施與研究,把握新時期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規律和動態,做到思想教育工作的科學化、人性化、實效化,力爭有更多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推動學校德育工作全面提升。
以活動為載體。利用各種有效資源,寓德育工作于具體活動之中:開展“養成教育、實踐教育、心理教育、讀書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教育活動;邀請有關專家學者來校為教師和學生作一些專題報告會和講座;收看“感動中國、中國驕傲、全國十大孝老愛親模范”等主流媒體介紹的先進人物事跡;利用父親節、母親節、國慶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進行國旗下專題教育。
以管理求實效。充分發揮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加強學生常規教育;進一步以各項具體活動為載體,充分體現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工作特點,形成齊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新局面,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為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提供思想保障,使德育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突破口和增長點。
二、構建“普愛”課程,讓素質教育之花絢爛綻放
學校將在校訓“普愛·行健”的指引下,構建“普愛”課程,促進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特長發展,讓素質教育之花綻放校園。
深入推進課程改革。課程改革是實現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是實現基本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學校根據素質教育培養目標,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全面提高課程實施水平,精選課程內容,優化課程結構,合理設置課程,構建特色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提供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學校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探索高效教學模式。在全面實施“三案·六環節”教學模式基礎上,努力探索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多樣性的課堂教學方法和高效教學模式,。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時間、課堂空間、提問的權力、評議的權力、學習的過程交給學生,體現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案例式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三指導”、“四落實”,即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指導學生的課堂質疑和聽課方法、指導學生課后的溫故知新;落實課前二次備課制度,落實課堂和單元檢測制度,落實作業、學案、試卷批改分析反饋制度,落實因材施教、分類推進的分層教學原則。
充分開發校外資源。以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進程為工作方向,開發利用校外教育資源,開發生本課程,開辟實踐基地,開設特色作業,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整體認識與體驗,豐富學生的社會文化知識,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個性、特長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提升校外資源開發的系統化、實用化和規范化,實現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的資源共享,增強學生體驗育人的實效性,增進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的和諧關系,實現學校與校外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優勢互補。
打造精品校本課程。校本課程資源從空間上可分為學校資源、家庭資源和社會(區)資源三類;從性質上包括人、物、環境三大資源。學校將充分調動教師、家長(微博)、學生等的積極性,并根據學校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多種渠道開發與利用豐富的校本課程資源,共同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發展。2009年,在教師申報課程的基礎上,學校審定126門校本課程供學生選學。新學年,學校將進一步組織教師申報,積極構建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優質完善、系統科學的校本特色精品課程。
三、開展“普愛”活動,讓新中學子展現青春風采
活動育人已是不爭的理念。沒有豐富多彩活動的校園是沒有生氣與活力的校園。新中的校園既要充滿朗朗的讀書聲,也要充滿加油吶喊聲;既要有教室埋頭苦讀的背影,也要有操場上生龍活虎的身姿。我們將開展形式多樣的“普愛”活動,為學生搭建成長的平臺,讓學生展現青春的風采。
堅持開展“普愛”特色活動。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積淀,學校已形成了“四大節為主、年級活動為輔”的校園特色活動格局,即校園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讀書節,高一年級學生軍訓、排球比賽,高二年級英語短劇、籃球比賽,高三年級百日誓師、畢業典禮。學校將堅持開展好這些活動,同時積極探索校園活動新形式,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構建“普愛”特色活動體系:開設“普愛”講壇(專題報告會),成立“普愛” 驛站(心理咨詢),設立“普愛”育人獎,在春天開展“普愛·行健”遠足,磨意志,煉體魄;在秋天開展“普愛”捐助,學關心,獻愛心……我們希望學生在活動中學會選擇、學會探究、學會創造,在活動中展示才華、發展潛力、享受樂趣。
精心謀劃“普愛”社團活動。學校將進一步召開“普愛”社團活動研討會,就社團活動的指導方式(指導老師在社團中的功用)、管理辦法(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及組織方式等問題進行研討,確保開展好詩社、文學社、朗誦社、攝影社、辯論社等主題社團活動。我們希望,在社團活動中,學生與經典為友,與博覽同行;指導老師作為監督者和傾聽者,學生成為社團的真正主人,每一位社員都能最大限度地展現自己的風采,享受社團的快樂。通過社團活動,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真正地實踐“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四、完善“普愛”基金,讓愛的陽光灑滿新中校園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是塑造人格、傳授知識、培養人才的圣殿,學校的建設要體現出文化和文明的內涵,要體現出教育工作者的人本特征,更要體現出對受教育者的人文情懷。為此,學校將完善包括“校長獎勵基金”、“世博青教基金”、“杰瑞奧賽獎學金”、“中央華府新生獎學金”、“陽光助學基金”等在內的“普愛基金”獎助學體系,努力打造充滿人文關懷的菁菁校園。
校長獎勵基金。“校長獎勵基金”主要用于獎勵在我校學習期間有突出進步的、學科競賽及藝體、科技等比賽等方面表現突出的的優秀學生,以及取得突出成績或為學校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師生員工。
世博青教基金。青年教師關系到學校未來的發展,我們將以“世博青教基金”為激勵方式,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杰瑞奧賽獎學金。近年來,“杰瑞奧賽獎學金”作為獎勵取得突出奧賽成績的師生的專項基金,對于學校學科奧賽取得連年實現新突破的驕人成績,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09年解軼倫同學入選江蘇代表隊,獲得第三屆亞洲與太平洋地區信息學奧賽比賽國際銀牌和全國奧林匹克信息學競賽金牌,并被清華大學(微博)提前一年破格現場錄取,取得了連云港教育五大學生奧林匹克競賽中金牌歷史性的突破。
中央華府新生獎學金。鑒于考入新海高中的縣區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占相當大的比例,為了讓他們能夠安心讀書,激勵他們刻苦學習,爭創一流的學業成績;同時,也為了弘揚尚德敬學的風氣,促進良好的校風、學風的形成,我校與康緣集團聯合設立“中央華府新生獎學金”,主要用于獎勵考取我校的優秀新生。
陽光助學基金。“為每一位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是新中人孜孜追求并一直踐行的教育理想。學校將進一步加大與社會上有識之士、關注教育人士的合作,不斷發展和壯大“陽光助學基金”,并將基金主要用于為學校貧困學子提供學習生活資助。
繼火傳薪 “普愛”引領發展
而今,面臨著八十年校慶和“五星級”高位發展的特殊階段,面臨著向國內一流名校邁進和開闊辦學國際化視野的目標,面臨著國家對高中教育調整的雙重背景,如何回顧并總結八十年的辦學經驗,挖掘提煉辦學傳統,分析聚焦已有優勢,進而凝聚學校內部力量,形成學校相對優勢,引導學校特色發展。成為每一位有責任心的新中人思考的問題。
繼往才能更好地開來。何況,八十年的辦學歷程和累累碩果也印證了“普愛”精神的巨大力量。這力量必定會繼續引領新中人實現再次跨越。
大愛無痕,普愛有心。我們深信,教育的源點在于愛。我們所要做的,首先是回歸,回到原點,回到愛的教育。繼承“普愛”精神,賦之以新的內涵;心存“普愛”之心,投入到愛的教育。挖掘“普愛”內涵,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引擎,引領學校高位發展、特色發展,這是每一位新中人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