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長高峰論壇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

 
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論文 > 教育家辦學暢想曲
校長網 中國校長網 校長論文 教育論文 校長辦學 教育體現 教育方法

教育家辦學暢想曲

作者:梁杰 安徽省泗縣第一中學校長1089次查看
發布時間:2014/6/27
分享到:

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教育家型校長的特點,那么這個字就是愛。愛是最好的給他命,教育家型校長愛教育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表現為愛學生,愛教師,愛學校。

序曲

教育家辦學,會關注每個教師的成長,喚起他們對成就感的需求,帶給他們更豐富、更真實和更強烈的成功體驗,鼓勵其自由充分地發展,促使每個老師的生命歷程更加精彩,并將所有個體的能量凝聚成一股足以推動學校不斷進步的力量。教育家型的校長能形成并完善學習型組織,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提升教師的生命質量;能合理配置學校資源,以保證一個安全和有效率的教育環境。

教育家辦學,會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成長。教育目的是人的發展,學校中的個體存在差異性,如何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是學校的重中之重。傅斯年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以體積乘速度,產生一種偉大的動量,可以壓倒一切!”這樣的話真是能給肥胖的人壯氣。教育家型校長則正是從這點出發,不僅“瘦人”有其方案,對“胖人”則是獨出心裁,真正能從每一個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關注每人具的成長。

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教育家型校長的特點,那么這個字是愛。愛是最好的維他命,教育家型校長愛教育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表現為愛學生,愛教師,愛學校。

教育是充滿著生機的鮮活的過程,是人與人心靈的相遇和對話。教育是期待,是牽手;教育是澄明,是心動。教育里洋溢著微笑的面孔,飽含著真情的問候,涌動著生命之流,綻。放著成長之花,展現著智慧之境,培植著理性之魂。教育陪伴著人們生長、生活,教育已成為人們生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倡導“教育家辦學”,就要潛心體悟教育家治學施教的豐富意蘊,以便從中汲取鏡鑒和靈感

第一樂章  沉浸在“教育家辦學”意蘊里

真意  刻骨銘心

教育家辦學,必須著眼于使學生培養真道德、學習真學問、練就真本領。“真道德”是學生發自內心的道德認識、首先養成和行為規范,是人類共有的優良道德傳統;“真學問”就是系統的自然與人文知識,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真本事”就是形成高級能力,包括繼續學習、實踐應用、組織協調和交流合作的能力。重溫著名教育家成長軌跡和成功故事,回眸他們的教育實驗和改革實踐,追尋他們成功的規律和特點,無疑會結我們有重要的啟迪。

 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早在1913年,他就自勉關勉勵同學,要“及早努力,百折不回,在心中建立真主宰,以防閑偽魔”。1946年4月,即他逝世前不久,他還強調說:“第一流的教授具有兩種要素:一、有真知灼見;二、肯說真話,敢駁假話,不說謊話。”他教育學生學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人中人”既是學校培養目標,也是陶行知先生所追求的理想要格目標。現在很多人為了車子、房子等物質的東西奔命,但還是有一些人,不去追求物質的東西,而是追求理想和真理,希望得到內心的自由和安靜。教育家不正是這樣嗎?

陶行知先生自己首先是一位“真人”,從來不做假,對自己及其家人的率真要求簡直可以說有點嚴酷,幾乎有點兒“不近人情”。然而透過這嚴酷得幾乎“不近人情”的表層,卻讓人們感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言行一致,什么才是“打鐵先得自身硬”,什么才是“真人”的崇高人格魅力。

在提倡教育家辦學的今天,有必要進行一場“真”的教育運動,呼喚真張揚真,捍衛真。以真制假,以真克偽,以真勝虛,讓真在我們生活中流行起來,使社會充滿忠誠與和諧。

善意  悅目賞心

提倡教育家辦學,必須立足于使師生達到“向善”的境界,使師生具有厚德載物之心、悲天憫人之情。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完善自己,只有與人為善才能成就事業。“上善若水”是我國古代君子首先修養的最高境界,水可以不同的形態存在,可以承載,可以滋潤,可以包容;而水又蘊含著巨大的能量,一旦爆發,可以蕩滌污濁,可以摧枯拉朽。同情弱小是善,扶危濟困是善,救助災難是善,殘疾是善。教育學生“向善”可以引發學生形成蓬勃向上的態度、意志和情感,關注社會,關注自然,珍惜生命。

英國生物學家麥克勞德,上小學的時候曾偷偷殺死了校長家的狗,這在西方國家顯然是難以原諒的錯誤。幸運的是麥克勞德遇到了一們好校長,校長的懲罰是要麥克勞德畫兩張解剖圖:狗的血液循環圖和骨骼結構圖。正是這個包含理解、寬容和善意的“懲罰”,使小麥克芝德愛上了生物學,并最終因發現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

這些案例,都顯示了教育家的一個共同特點,即善意綿綿,化作對學生深深的愛和期許、對教育事業的深情無限。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說,熱愛孩子。”教育是一項充滿愛的事業,愛學生是一個教育家成長中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養。我們不妨反問自己:如果我們遇到了上述教育問題,我們的思維、實情和教育行為會是怎樣呢?

美意  蕙質蘭心

教育家辦學要追求美的意蘊“只有懂得美麗,才能知道羞恥。”教育家辦學應該給學生以美的熏陶和感染,學校課堂教學是“美育”的主渠道,各科教師要善于發掘教材中的“美的要素”,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受到“美感教育”。而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學校的環境、活動、人文交往等環節也都要具有“立美”的意識。通過校園美的環境、美的藝術、美的課堂、美的行為,引導學生形成“愛美、賞美、創美”的清新格調和高雅情懷。

人們都說,聽斯霞和霍懋征講課如沐甘霖,是一種愉快的美的享受。她們善于運用富有感情的語言,又能針對兒童的不同特點進行提問,啟發和調動每個人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順著她們的引導而流動、發散。更重要的是,她們在教育實踐中,不放棄一個孩子,努力讓每個孩子在快樂中成長成才。從教60年,霍懋征從沒有對學生發過一次火,從沒有懲罰過一個學生,從沒有向一個學生家長告過狀,從沒有一個學生掉隊。60年,這四個“從沒有”的背后,包含著多少艱辛,展現了多么高超的教育藝術!

辦學之美在于理想。教育家辦學的動力是什么?其動力就是追求教育之理想。這種精神動力決定著他個人發展的程度與他事業能達到的高度。理想既是對未來成績的期待,也是一種自覺的承諾。校長有了這種期待和承諾,才能激發其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去建立和實現學校的目標。

孔夫子“顛沛流離,累累如喪家之犬”,而不改其志;陶行知脫下長衫穿上草鞋,與牛大哥做朋友。他們都有對教育理想的執著追求,幾十年如一日,始成教育家。

詩意  悠然會心

所謂“詩意”,就是能給人以詩一樣美的意境。將“教育家辦學”與“詩意”相聯系,緣起于教育家功霍姆林斯基“三朵玫瑰花”的故事。

蘇霍姆林斯基不僅沒有斥責女孩摘掉了花房最大的玫瑰花,反而又摘下兩朵大玫瑰花,對孩子說:“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

從蘇霍姆林斯基充滿詩意的評價中,我深深地感到:有什么樣的教育情懷就有什么樣的教育評價,有什么樣的教育評價就有什么樣的教育。評價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評價本身就是教育,評價得當就是有效教育,評價失當就是甚至負效教育

中國本是一個詩的國度,曾經“紙香墨飛,詞賦滿江”,也有著悠久的“詩教”傳統,于“溫柔敦厚”中寄托理想志趣,傳授處世之道。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也從不乏如詩如畫的教育場景。《論語?侍坐》中,孔子與弟子暢談個人志趣,老師娓娓道來、學生如坐春風的動人一幕,曾讓很多人無限向往。

詩意的教育應該充滿人文關懷。呼喚教育的詩意,可謂是教育者主體意識的自覺,是向教育本質的一種回歸。

創意  別具匠心

陶行知先生做校長時,“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他從國情出發,從實踐著手,創造了一整套以生活教育為核心的教育理念。他開拓性地創辦了一批內容與形式全新、多層次、多軌制、多形式的幼兒園、中小學、師范學校、工學團、育才學校、社會大學等;他從辦學的指導思想、教育目的、教學內容、教材和教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為中國教育創辦了一批新的典型;他不僅為中國的教育改革探獲了一條新路,而且還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開拓和創造精神的人才。

還有教育史上著名的“四顆糖的故事”,充分說明了教育家就是通過實施某種認知的敏感性和實踐對孩子的主動關心,就是以迷人的覺悟來傾聽孩子說話時的內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敏感性,保護學生的脆弱性,讓教育教學過程變得快樂、感人而和諧。他們對教育意境的開掘,讓人耳目一新,受益良多。

第二樂章  行進在“教育家辦學”道路上

2008年8月,我被任命為泗縣第二中學校長。這所學校,既沒有十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也缺乏得天獨厚的優質資源,辦學條件相對薄弱。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泗縣二中的幾任領導采取了很多措施:加班加點,加強學生管理,強化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減少與高考無關的教育教學活動,等等。然而,結果卻是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累,學校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

殘酷的現實逼我思考: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里?怎樣才能跨越學校辦學的低谷?

正當困頓之際,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總課題組每年一次的階段成果匯報年會在我校召開。錢老有句話說:“常常是最后一把鑰匙打開了門。”從此,泗縣二中開創了教育改革創新的先河。錢老生前多次強調:“我們不能人云亦云,這不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創新。”正是錢老這種勇于探索、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為泗縣二中高中新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們摸著石頭過河,在被視為課改“禁區”的高中課堂提出“適性教育”:學校適宜教師發展,教育適合學生成長,學生適應時代要求。“學生適學”是核心,“教師適教”是關鍵,“全員適位”是保障,“家長適導”是支撐,“學校適所”是根本。一人一把號,“適合”是主調。

“給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既要“雪中送炭”:讓矮的長高,把短的拉長;又要“錦上添花”:讓好的更好,優的更優,特的更特,長的更長,讓學生人人精彩,個個優秀。就像來自同一片樹木的木材,有的木質堅硬適合做木雕,有的花紋美麗適合做裝飾品,有的生長速度快且木質疏松適合造紙。學生也一樣,要善于發現他們的優勢所在,既“補短”又“揚長”。

可以說,“適性教育”是對錢老“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具體實踐,是優質教育的核心之所在。簡而言之:教育是鞋,學生是腳,我們的學校只能因腳造鞋,而不能一雙鞋子大家穿。為此,我們成立了“新課程導學研究中心”(又稱“課研沙龍”),深度研究探索“課程、課堂、課業”新模式,創造性地打出了“三維立體導學案、三元互動大課堂、三向給力演練冊”這一彰顯錢老思維個性、彎道超越的教育創新組合拳。

適情而為——“三維立體導學案”

導學案既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驅動程序”,又是教師、學生、合作小組三邊互動的“交換內存”。為了贏得課堂教學改革的根本性勝利,我們進一步明確了“優化學案設計,簡化課堂模式”的指導思想,全面挖掘師生的智慧,出臺了《導學案制作的基本途徑和操作辦法》,落實集體備課,并在教學中落實“四統一”:模式統一、導學案統一、進度統一、測試統一。集體備突出實效,注重質量。備課的重點是學案如何引導學生自學,自覺可能會遇到哪些疑難問題,如何幫助學生排疑解難,突破重難點等。

集體備課的最大特點是“學生參與”。學生參與備課活動,是我們實施“以生為本”的一項重大舉措。我們長期學情調查,吸收各個層次的學生意見,處處從學生的角度想問題,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水平和個性差異設計導學案,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關注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經驗,并以此來開發課程資源,確定課堂教學內容,使“三元互動大課堂”真正“活”起來,“動”起來,“火”起來。

適性而教——“三元互動大課堂”

這里的“元”,指“教師、學生、合作小組”三大課堂元素。泗縣二中的“課變”,使課堂成為“自主的課堂”“合作的課堂”“探究的課堂”“創新的課堂”,使45分鐘的課堂課前和課后無限延伸,是一次“線性的量變”。

自主的課堂:從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個體經驗出發,拋棄抑制學生情感、認知與能力發展的各種條條框框,徹底轉變教師角色,做學生最虔誠的“粉絲”,以欣賞的眼光對待每一個學生,給學生以開放的心理空間、思維空間,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敢說,敢想,敢問,敢做,愉悅生動地進行學習;使學生能夠有個性地提出問題,多途徑地解決問題,大膽能動地探究規律,進而培養學生開放、多元、創新的意識。

合作的課堂:合作小組是我們實施“三元互動大課堂”的重要組織形式。在分組學習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尤其是為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課堂參與機會,增強了主體參與性。組內成員相互合作、互相監督,小組之間合作、競爭,挖掘了個體學習潛能,能激發創新,拓展思維,提高學習時效,使學生在互補促進中共同提高。為了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小組成員定期交換角色,保證每個同學都得到全面發展。

探究的課堂:我們不僅關注學生獲得了多少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以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提升。新的課堂模式充分體現了對學生主體的尊重,為學生的 多角度探究拓寬了平臺。教師不僅尊重學生的選擇、體驗、發現和創造,甚至尊重學生出錯的權利,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允許學生發言不準確,允許學生給老師提出錯誤,允許學生在某方面做昨比老師好,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鼓勵探究,保護每一個學生的獨創精神。

創新的課堂:在課堂上從學生的提問開始,作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切入點,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主動遷移的能力,注重培養發散思維和多樣化意識,讓學生體驗創造過程。強調“在黑暗中摸索比等等火炬更可貴,親身體驗比道聽途說更可貴,說自己所見比鸚鵡學舌更可貴,銳意開拓比坐享其成更可貴”,善待創新中的錯誤,并由此重塑修改品質。

適興而學——“三向給力”演練冊

學習是生活的需要,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在于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本領去解決現實生活問題。而演練則是運用知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為未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做準備。所謂“三向給力”,就是命題給力、評價給力、糾錯給力。

命題給力個性化:命題設計的原則是: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吃得飽”,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吃得了”,每個人都必須“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每個人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具體做法是:作業量分層要求,作業難度分層設計,伸伸自主選擇作業。

評價繪圖彈性化:評價不再是甄別和選拔學生,而是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具體的做法是:變分數評價為短語評價,變老師評價為多元評價,變書面評價為當面評價,變等級評價為全優評價。

糾錯給力全優化:在泗縣二中,你會發現一種非同尋常的作業本,它不是普通習題的演練簿,而是打滿了“補丁”的糾錯本。上面圈圈點點、剪剪貼貼、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各種類型的錯誤、原題正解和老師的評價。糾錯本的感悟欄,記錄著學生的原因,幫助學生總結反思提升。同學們把這種糾錯記錄本稱為“糾錯寶典”。

實踐使我們深切感悟到:錢學森思維科學和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是指導中國教育改革與創新極具戰略價值的思想寶庫。而要求解“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道如此艱深的時代命題,則需要全社會共同掀起一場教育革命!

第三樂章  徜徉于“教育家辦學”的向往中

“教育家辦學”具有雙重涵意:一是讓教育家辦學,二是使辦學者成為教育家。前者操作簡單,卻無法實現,因為人世間根本就沒有那么多現成的適任者,而后者便成了一種可能。

那么,究竟應該怎樣才能使“辦學者成為教育家”呢?這是一篇已破題,卻還遠沒有作好的大文章。筆者的管窺之見是:辦學者既要在“實踐中思考”,因為“我思故我在”,思考可以使人深刻;又要在“思考中實踐”,因為“行為知之始”,實踐能夠使人深沉。

讓思想說話

現實中教育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用法則,人們對教育的理解亦是見仁見智,甚至有時相互之間格格不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墨子秉持“性善論”,主張教育要“求放心”,強調以體驗和反省為特征的“自求自得”;而荀子基于“性惡論”的理解,強調“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主張“師云而云,則是知若師也”。對此,我們很難分出伯仲,也無法作出孰是孰非的價值判斷。

我信奉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尊崇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教育理念,尋索“適合學生”個體發展的教育真諦。

教育是鞋,學生是腳。學校只能因腳造鞋,而不是一雙鞋子大家穿。

印度哲學家奧修在其著作《當鞋合腳時》中提到:“當鞋合腳時,鞋就被忘記了。”對于教育的啟迪就是,給不同的孩子提供適合其個性發展的教育,讓孩子不至于感受到“硌腳”的痛苦,甚至感覺不到自己在接受教育。正可謂“大象無形勝有形”。

“教育是鞋”,既是指辦學者要給每個學生提供一雙合腳的鞋。“學生是腳”,意思是指學生是有個性的,是不一樣的,是有差異的。我們應該能夠容忍這樣的差異存在。“教育是鞋”,就是說教育不應該把同一雙鞋套在不同的學生的腳上。捫心自問,我們的這雙“鞋”真的適合每個學生的“腳”嗎?

人們常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有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是腳,教學方法是鞋,教師是制革者”,鞋的品牌繁多,款型多樣,可是真正既合腳又美觀的鞋并不多。教育是不能削足適履的。因此,我們這些制鞋者務必要研制出一雙雙不同時令、不同質地、不同功能的“鞋”

簡而言之,要致力于營造適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尋找適合教育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不可復制的孤品,致力于營造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我們的使命或責任。

 教育學認為,人的個性有優劣之分,教育應當發展優良個性而轉化不良個性。猶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每個孩子都是不可復制的存在。即使是雙胞胎,他們的父母也能根據他們各自細微的差別準確無誤地認出他們。人的外貌是這樣,那么人的性格呢?行為呢?

這就要求我們的辦學者,要以美國國民教育奠基者杰斐遜關于“再沒有比以相同的態度去對待不相同的人更不平等的了”這一名言為警示,承認并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充分了解并把握每個學生的特點,對其進行“恰如其分”的教育。

學生之間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差距。面對差距,任何整齊劃一的教育行為都存在一琮的弊端。正確的教育態度應該是理解差距,正確對待差距,把差距作為一處資源來開發。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是有差別的個體,每個人的各種智能只要給予適當的鼓勵、機會、環境和教育,幾乎都能達到相當高度的發展,甚至遠超出人們的預期。由此,我們可以認為世界上也不存在兩個稟性完全相同的個體。恰恰正是因為個體的獨特性,世界才顯得召引多姿多彩;也正是因為學生之間的差異,教育才會如此生機勃勃。

在尊重差異中關注個性,在理解差距中全納包容,在共享差別中培育多彩的生命。修改教育理念,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中,實現最大的成功。

教育如刺繡,是精細活,要春風化雨,匠心獨運,讓每個孩子的夢想都開花。

把教育比作刺繡一點都不過分,相似處在于兩者都是精細活。刺繡時小格間距充其量不超過一毫米,一旦下錯針腳,返工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教育也是如此,“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要將關愛具體到人,讓每個孩子的夢想都開花。

患有骨膜炎的A同學,來自農村、家徒四壁,性格孤僻、心理自卑,成績平平。讀高三那年,他又遭同了骨折,不僅瘸上加瘸,稍有不慎還得截肢。情急之下,我慷慨解囊,出錢治療;他沒錢打飯,全班同學勻著吃;他行動不便,大家輪流背送他;在醫院治療期間,我以瘦弱的身軀背著他上下三層樓;他缺課太多跟不上,我利用休息時間給他補課。大譜兒 共同努力,他不僅保住了腿,學業也沒受影響。如今學有所成的A同學,已經是韓國一家汽車企業研發企業的金領,年薪五十多萬元的他,去年春節開著毫車、帶著家人專程來給我拜年時,硬是要塞給我一張存有六位數的卡,說是對恩師的報答。我婉言拒絕了。

B同學,年齡比我長一歲,他身材魁偉,皮膚紫亮,顯得矯健俊郎且聰穎過人,對我這個年輕老師偶有不服之舉。為了消除師生之間的尷尬,更是為了矯正他的自戀心態,我采取了另類施愛方法。經常主動與他比投籃、扳手腕、打乒乓球,借此機會與他溝通、交流,為教育奠定情感基礎。高中畢業后,B同學突然蒸發了,我捎書傳信到處找他,卻始終杳無音訊。今年春節,他以甘肅一家石油企業高管的身份出現在首屆同學餐敘會上。席間,B同學恭恭敬敬地站在我身旁,動情地說:“老師,那時我少不更事,您卻用心良苦。今天,學生之所以能夠做點事情,首先利益于您的教誨,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學生敬佩您,我先敬您一杯!”

C同學,是個被父親遺棄的女孩,與一對撿拾她的老夫婦相依為命,家庭經濟拮據程度可想而知。可生性要強的她卻從不聲張,經常一個人躲在僻靜處喝水、啃饅頭。這些,我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為了讓孩子順利完成學業,我騰出自家的一間小屋給她居住,從初一到高三,六年的學習、生活費用大都由我家提供。高考期間,我讓愛人專門請了兩天假,在家陪伴她。在高考成績揭曉的第一時間,孩子撲到在我愛人的懷里,泣不成聲地說:“我能考上大學,是你們關心、疼愛的結果,今后你們就是我的親爸媽,女兒會孝敬二老一輩子。

一位學者把這三句話概括為“梁杰教育三句箴言”,冠名為“適性教育”。

用文化詮釋

老子曰“上善若水”。滴水穿石,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于水,這就是“柔德”之所在。如何頤養“柔德”?我做校長時積極倡導“和雅”行動。

為了營造“心境和悅、相互和勉、彼此和敬、上下和暢、內外和順、整體和諧”的校園氛圍,我們把“和圣”柳下惠以及“六尺巷”作為學校文化的圖騰。以“理念使命篇”、“人際和諧篇”、“大愛情懷篇”為主題,廣泛征集體現“五常之德”和“五性之心”的思想、理念和觀點;體現國家與地區和平、社會與社區和諧、鄰里與家庭和睦、親情愛情友情和美、為人處世和氣、待人接物和善、事業民展和順、合作伙伴和心的典故、史實、傳說和事例;體現救死扶傷、力行人道、舍身求義、助人為樂、父慈子孝、敬老愛幼、禮尚往來、廣結善緣、寬容大度、厚德載物的事跡、故事、人物和典范。宣傳“和”文化,營造“和”氣氛。大家和衷共濟,全校和樂融融。

作為城鄉結合部的普通中學,學生家長大都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或做小本生意,文化素質相對偏低,煮熟顯得力不從心,很多學生野性十足、出口成“臟”、國罵不絕、玩得不雅,顯得灰不溜秋。針對這一現狀,我們擬定了現代“紳士”、“淑女”培養方案。通過“說雅言”、“寫雅文”、“做雅事”,開設“舉手投足”課以及開展“現代紳士淑女風采大賽”等活動,磨練了一大批“外表優雅、內涵博雅、談吐文雅、舉止典雅、情趣恬雅、氣質高雅”的優秀學生。

“和”沁人心脾,“雅”潤物無聲,“和而不同”,“各雅其雅”,和雅共濟,使人如沐春風。形成了各而惠美、雅而厚德的教師文化,和而禮正、雅而靈動的學生文化,和而有秩、雅而善思的課堂文化,和而有異、雅而致遠的課程文化,和衷共濟、雅而通達的管理文化。


 
 






意見反饋 |聯系訪談 |客服電話:400-0711-222(工作時間9:30-18:30)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 亚洲色婷婷爱婷婷综合精品 | 中文字幕s级优女区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 | 最新国产在线aⅴ精品 | 天堂va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