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論文 黃岡教育 真正的教育 姚躍林
歸于平淡的“黃岡教育”也許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高校招生制度恢復以來,黃岡中學(以下簡稱“黃高”)創造了一系列教育神話,因此迅速成為中國最富盛名的中學之一。黃岡市委書記劉雪榮概括黃岡神話有“三大法寶”:奧賽、高考和教輔。神話不再,主要是“法寶”不靈。但誠如黃岡教育局長王建學所說,黃岡的升學率并未下降,“問題在于尖子生的數量在下滑”。有人認為,黃高以及一大批縣中是高考改革的失意者,從某種程度而言不無道理,即高考改革使黃高在拔尖生教育方面失去了明顯的優勢。
黃高創造“奧賽神話”的最重要原因是起步早。當別人還不知道奧賽是怎么回事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國際上頻頻獲獎。而奧賽一旦在各地引起重視,黃高就不可能獨步天下。當教輔成為脫離課堂的單純產業時,不良的市場環境以及分省命題的高考改革,必定使“黃岡教輔”的市場大幅萎縮。因此,可以說“黃岡神話”是可以復制的人間神話,而不可能是永恒的神話。盛極而衰是自然規律,“黃岡神話”的破滅是必然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黃高雖盛極一時,但并無令人稱道的獨樹一幟的教改理念,因而缺乏核心競爭力。“黃岡神話”說到底仍然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對“真正的教育”并無獨特的貢獻。我們固然要承認它的價值所在,但不應視其為不二楷模。今天黃高最強勁的對手,很多恰恰曾經是它最虔誠的“學生”。但愿這些新興“牛校”能從“黃岡神話”的破滅中受到啟發。
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大“怪圈”就是,我們反對什么,什么就最有生命力。當“均衡教育”的口號喊得最響亮的時候,最妨礙實施均衡教育的生源大區域流動反而成為普遍現象。十年以前,跨市招生的情況很少見,現在很普遍。市里的學生跑到省城,縣里學生跑到市里,農村高中基本“淪陷”。“超級中學”不僅壟斷了優秀學生,也壟斷了優秀教師。“黃岡教輔”和“黃岡教師”也成了教育的金字招牌,于是教師外流成為不可遏制的潮流。在城市化和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經濟對教育的作用趨于直接。與隸屬政府經濟實力相對應,“縣中”不敵“市中”,“市中”不敵“省中”,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
神話既然是人創造的,那么,黃岡能創造,別處也可創造。在一些地方,建設“超級中學”是政府的政績工程。當奧賽獲獎人數、考取北大清華的人數成為無可替代的政績后,生源掠奪就成為必然。在生源大戰中,黃岡不是武漢的對手,黃高又哪里是華師一附中的對手?多年來,那些屢創教育神話的“超級中學”基本都是大規模選拔生源的學校,這些學校成了北大、清華等名校的生源基地。而30年前,北大、清華在一個省錄取的學生不太可能集中在幾所學校。當獲得北大“校長實名推薦制”資格成為一種榮耀的時候,扶植“牛校”成長就成為一個地方的“政治”。當“牛校”百花齊放時,黃高焉能一枝獨秀?
建設“牛校”的另一個現實依據就是“老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當普通高中教育規模迅速擴大而地方經濟實力不足以支撐時,“面子工程”就應運而生。實際上,正如教育均衡是相對的,教育資源優質與否也是相對的。即使教育投入倍增,優質教育資源依然是不夠的。所以,一兩所“牛校”是無法從根本上滿足老百姓這種“渴望”的,甚至相反,其在某種程度上擾亂了教育生態。
黃高校長劉祥說:“這幾年,我們好不容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只想喘口氣,靜下心來,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此言不謬。用應試教育的思維建設一批“黃岡中學”,于中國教育未必是好事。端正辦學思想,實施科學評價,歸于平淡的“黃岡教育”也許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