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往國外留學,讓孩子接受“國際教育”, 而留學的年齡越來越小,以前是大學生,現在是中學生甚至小學生。
12月1日下午,在騰訊2015回響中國教育年度盛典上,清華大學附中校長王殿軍在“中國教育的逆襲”論壇討論時稱,家長以為這就是國際化教育,其實這是一種誤區,“國際教育是把國際上最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最先進的培養模式吸收到我們常規的教育當中來,而不是出國接受教育。”
王殿軍說,中國常規的教育,尤其是公立教育,應盡量吸收國際上比較好的做法。“讓我們國家最好的公立學校,也能夠實現為孩子們提供具有國際品質、國際理念的教育,而不是只有出國才能接受這樣的教育。”
他認為,和發達國家比起來,中國的基礎教育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尤其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課程體系高度統一,不夠豐富,學生可選擇的層次不夠;第二,課堂形式依然以知識為主體,學生仍是被動學習,缺乏互動,記憶與重復仍然是主要的學習方式;第三,用最省事的方式來評價學生,即考試,考死知識,而非注重學習過程中全方位的考核。
“我記得一位哲人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在你忘掉你在學校所學的知識之后,還留在你身上的東西。” 王殿軍介紹,清華附中剛剛實現小班教學,以前是45個學生一個班,現在高中是30個學生一個班。清華附中推出了大量的課程,希望為高端人才的培養打開一扇窗,提供一種選擇或者是可能性。“未來教育會更豐富,課程層次更分明,學生有更多選擇,對學校來講最大的挑戰是,教會學生認識自我、選擇未來的道路”。
他表示,公立教育應該把國際上最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培養模式吸收到常規教育中,讓孩子們在中國完成自己的教育生涯,同時獲得具有國際品質那樣的教育歷程。
今年BBC播出的中英教育對比《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一度反響激烈。其片中的主角楊軍也參與了“中國教育的逆襲”討論。
她對比中英教育的差別有三方面,一是教學大綱,二是教學方式,三是如何考試。她認為,兩個國家的教育都不平衡:中國的教育是基礎教育非常扎實,尤其是數理化學得非常深。但是對于孩子學習的快樂,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創造力的方面非常缺乏關注。
楊軍在介紹中,其PPT出現了這么一句:“WE WON(我們贏了)”,這是中英教育對比后考試的結果。王殿軍對此稱,雖然這個考試獲得了好成績,但那只是教育成果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我們的教育要達到國際水平,還任重道遠。
上一篇:談核心價值觀引領特色高中建設
下一篇:有望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