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網,校長論文,過程管理,細節管理
篤實的過程管理 嚴謹的細節管理
我校創建于1951年,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秉承厚德篤學的校風,不斷發展壯大,1998年升格為省重點高中,2003年轉為省三星高中,在如皋市(縣級市)屬第二層次的高中。學校占地163畝,擁有6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近4000人。2006年我校高三共1047名學生,其中當年高一錄取時列如皋市前300名的學生僅1人,前600名的有5人,前1600名的218人,前2600名的463人,前3400名的學生也只有572人。但經過全校上下齊抓共管,奮力拼搏,06年高考再次取得了優異成績:600分以上140人(其中650以上2人);本科上線640人,其中本一上線371人,本二269人,實際錄取本科737人,學科均分也有了較大的提高,九門學科高考均分均列如皋市前三名,其中有兩門學科列第一,一門學科列第二,有多項指標列南通市(地級市)78所完中的第九。在2006年如皋市高中教學質量綜合評估中,連續第五年獲得一等獎(該評估有三方面的內容:高考本科上線率、學生參加省級及其以上學科競賽獲獎情況、教育教學常規管理和創新管理情況)。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得益于南通市教育局帶領全市高中教育工作者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真心實意推進素質教育;得益于兄弟縣市、兄弟學校對我校的支持和幫助;得益于如皋全市上下一盤棋的“大高考精神”。如皋的高中教育提出,所有的高中都要確立“校校出奇跡,人人能錄取”的思想,在全方位抓好高中教育的基礎上,著力瞄準社會各界關注的核心指標──高考,做到“科學抓,抓科學;提前抓,抓提前;反復抓,抓反復;細致抓,抓細致”。基于這一認識,我校把“篤實”貫串在高中三年教育過程的始終,在過程上下功夫,在細節做文章,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
一、高中三年需要一種篤實的過程,尤其是高三一年
(一)目標管理——激情充滿過程
有一句廣告詞這樣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同樣,一所學校目標定位的高低和氣度的大小,往往決定其發展的方向和水平。06屆根據高一招生時的生源狀況,局里下達的本科指標為480個,經過反復推敲和論證,學校對高三下達高考本科指標為550個,年級組再根據各班生源和發展狀況自我追加指標到620個,各班級再將完成指標的工作細化到學科,落實到有關任課老師頭上。指標的層層分解,也是壓力的層層分擔,學校教學質量這副重擔,每個人都挑著一份,每個人都感到肩上有壓力。當然,我們不因為教師有了積極性、主動性,就失察,常規檢查仍必不可少。每一次規范練習和考試,學校都將各班前n名人數與指標進行比照,及時了解各班的發展動態。通過年級分析會、班級分析會、學科分析會等形式分析各班、各科的升降情況及形成的原因,如果出現負增長則要查找問題,落實責任,對教學效果實在不理想又確有水平能力問題的教師及時采取措施。
正因為有目標的激勵,不斷爆發出老師們為實現目標而燃燒的激情。近幾年,我校基礎年級的交班考試,都約有七成的學科達到如皋市前二名;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連年攀升,教學質量呈高位走強之勢。06高考,我們不但完成了必成指標,也完成了奮斗目標,就是追加指標,我們也完成了,這真正驗證了那句話:目標能夠釋放潛能,目標能夠創造奇跡!同時我們也真正感受到:目標雖給人帶來壓力,但沒有目標結果是雙倍的壓力!
(二)環節管理——篤實貫穿過程
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更精彩。沒有篤實的流程,就不能結出豐碩的成果。
近年來,我校進一步規范了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制定了《石莊中學“四主”思想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四主”思想:貫串多邊合作的主導思想;確立學生學習的主角地位;激發求真探究的主動欲望;發揮生命成長的主體作用。)來規范備課,規范上課,規范訓練,規范輔導,規范試題。重點說一下試題(練習)編制上的要求是:內容、題型、題量、結構、難度和效度要規范。根據不同年級不同時段,要求老師們做到“五選”:一選“面”,分章節選取相對應的知識點,選擇時要注意知識的覆蓋面,重在打基礎;二選“點”,分專題選取學科內及學科間的綜合交叉的知識點;三選“型”,按照考試的不同題型有針對性加以選取;四選“模”,瞄準考綱,分工精選,備課組長科學組合;五選“漏”,回過頭來對學生反復出現的錯誤進行反思,找出學生的薄弱環節,選用相應的原題或變動原題對有關知識點進行訓練,以達到查漏補缺的目的。
(三)拓展管理——課改引領過程
隨著考試改革的深化和新課改的推進,高考命題將更加凸顯對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考查,高中教學勢必要順應這一變化,進一步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但我們也清醒地懂得,重能力不是輕基礎,重能力不等于加難度。在處理基礎與能力的關系上,我們的做法是:
一是在高考第一輪復習中,要求各科老師進行知識點的全面掃描,做到知識點一個不漏,基礎題訓練一著不讓,所有檢測題都以低檔、中檔、中高檔題為主,一旦發現學生知識掌握的漏洞,及時補救,力爭使基礎知識人人過關。即使到了綜合訓練階段,對基礎也絕不放松。
二是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思維由感性向理性、由具體向抽象的過渡。新課改提出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除了知能目標外,還有“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重要目標維度,是一種非智力因素,但它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提高能力至關重要。在具體實踐中,我校以省十五立項課題“在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科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為抓手,要求各科老師“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
三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將書本知識運用于實踐。近幾年高考的一個重要趨向就是廣泛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社會熱點問題。我校利用早飯和中午新聞時間,組織學生收聽觀看新聞節目,關注有關社會熱點和時事焦點,在復習的過程中以現代科技為背景,將前沿的科學成果引進課堂,融合國情、環保等內容,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科普創新活動,使之領悟知識的真諦,進一步增強綜合思維的能力。
二、高中三年需要優化的教育教學過程,尤其是高三一年
學生快樂需要一種可見的效率,尤其是邊緣學生。06屆高三,我們較為成功的一點是“效率革命”。社會上說,現在的學生苦。生活條件上苦嗎?比過去好多了;學習條件苦嗎?比過去精彩多了;家庭保障上苦嗎?比從前富裕多了。那到底是什么讓學生覺得苦?一句話,機械操作,耗時損體,效率低下。怎么辦?在效率上做文章。我們的做法是:優化課堂的講練效率,細化課后的背做效率,提高考試的得分效率,增強學習的動力效率。
“效率革命”的關鍵是在課堂。受復習課要大容量的影響,不少教師在課堂上容易不自覺地施行“滿堂灌”,課堂上學生動手動腦動嘴的時間少,學習方式單調,時間一長,疑點越多,心理壓力越重,導致焦慮失眠,記憶力下降,學習效率低下,考試成績不理想,進一步挫傷學習的動力,厭學的情緒就滋生了。要打破這種“學習低效率鏈”,就必須對課堂的講和練的時間做個規定,我校要求課堂老師授課時間不得超過20分鐘,讓學生有時間在課堂上提問消化,每一節復習課都有配套的練習當堂訓練鞏固。實踐證明,這一做法不但沒有減慢教學的進程,反而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課后的學習管理也很重要,我校對課后的作業做了規定:學生的輔導用書每科限用一本;文科的課后作業量每科不得超過20分鐘,主要利用晨讀和晚讀的時間完成;理科的作業量每科不得超過30分鐘,利用晚自修的時間完成;作文寫作在課堂上限時完成;若白天有學科已規模測試過,則不得布置課后作業;當天的課后作業須在晚自修結束前完成,若因為量的原因不能完成,學生有權不做;允許優等生和落后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課后作業。
我們認為,要提高考試的得分效率,就是要做到審題準確迅速,思維縝密系統,書寫規范流暢,心情輕松愉悅,精力專注集中。審題的準確具體體現在數據準確,詞義清晰,信息全真,指向明白;思維縝密系統體現在平時就要進行思維品質的培養,課堂上讓學生自主探究其實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這非一日之功,在考試評分時,我們重視給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分,思路正確,層次清楚,哪怕沒有結果,也要酌情給分,讓學生知道思路決定出路,特別是體現學生創新意識的那些答案或語段,我們更是要給鼓勵分;書寫規范流暢直接體現在得分上,這也是我們最能看出學生基本素養的一個方面,大家都知道要規范,但流暢做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于是,即使在復習課上,我們也要求老師訓練學生的書寫能力,能寫一手端正流暢的字,至少能說明該生有一定的審美能力甚至是意志力和精細度。
增強學習的動力效率,說的是讓學生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更能增強學習的效率。影響學生學習動力的因素,一是久下功夫不見效而產生的“無為”落差心理,二是學科搶時間讓學生招架不住而產生疲憊狀態,三是家長的叨嘮,老師的指標讓學生產生強大的心理壓力而生成的厭學情緒。下功夫就見效用測試來體現,老師講的學生練的考試時就要體現,即使是原題也不必大驚小怪,把學生成功的自信心樹起來才有攀高的臺階和基礎;學科之間要真誠合作,相互體諒;對于家長,通過家長會、小型座談會和《致家長的公開信》引導家長不把叨嘮、攀比、責怪、數落、煩惱帶給子女,而把體貼、服務、欣慰、表揚、自豪帶給子女;對于教師,學校不施加壓力,也不允許老師向學生施加壓力,心中的指標只是個追求,實在完成不了也不是天崩地陷的事情,但人人要有成功的夢想,班班要有記憶的榮光。目前,我們07屆20個班,班班有追求,人人有夢想,他們想有朝一日能將今天的千錘百煉演繹成明天的美好記憶。
我們不知道“效率革命”到底讓多少“邊緣生”提升了一個錄取的檔次,但從學生們喜悅的目光中,我們讀出了他們的快樂,他們在高三苦澀日子里形成的并將傳遞終身的快樂。
三、教育的成功需要一種傳神的細節,尤其是走出高考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功,但細節太多了,其實傳神的細節才能讓我們走向成功,走出高考。我們的做法概括起來:一是關心特殊生要細到“骨節”,二是關懷高三人要細到“情節”,三是關注高考要細到“小節”。
教育的成功,不單單是分數的耀眼,而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特殊生,之所以特殊,是特殊的家境背景,造就了他們特殊的性格,引發了他們特殊的學業境況,關心他們就要從這些“骨節”下手。為了讓少部分貧困家庭的學生每學期交費注冊時不尷尬,學校通過暗中調查,整理出這部分學生的家境檔案,對照政策,將減免表直接交給會計室,在交費注冊時直接減免,這樣既減少了手續,又保護了這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在不知不覺中關愛才是真正的關愛。同樣的道理,學校食堂向全體寄宿生提供免費菜湯,一是保護貧困生的自尊心,二是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學校的關愛。不在公開場合扶助貧困生,不在公開場合批評問題生,不在公開場合數落弱科生,但又要切實地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的溫暖,這既是一場沉默的愛的行動,又是一場無私的愛的奉獻,我們關愛無聲,學生默默感恩。突破了家境造成的特殊“瓶頸”,真正觸及特殊生發展“骨節”的是他們的學業進步,因為學生自信指數的核心指標是他們的學業,而要真正提高高考的學科均分,這部分學生是不能置之不理的。對這部分學生,我校采取“基礎戰”,真正把基礎打牢,弄懂基本概念,理清基本思路,掌握基本題型,穩拿基礎分數,不要說對這些特殊生效果明顯,就是對學優生也能更進一步。多年的高考證明,要想提高均分,抓好所有學生的基礎是最實惠的選擇。正是因為我們把細節工作做到了特殊生的“骨節”里,06年高考,我校高三受助的特殊生錄取本二以上的高校達到76.5%,這一收獲對學校來說是個意外,對他們來說卻是永恒。
在我們的校園里,天大的事是教師的事。我們沖破了“精神萬能”的極左思想,強調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的有機結合。在課時津貼的分配上我們真正做到了:普通教師比干部多;中層干部比學校領導多;骨干教師比一般教師多;一般教師比職工多。更為重要的是學校為教職工分擔了上級攤派的有關費用,保證做到了及時足額發放教師的工資。為了解決教師住房問題,學校在鎮區征地新建了五幢宿舍樓,從土建到裝潢結束,沒有讓教師操一點心,搬進去就住;宿舍離學校較遠,用開水不方便,學校就每天用專門的運水車開到宿舍區,幫每一戶的水瓶沖好放到開水架上,教師回家只需拎一下。實踐告訴我們,對教師的關懷若能達到情到細處的地步,也算是我們找到了一處傳神的細節了。
高考無小事,事事總關鍵,尤其是后期管理和組織送考更要精中求細,細中求精。每年高考前兩個月,學校食堂為高三學生開辟專用的售飯窗口;生活管理員義務為高三學生充開水,收衣被;學校的花木工每周為高三教室配送鮮艷的象征進取和成功的鮮花盆景,在視覺效果上起到暗示和激勵的作用;就連傳達室的保安也為高三學生當起了郵遞員,將家長送來的東西及時準確地分送到學生手中;校長室每周要分批召開不同層次學生的懇談會。這些看上去的“小節”對學生成功地走出高考非常有效。每年在組織送考中,我校都提出一個鮮明的送考主題,06年我們的主題是“笑傲高考真英雄”,在這個主題的指引下,精細地編排送考方案,送考方案細化到除考試時間的12.5個小時外的95.5個小時的序時工作安排,定時定事定人定量定言語表達度,每場考前講話都從心理激勵的角度安排專門稿件由專人講,決不隨隨便便,敷衍了事。實踐證明,調節好高考的非智力因素,并將這些因素發揮到極致對成功地走出高考至關重要,因為,高考是一種細活,一種需要形神兼備的細活,學生必須細心費神地去應試,老師必須細心耗神地去組織去服務。傳神的細節避免節外生枝,傳神的細節幫助學生多得巧分,傳神的細節創造出難以解釋的奇跡。
品讀難忘教育,咀嚼平民教育,點擊精英教育,踐行奠基教育,無不是“過程、效率和細節”在引領著我們教育人行進在惠及國家和民族、福澤千萬蒼生的崎嶇之路上,倘若我們搞教育的人能摒棄世俗的名利,能在紛擾嘈雜的社會環境中求得安靜、安心、安教,那我們就可以共同驗證,過程篤實出奇效,細節嚴謹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