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長高峰論壇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

 
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論文 > 基于《專業標準》重構教師文化
校長論文

基于《專業標準》重構教師文化

作者:黃永明 無錫市泰伯實驗學校1448次查看
發布時間:2013/12/17
分享到:

作者簡介:黃永明,1966年6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1997年起任副校長,2003年起任校長,2008年任江蘇省無錫市泰伯實驗學校校長至今。無錫新區首批“專家型校長”,無錫市教育科研帶頭人。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是學校發展、教育發展的基石。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教育部于二0一二年出臺了《教師專業標準》(分中學、小學、幼兒園三篇)。實施意見中說,它是國家對合格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范,是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是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的重要依據,需要廣大教師共同參與、共同完成和共同實施。
    《教師專業標準》與以前出臺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可以說是姊妹篇,只是兩者側重點不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于二00八年進行了修訂,因為要適應社會的發展、教育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而《教師專業標準》也是在素質教育深入實施,新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進入“活躍期”的背景下出臺的。說是“基本要求”、“基本規范”、“基本準則”,但細究內容之后發現實際上是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嚴格、更規范的要求。本文以中學教師專業標準為例,其內容涵蓋四個基本理念,三大維度,包括十四個領域,六十三條基本要求。而觀照目前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落差頗大,相距甚遠,非一般教師所能企及。因此可以這樣理解,教師專業標準實則是一種價值取向,一種目標追求,一種共同愿景,是一個過程,一直“在路上”,永無止境。基于此,重構教師文化顯得尤為重要,以期通過良好教師文化的創生,積極踐行教師專業標準,逐步建成高素質教師隊伍。
    教師文化是教師群體在長期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專業技能和行為規范,以及教師之間的關系形態和結合方式,是教師在教育理念、師德修養、專業技能和內涵發展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種內在的文化素質和價值取向。它又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發展范疇,是教師群體基于學校、課堂,通過特定的職業活動而形成的具有深刻時代印記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規范的總和。但當前,長時期以來形成的教師文化存在諸多問題:師德師風不再如古,觀念理念慣性惰性,知識技能狹窄缺失,課程意識淡薄滯后,合作意識欠缺,教學方式單一,價值取向保守等。而教師文化具有精神性、融合性、獨特性、可塑性等特征,具有導向、示范、凝聚和整合功能,對實施專業標準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因此,學校要通過重構教師文化來推動教師群體踐行教師專業標準。其實也就是在執行、踐行、履行教師專業標準的基礎上潛移默化中營造出新的教師文化。據此,可以說踐行專業標準和建構教師文化是相輔相成的。依據《教師專業標準》內容,重構教師文化應著重打造師德文化、理念文化、學習文化、研訓文化。

    一、師德文化——涵養教師職業道德
    目標要求:教師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應有正確的理解與認識,要有認同感、價值感、使命感。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愛中學生,尊重中學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教師要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中學生,做中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實施策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師德建設永遠是教師隊伍建設最根本的任務,學校要通過“由外而內”、“由他律到自律”、“引導與督導相結合”的途徑,建立、健全、完善師德建設的導向機制、激勵機制、活動機制、考核機制,以此來涵養教師職業道德,營造高尚的師德文化。具體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重溫《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它是國家層面出臺的規范,具有導向性、權威性、規律性和科學性,它是教師踐行師德的指針和基礎,學校要讓教師反復學習、誦讀、理解、體悟,做到心知肚明,爛熟于心。并可據此提煉出本學校的教師誓言、誓詞和師德承諾,反復吟誦,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2)、培育教師職業使命感。職業使命感,意味著因為對某項工作內蘊價值發自內心的認同而自覺地忠于職守忘我奮斗,甚至不惜自我犧牲。用鄭杰《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一書中的話來說就是“具有職業精神的教師是不需要人去管的,也不需要評他先進……在他們身上我們見不到一絲的倦怠與慵懶,只看到他們急促的腳步,專注的神情,富有神采的眼睛。”學校要通過知行合一,多管齊下,涵養和守護教師的職業使命感。
    (3)、注重教師形象設計。“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應在學生、家長面前,在各項各業中,在社會上,樹立自身特殊的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形象,樹立作為學生的“護花使者”、“心靈按摩師”的形象,樹立作為學生前進道路上的“清道夫”的形象。不少學校都有作為自己學校教師的形象設計表述語,如“兼具精氣神和健力美”;“你不一定擁有偉岸的身軀,但你應擁有高尚的靈魂;你可能沒有俊秀的臉龐,但你應有美麗的心靈;你可能沒有不凡的氣質,但你應有超脫的品質”;“有淵博的學識,有高尚的品格,有睿智的頭腦,有對事業的滿腔熱情,有對學生的真誠關愛”;“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等等。
    (4)、寓師德教育于活動中。學校要創設載體,搭建平臺,開展各種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新穎獨特的師德教育活動,使教師在潛移默化中耳濡目染,德行得到熏陶滋養。如開展師德模范優秀事跡宣傳活動、師德師風評議活動、以師德為主題的各種優秀教師評選活動(愛崗敬業奉獻標兵、年度教育人物、感動校園人物、師德高尚好園丁、我身邊的最美教師、月度之星等等)、教師形象大討論活動、“我心目中的好教師”征文活動等等。
    (5)、完善師德考核機制。①考核方案的出臺應有科學的流程;②考核方案應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同;③考核方案應具有導向性、激勵性、針對性、可操作性;④考核應使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辦法;⑤考核方案必須嚴格執行,決不能當兒戲,哪怕有一些矛盾、沖突、碰撞;⑥對一些特別重要的考核標準實行“一票否決制”;⑦將考核結果與評選評優、績效考核、全員聘任、職稱評審、崗位設置等掛鉤。

    二、理念文化——更新教師專業理念
    目標要求:在“專業理念”維度方面,《教師專業標準》圍繞“對學生的態度和行為”、“教育教學的態度和行為”、“個人修養和行為”三個領域提出了十四條基本要求。經認真解讀可以概述為,教師應樹立科學的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教育觀,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實施策略:因文化“惰性”,理念的更新并非易事,而更難的是將理念轉化為行為,必須按部就班,有序推行,分步實施。
    (1)、灌輸與滲透相結合。要更新教師教育理念,務必進行大量的培訓,甚至必要時可采用“行政命令式”、“逼迫式”來“趕鴨子上架”,這是起始時最原始的辦法。
    (2)、學校引領與自我體驗相結合。只有從自身心底生發的新理念才是最可貴的。
    (3)、專家分析與自我認同相結合。引用“外腦”,探求未知,產生共鳴,填補空白,彌補不足,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4)、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空談理論,難以奏效,如“墻上蘆葦”,如“紙上談兵”,只有在實踐中體認,才是最有價值的。只有從理論到實踐,實踐再反哺理論,反復循環,才能促使教師牢固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只有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并指導工作實踐,教師才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才會越來越多地體會到職業的成就感、幸福感。
    (5)、突破思維定勢,樹立堅定信念。長時期慣性的思維方式,固定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制約了教師新思想、新思維的形成,但并非是堅不可摧的森嚴壁壘,新思想、新觀念的大量涌現必定會不斷打破原有的格局與方式,這是一種規律,學校要堅信教師自身會有足夠的適應能力、充分的自信和充足的時間準備。
    (6)、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教育觀、教師觀、教學觀、學生觀,而《教師專業標準》中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作為教師應努力踐行之。在此依據我的理解作一闡述。對于“教育”,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解讀:從“教”來說,可以引用這樣一句話,“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從“育”來說,我認為,教育要培養習慣,完善心智,發展個性,提升人格,為幸福人生奠基。所謂“教學”,其內涵可以理解為“教師”和“學生”,“教”和“學”,“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要“會教”,更要“教會”, 學生要“學會”,更要“會學”。教師眼中的“學生”,首先應該是人,成長中的人,發展中的人,需要不斷完善,而人是有差異的,有獨立人格的,人有被信任、尊重、理解、肯定的愿望,人有各種層次的需要,人的發展培養是有規律可循的。“教師”應是集知識與智慧于一身的智者,是學生學習的楷模與榜樣。

    三、學習文化——拓展教師專業知識
    目標要求:教師應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具體包括四個方面:教育知識、學科知識、學科教學知識、通識性知識。
    實施策略:教師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唯有不斷學習,而學習就像一個人走路,是自己的事,作為學校要構建學習文化,使教師置身其中,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形成文化自覺。
    (1)、培養教師的學習意識,幫助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這是學生發展、教育發展、科技發展、社會發展、自身發展的需要。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否則將不適應,會落伍,甚至被淘汰。學校要啟迪、幫助教師進行學習生涯規劃設計。
    (2)、營造學習氛圍,構建書香校園。學校要把教師閱讀當做一項工程項目來抓,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系列,來營造閱讀氛圍,創設閱讀條件,豐富閱讀內容,享受閱讀樂趣,培養閱讀習慣,交流閱讀收獲,讓教師在讀書中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專業素養。
    (3)、構建學習型組織,打造學習型團隊。學校要依托備課組、教研組、年級組,組建學習共同體,通過人員之間的相互依賴、影響、促進,相互探究、交流、協作、分享,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通過團隊的力量,維持組內成員持續努力的學習狀態。
    (4)、創新學習內容、途徑與方式。《教師專業標準》要求教師除了具備教育知識、學科知識及學科教學知識外,還必須具有相應的通識性知識,為此我們應更多地進行跨界學習,掌握一些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藝術欣賞與表現知識,現代教學信息技術知識,中國教育基本情況等。同時要不斷拓寬學習途徑,不斷改變學習方式,特別是在網絡信息技術瞬息萬變、高度發達的當今時代,以互聯網為介質的各種學習方式層出不窮,作為教師也應不斷適應,嘗試學習,會有新的效果。另外學習的方式也應是多種多樣的,向文本學習,向網絡學習,向影視學習;向同伴學習,向學生學習,向專家學習;向外國同行學習,向國內“外行”學習;等等。
    (5)、行政領導與專業引領相結合。這是一種剛性管理與柔性指導相結合的組織教師學習的策略,就是俗稱的“軟硬兼施”法。

    四、研訓文化——錘煉教師專業能力
    目標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六個方面的專業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班級管理與教育活動能力、教育教學評價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反思與發展能力。
    實施策略:作為教師,應把提升專業發展水平看做是一種義務,而作為學校,應給予教師專業發展的權利。因此,加強校本研訓,營造積極的研訓文化是學校必須履行的職責,是賦予教師的權利,是錘煉教師專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1)、內容的專業性、針對性、時效性:研訓內容要依據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確定,以補充、更新、拓展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方面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為主要內容,涵蓋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標準執行、教育教學改革探索、教育教學課題研究、教育教學評價改革、師生有效溝通交往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代化信息技術有效運用、每一個教師作為管理者的修煉等等。
    (2)、方式的多元化。教師主要通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參加研訓活動,學校具體可采用自主式、互動式、合作式、分享式、開放式、名師式、展示式、論壇式等研訓組織方式。方式的多元化更能營造積極的氛圍,激發參與的熱情,增強培訓的效果。
    (3)、對象的層次性。學校要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類別的教師設置相關的研訓項目。如新任教師上崗培訓,年輕教師教育教學基本功培訓,中青年教師專業能力提高培訓,骨干教師高級研修;所有教師全員通識、普適培訓,專任教師學科專業培訓,班主任專題培訓,行政干部專項培訓;部分教師學歷進修,骨干梯隊菜單式研訓,中層干部項目管理輪訓等等。
    (4)、管理規范化。教師研訓屬教師教育范疇,只有加強管理,規范操作,提升執行力,才具有生命力,并生成學校的研訓文化。一要成立專門機構如“教師發展學校”或“教師發展中心”等,且委派專人負責日常管理工作,做到統籌規劃、按需施訓、注重實效、改革創新。二要出臺具有導向性、針對性、實效性、激勵性、可操作性的具體細則,嚴格執行。三要依據人事管理中有關教師繼續教育的條例、規定督促教師完成各項研訓任務。如《江蘇省教師培訓學時認定和登記管理辦法》,其中對教師培訓方面有嚴格規定,“教師完成培訓學時是教師考核、職務聘任、教師資格證書定期注冊的必備條件和重要依據。未完成規定培訓學時的視為繼續教育不合格,不得評先評優和晉升專業技術職務。新教師未完成上崗培訓規定學時者,不得轉正定級。”此辦法在推動教師研訓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教師專業標準》是學校教師管理的重要依據,是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基本依據。重構教師文化,踐行《專業標準》,是學校和教師共同的愿景和追求。作為學校一要制定教師發展規劃,注重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教師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要開展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三要完善教師崗位職責和考核評價機制,健全學校績效管理機制。作為教師,一要制定自我專業發展規劃,愛崗敬業,增強專業發展自覺性;二要大膽開展教育教學實踐,不斷創新;三要積極進行自我評價,主動參加教師培訓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專業發展水平。學校成就教師,教師發展學校,學校和教師是同呼吸共命運、血脈相連的聯合體。

 

意見反饋 |聯系訪談 |客服電話:400-0711-222(工作時間9:30-18:30)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亚洲性爱AV免费在线播放 | 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国产va在线播放 | 日韩精品旡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免费VA不卡在线播放 |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