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長高峰論壇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

 
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論文 > “深刻”不該是教育的唯一尺度
校長論文 實踐模式 教育思想 教育活動 深刻思想 教育

“深刻”不該是教育的唯一尺度

作者:李鎮西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686次查看
發布時間:2014/11/3
分享到:

最近和學生一起讀《青銅葵花》,讀到作者曹文軒在序言中的幾段話。他說,長期以來,評判文學的標準是西方的所謂“深刻”,而且這“深刻”似乎成了唯一的標準;但中國的文學評判標準是“意境”、“情趣”、“智慧”、“格調”、“滋味”、“微妙”……曹文軒很激憤甚至有些極端地寫道:“于是我們看到全世界的文學,絕大部分都在這唯一的維度上爭先恐后地進行著。‘深刻’這條狗追攆得人們撒丫子奔跑……”

對此,我基本上是認同的。只是我沒他那么極端。我認為,深刻是可以作為文學評判的一個維度的——最近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其實也是因為他作品的深刻性——只是不要成為唯一的維度。也就是說,文學,除了深刻的思想元素外,還應該有妙趣、情調等審美要素

于是,我想到了教育。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的教育也越來越講究“深刻”了——前衛思想、超前觀點、西方學說、后現代理論……我從來不反對教育實踐的思想指導和理論關照,教育本身就是深入人的精神世界的,豈能沒有思想?豈能遠離深刻而墮入淺薄?但是,我們強調的往往是當下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杜威曾有這樣的論述:“我們并不去強調不需要強調的東西——這就是說,有些東西已經很受重視,就無需強調……在一定的時期或一定的時代,在有意識的規劃中,往往只強調實際上最缺乏的東西,這并不是一個需要加以解釋的矛盾。”

其實,深刻也好,思想也罷,對教育而言非常重要,也可以作為評判教育品質的一個尺度,但這用不著我來強調。我現在想強調的是,我們的教育當下所缺乏或忽視的要素,那就是情趣,是浪漫,是感動,是詩意,是真,是善,是美。

一次教育活動,師生都樂了,爽了,感動了,舒暢了,心靈飛翔了,情感奔涌了,師生贏得了彼此的心靈,感到了彼此的心跳,這樣的教育活動還不成功嗎?當然成功。可是“專家”說,教育豈能僅僅停留于感動?理想呢?責任呢?教育的意義又在哪里呢?

一則教育案例或者教育故事,真實而細致地記錄了教師轉化某一個學生或處理某次突發事件的全過程,敘事流暢,思路清晰,且蘊含智慧,關鍵是最后獲得了成功。可“專家”非要作者提升到什么“理論”高度,要用什么“理念”來關照,或者非要從中提煉幾條什么原則之類,否則就是停留于感性而不夠深刻。

一名教師,富有愛心,擁有智慧,善于思考,喜歡研究,而這一切都不是空談,都是結合每一天的實踐,體現在每一天的行動中,無論上課,還是帶班,都極受學生們歡迎。可是,在某些“專家”眼里,這樣的老師被稱為沒有自己的原創思想。

上述教育評價,都是一個維度:深刻的思想。

年輕時,我也曾為自己沒有“思想”而煩惱,以至于自卑。別人一開口就是這個理論,那個觀念,可我說來說去無非就是一些教育的基本常識,愛心呀,人性呀,尊重呀,理解呀,平等呀……我所尊敬的教育大師曾對我諄諄告誡:要有屬于自己原創的教育思想,不要只是追隨前輩教育家的思想。但是,當我越來越深入地研習教育經典,越來越真誠地剖析教育實踐,我就越來越感到,教育不僅僅有科學的特點,它更有人文的屬性。或者更直接地說,教育的屬性,更多的是人文而不是科學!科學的每一項新成果都可以取代舊成果,說直接點,就是科學的物質成果都會過時;而人文則不然,一部不朽音樂,一篇經典小說,一幅傳世名畫,一尊大師雕像……一旦問世,便愈久彌新,永不會過時。人文成果之間從來不會此消彼長,互相取代,而是群峰迭起,交相輝映。教育也是如此。從孔子到盧梭,再到陶行知,再到蘇霍姆林斯基,群星璀璨的教育家們一旦問世,就是不朽!他們的理論,永遠不可能過時——這就意味著,這些理論也不是那么好超越的。既然如此,教育上所謂的理論創新,所謂的流派創立,所謂規律的發現以及模式的發明等等,哪會有如此地容易呀!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一下子豁然開朗:其實,教育的真理就那么點兒,而且“那么點兒”幾乎早就被從孔夫子以來的中外教育家們說得差不多了!我們可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或將其豐富,或完善,或中國化,但所謂創新,留給我們的空間的確有限。這有限的創新空間就留給少數專家去做吧!我,作為一個基層的教育者,不如就老老實實地實踐著我所敬仰的教育家們的教育思想,此生也就足矣。不但問心無愧,而且還頗為自豪。

所以,當有出版社稱我為“教育家”,并說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思想和實踐模式時,我趕緊去信聲明:我沒有任何原創的教育思想,也沒有提出什么實踐模式!我說,我就愿意忠實地追隨陶行知,追隨晏陽初,追隨蘇霍姆林斯基,樸素地做好每一天的教育。

所以,當我聽什么人說自己率先提出了什么理論,創立了什么模式,或者誰是什么學派的領軍人物時,我就想,再過若干年——也許還過不了若干年,你的這些文字游戲就會煙消云散,連回聲都不會留下一點兒。

所以,當我看到某些有“深刻思想”的學者們開口“福柯”閉口“德里達”,但卻缺乏起碼的教育情感和良知時,我就會想到汶川大地震時,我的一位朋友對一個熱衷于賣弄學問標榜“深刻”卻臨陣脫逃的教師的斥責:“你讀了那么多的書,有那么多的教育理論知識,可這些理論、這些知識全被你用來為自己的錯誤行徑辯護,為了開脫你的錯誤,你連上帝都搬出來了!”

關于理論,和許多人一樣,我也特別欣賞恩格斯的話:“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同樣的,教育的真正發達也不能沒有深刻的理論指導。問題是,我想再重復一遍,深刻的思想只是教育的一個尺度,而不是唯一的尺度。

教育現在有一種傾向,理論過度,思想膨脹,觀念泛濫,模式橫行,同時常識缺位,情感凋零,智慧蒼白,意趣荒蕪,詩意匱乏——當人們追逐“深刻思想”時,樸素的教育常識遺忘了,真誠的教育情感凍結了,豐富的教育智慧丟失了,優雅的教育意趣沉默了,美麗的教育詩意死亡了!

我在和教育界的一位摯友探討這個話題時,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今天不缺乏思想,思想也不缺乏深刻,但我們缺乏的恰恰是把深刻的思想轉化到具體的行動之中,我們缺乏的恰恰是把平凡瑣碎的事情耐心地慢慢做好。我們甚至于不耐煩去面對這些既不深刻、也不華麗,既不出彩、也不動人的平常之事,我們不愿意去耐心解決這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教育瑣事,我們寧愿在旁邊發點感慨,說點“深刻”的理念,甚而發發牢騷,但我們不愿意去身體力行,去親自解決。

受此啟發,我要說,我愿意繼續學習教育思想,思考教育理論,探索教育真諦,我希望從教育中收獲的不僅僅是“深刻思想”,更有美妙的情懷。

我愿意繼續守著我的夢想,看護著我的精神田園;善待每一個教師,呵護每一個孩子;品味著生命的每一寸時光,享受著教育的每一刻浪漫。我愿意和學生編織一個個跌宕起伏的生命故事,再把這故事變成蕩氣回腸的成長傳奇,然后把這傳奇演繹成我和孩子們共同的充滿詩情畫意的“青春大片”……

 

意見反饋 |聯系訪談 |客服電話:400-0711-222(工作時間9:30-18:30)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无吗有吗伊人亚洲精品 | 尤物在线精品国产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不卡 | 免费国产a深夜影院 | 亚洲ⅴa在线观看 |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片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