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倡導教育家辦學的理念中,遵循教育規律、滿足社會需求和實現學生發展是這一理念的核心內涵,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根本保證和基本原則。因此,推動學校發展的創新文化就是建立在教育家辦學理念基礎上的學校特色文化,這是學校文化的高級形態。
實踐證明,創新人才是成長起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為此,南頭中學在辦學中堅持用教育家文化滋養每一個學生的理念,提倡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健全人格。
以教育家文化為基石,學校努力形成以管理者與教師為主體、家長為補充的教育家型群體,用教育家的眼光關注學生的發展。讓每個教育者都成為教育家辦學的主角,都能自覺發展;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需求,實現自我教育。
以教育家文化為核心,學校實施“全人”教育,悅納、尊重每一個學生,提供支持成長的制度、管理保障;關愛、發展每一個學生,實施個性化成長的教育行動,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文化土壤和養分,讓所有學生在關愛中學習、生活和活動,自由張揚個性,自主全面發展,增強創新素質,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民族情懷和國際視野,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現代杰出公民。
課程文化培育創新人才土壤
創新人才的培養必須基于課程文化的整合和創新。為此,學校實施四大整合策略,通過各種手段打破不同文化、不同領域的壁壘,跨越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邊界,設置富有生活氣息和生命活力的課程,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校滲透國際理解課程,融入英語、語文、哲學等課程;引進CPS課程,與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等課程融合;與國內外友好學校深度交流,互動游學,相互學習核心課程、特色課程。
學校打通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壁壘,全校教師、學生開發校本課程近200門,每學期開設40門左右。學校還通過各種科學實踐特色活動,讓學生參加發明創造和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創新活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在“衛浴系統節水工程”、“金字塔形體研究與運用”等活動中,學生運用各種科學技能,設計各種科學方案,讓思維與生活、與社會接軌。
學校開設環境適應、習慣培養、主題活動、親子體驗等課程,進行知識前置或后置調整、學科大組融合,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關鍵學段,形成超越學段的視野和技能。學校充分利用資源,與深圳本地的大學聯系,分享國際國內創新成果,邀請著名校友為學生做報告,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科學素養。
學校整合不同學科之間的資源和學習方式,充分解放學生的空間和時間。比如教師自覺尋求跨學科的資源整合,開設“南中大講堂”、“古詩中的物理原理”、“旅行中的美食”、“在文學中讀歷史”等跨學科課程,讓文理互通、文史互通、學玩互通,增強了學習的效益。
環境文化打造創新人才成長搖籃
環境文化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靈動的校園文化,可以解放、呵護學生的身心,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想象力,激發學習興趣,形成健全人格和創新能力。
學校建設榮譽室、鳳岡書畫廊、卓越學生展示墻等,把學生作為校園文化的主角,用各種方式激勵卓越學生的成長,鼓勵他們在不同領域大膽冒尖;學校以校史館、文化石、文化墻、百年樹、文化旗等方式,渲染學校文化氣場與學院氣息,濡染師生人格與言行;以校園電視臺、天文臺、綜合實踐探究室等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服務;以心理咨詢室、成長支持中心等實行點對點服務,心與心碰撞,及時發現有突出創新潛質的學生,實施針對性培養。
優秀的班級文化可以有效激勵學生的主體精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學校關注學生的興趣點,激勵學生的創新點,引領學生的目標追求,關注學生的成長歷程。在班級墻上由學生記錄各自的長期、短期目標以及目標達成情況,使每位學生的理想有“梯”可走,每位學生的成長有“跡”可循,讓創新素質的培養成為必然。
上一篇:追求“精品高中,多元發展”
下一篇:涵養學校文化 打造教育品牌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