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2014校長高峰論壇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

 
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論文 > 今日中學教育之“缺” 即20年后我國人才之“短”
校長論文 基礎教育 中學教育 鄭方賢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今日中學教育之“缺” 即20年后我國人才之“短”

作者:鄭方賢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1926次查看
發布時間:2016/3/25
分享到:

單純為了升學的過度學習,并非中國獨有。美劇《波士頓法律》描述過一件案子:有個高中生因為在學習高中課程的同時還要修讀進階課程,結果疲勞過度,遭遇車禍死亡。家長狀告學校引導失責,不該為搏名校的升學率慫恿學生提前學;可學校反駁道:所有的中學都這么做,如果我們一家不做,難道要在招生時立塊招牌說“不想考進名校的到這里來”嗎?劇中,審理此案的法官的思考,似乎道出了教育所面臨的困境:成人世界的功利心早已影響到學校,以至于如今的學生都不是在“讀書”,而是在“上”學,從作息到生活節奏,都在為未來找一份好工作而準備。一旦教育的目的變了質,世界的未來會怎樣?教育者有自己的思考。

每次談到人才培養問題,不論是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還是中學教育甚至小學教育,都會以同樣的語言體系表述自己都是在為社會培養人才,聽聽好像都不錯,實際卻混淆了各自承擔的責任。當然,本質上誰都講不清楚人才是什么,什么算是培養人才。教育界尚且如此,社會大眾更是一頭霧水,到頭來就演變成大家年復一年、大張旗鼓地培養人才,而真正的高素質人才卻越來越少。

中學教育 決定20年后的人才標準

11到18歲的學生是什么樣的,20年后,我國人才結構的主體就是什么樣的。如果我們的培養是以單一的解題訓練為主要內容,那也意味著再過20年,這些受機械訓練的人會成為我們國家的主體。
中學教育針對的學生群體年齡從11至18歲,這個年齡正是長身體、長知識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20年后他們普遍處于30至40歲。換句話說,現在的學生構成了20年后社會的主體,他們的素養和健康水平,決定將來這個國家社會整體的素養和健康水平。

有數據統計,上海目前的高中生近視率為80%多。靜態地說,20年后上海這個中堅年齡段群體的近視率不會低于80%;同樣,目前上海實施的高考科目是“3+1”,那么20年后,社會中堅群體的知識結構就始終是有缺陷的。

中學教育(包括整個基礎教育)決定著20年后的人才標準,甚至決定著民族和國家的未來,這絕不是一句空話。

中學教育現狀 讓有識之士憂慮不已

無論什么名牌中學,現在津津樂道的高考分數和競賽成績都是以喪失國家未來人才的競爭力為代價的。從本源上來說,這并非教育,這至多算是做工程、做“產品”。

回顧這些年基礎教育的發展,我們會覺得很沉重。

在農村學校,學生普遍顯得羸弱,高中生像初中生、初中生像小學生。在以升學率為目標的所謂重點中學里,學生從醒來到睡下,全部的生活都處于課堂的學習中,為了競賽成績、考試分數進行“軍事化”管理、高強度的重復訓練。在毫無生氣的普通高中學?;蚵殬I學校中,學生普遍存在厭學和對前途失望的情緒。

我曾經不止一次地問過多個鄉村學校的老師:20年前從你們學校走出去的學生和現在從你們學校畢業出去的學生有什么差別?答案是:中學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沒有差別(仍是以高考為目標),畢業也都是去城市打工,唯一不同的是——現在的學生會上網(而這卻不是學校培養的)。同樣的問題也值得我們所有的中學深思:如果學生們只是具備了同樣的解題能力,而并沒有其他的差別,那么中學教育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而有了同步的發展嗎?

中學須承擔完善教育的責任

教育培養,最關鍵的毫無疑問是確保學生的健康成長。首先,他們需要的是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基礎;其次是完善的知識結構,所謂的“知識結構”,并非我們所說的學到了多少書本知識,而是他們具有學習能力和初步的知識體系的建構;再者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現實是殘酷的。從不久前示范性高中自主招生時出現的家長和學生“沖考”現象,說明部分家庭對孩子培養的設計與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毫無關系;但同時讓中學教育更為尷尬的是,近年來高中生留學呈爆發性增長,與過去那種單純逃避高考的區別是,更多的學生是主動性地選擇國外的教育體系;更有甚者,那些暫不考慮留學的初中畢業生,可能選擇的是既無學籍保障又無很好資源支撐的各類國際高中課程班,因為這些家庭認為,我們目前的教育制度很難讓每個學生得到健康的成長。這是我們長期以來以高考的學業成績作為衡量學生、衡量學校標準的必然結果。

所以,完善中學教育是當務之急:

一是完善學校的功能。各類中學有招生功能和培養功能,但通常沒有升學(或擇業)指導功能,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無法得到適合自己的有價值的指導,家長同樣缺乏得到孩子成長途徑和目標的有效指導。

二是完善學校培養的內容。傳統的教育以學業知識為主,諸如身體、心理、價值觀的培養都處于可有可無的境地。所以,政府要在制度上強有力地完善學校教育的內容。

三是建立正確的學生培養評價體系。我們長期以來都以高考學業的成績或中考學業的成績作為學生評價的唯一依據,似乎這樣最公平。其實,我們應該將每個學生在學校所參與的各類課程(活動)、所占用的課時數(時間)、以及獲得的成績都在學生的成績報告上反映出來,以更加公允的方式讓每位學生的付出得到公正和公平的評價。
大學自主招生 傳遞社會的價值觀

高中學校抱怨大學錄取學生的標準導致了高中的應試教育,進而又影響到初中教育的評價標準;大學也抱怨中學的人才培養過于死板,難以滿足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需要。作為中學教育指揮棒的大學招生政策或方案,如果僅是滿足一時之需,難免會陷入缺乏社會責任的境地。

高考之所以備受詬病,是因為高考錄取政策的分分計較,一分之差往往造成學生命運的天壤之別,而一張考卷確實不能完全涵蓋學生的能力,以及身體、知識和價值觀等成長內容。目前國內大學普遍的選拔方式還是以學科成績的測試為主要方式(今年更只考一門或者兩門),并不利于對學生的多元化考察,與高考的功能也難以區分,這也是近年來高校自主招生經常被質疑的原因之一。

作為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舉措,自主招生承擔了選拔學生的職責,實際上還承擔著引導中學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責任。就目前階段而言,在自主招生中較多地引入面試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也給了中學實施素質教育一定的空間。也就是說,中學可以設計符合學校特點的學生評價標準,以形成特色辦學。但就普遍而言,目前大學推出的類似中學直推制度體量太少,不足以從根本上撼動存在了數十年的單一的評價體系。

中學教育評價體系要多元

一些制度的建立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穩定,但從局外人的觀點來看,這些制度與大學無關、與社會無關、與家庭無關,未免有些自娛自樂的感覺,長此以往難免阻礙基礎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與提高。
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基礎教育體系。但因為體量龐大、內容豐富、人員眾多,因此辦學者、評價者融為一體。

比如,基礎教育本來就是各級政府為主舉辦,管理者也是各級政府,但按照《教育法》規定,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門還組成了代表政府的督學系統;還有,為促進基礎教育從業人員的專業發展,我們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職稱系列制度,從初級教師、中級教師到高級教師,又評選產生了榮譽性的特級教師,再由特級教師為主體建立了各類師資培養的基地等等。不可否認這些制度的建立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穩定,但從局外人的觀點來看,這些制度與大學無關、與社會無關、與家庭無關,未免有些自娛自樂的感覺,長此以往難免阻礙基礎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與提高。

為什么多年來大學招生政策的風吹草動會影響中學教育的穩定?為什么中學教育會以高考或中考要求作為教學的目標?為什么我們對普通高中和中職教育的觀點與社會的認識那么的不一致?諸如此類問題或難題通常無解。我認為主要原因與該領域的相對封閉有關,主要是評價的自我封閉造成難以從內部結構上認識問題,從而無法加以完善。

在國家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學教育必須要開放多元化評價,從政府、社會、大學、家庭全方位地加以評價,以爭取最廣泛的支持,也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集聚到最優質的資源,我們的中學教育才能真正承擔起為20年后的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

意見反饋 |聯系訪談 |客服電話:400-0711-222(工作時間9:30-18:30)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亚洲日韩欧美少妇精品 | 午夜福利观看视频1色小妹 天天躁久久躁中文字字幕 亚洲一级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乱妇 | 亚洲色中文字幕先锋 | 在线观看免费无毒不卡 | 中文字幕一区跳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