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論文 教師幸福感 教學研究 教師專業成長 教研意識
帶領教師走向專業發展的幸福之路
一、教學研究的意義和作用
教學研究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主動探索教學實踐過程中的規律、原則、方法及有關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的科學研究活動。通過教學研究,可以架起課程理念和教育理論轉化為教學行為的橋梁,促進先進教學經驗的提煉和傳播,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改進教學;教學研究可以促使教師的角色由傳授型向研究型轉變;教師在教學研究過程中也可以體現自身的價值,體驗成功的樂趣。一個教師如果不重視研究,或許他可以成為一個經驗型的教師,但定難以成為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
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對教師提出了更新和高的要求。要求教師除了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質、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動手能力外,還應具有從事本學科教育、教學研究,運用確切的語言、文字表述自己教學經驗、研究成果的能力。
教學研究就具備以下的作用:
1.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為了適應素質教育對我們老師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應從“經驗型”轉向“科研型”。實踐表明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上能積極參與教科研的實踐,學習理論,更新觀念,以科研帶教研,教研促教改,對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大有裨益。
2.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教學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在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遇到的困惑。這些問題包括自己教學實踐上的問題、學生表現上的問題、學校教育上的問題等。
3.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的需要。教學研究的嚴密性,也促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化。經過幾年的教學研究,養成不斷反思自己教學行為的習慣,并勇于探索、實踐。
4.形成科研教學意識的需要。教科研實踐活動不但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更重要的是使我們養成一種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的習慣,自覺地去改進自己的教育手段,進行反思教學。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1.相當一部分教師缺乏教研意識
在一線教師中只教不研的現象普遍存在。據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城市中小學教師中,有“八成以上從來未在報刊雜志上發表過文章”。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亟待提高。
2.教研論文質量不高,教學研究的務實性不夠
有相當多的教師的教學論文與他們的課堂教學及學科教學質量形成了明顯的反差。教學研究已成為個人專業發展中的一條“短腿”。許多教師不知道什么是論文,評職稱時拿來幾道試題,或者是從網上下載拼湊一些資料讓給刊登出來急用。因為理論是論文的靈魂所在,沒有了理論,論文就沒有了份量,缺少了力度。一些老師平時不注意教育理論的學習,申報職稱時提供的“論文”盡是一些習題解析、復習資料,或是學科知識拓展之類的東西,文章缺乏理論支撐。
3.目前的中小學,既有教學部門,也有科研部門,但是教師既有教學任務,也有科研任務。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日常教學淡化教學研究。
沒有研究的教學和脫離教學的研究都是盲目的、不科學的。目前,無論學校和教師都日益認識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教師研究作為學校科研中最重要的內容與最主要的形式,日益得到推崇。于是,被割裂的教學與研究開始走向融合。但這種融合并非渾然天成的“生長”,而是人為的“手術縫合”,留下了難看的“疤痕”,即教學研究的行政化、功利化和邊緣化。不少學校采用任務式、管理式思維開展教師研究,如規定每學期教師要開多少節公開研討課、要寫多少字的教學反思、要讀幾本書乃至寫多少字的筆記,等等。這種行政化色彩極濃的研究缺少主動性和發展性,因加大工作負擔而遭人反感。再者,許多教師功利心太強,“論文情結”難解,以論文獲獎或者發表為最終目的,為研究而研究。教師研究也是教師的價值追求之一,視研究為一種功利本無可厚非,沒有任何價值的事情沒有人愿意做,但為研究而研究的功利化和功利主義取向則不可取。
三、問題思考與建議
1.職稱評定是轉折點
許多教師往往在評定高級前不定期撰寫教育教學類論文,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希望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知名度。可一旦評定高級后,由于沒有多少希望能在職稱上進一步發展,或許出于無望的心態,或許出于自足的心態,在職評的后續階段往往會造成相當部分教師,在其職業生涯中出現所謂“高原現象”。而這種“高原現象”直接導致教師過著閑情逸致的生活,用思想和行為的懶散給個人發展畫上了句號。
2.教學水平制約是關鍵
教學傳授的是科學,而其本身卻是一門藝術。教學藝術的發展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教師的教學水平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往往會出現“高原現象”。或許是暫時的停滯,或許是發展的潛伏┅┅特別是面對目前的新課改,許多教師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專業理念不適應,專業知識不適應,專業能力不適應,專業情意不適應。)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感覺到這一現象后,不是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適應新的教學形勢。而是會歸因于自身水平有限,而失去一次質的飛躍的機會。對自己產生不信任就是對自己的全部否定,怎么可能在教學水平上有所提高,所以教學水平成為教師職業生涯出現“高原現象”的關鍵,它讓一些優秀的教師從此開始頹廢,失去對教學反思的習慣和能力,日復一日地重復著“昨天的故事”。
3.不堪重負是外因,個人素質是內因
中學教師的負擔是很重的,壓力是很大的。一般每個教師每周都要上16節課,有的甚至要上20多節課。再加上升學考試的壓力,教師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教師。應試教育中誰是受害者,難道僅僅只有學生嗎?許多社會的輿論把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教師,而實際上教師同樣是受害者,許多教師在“辛辛苦苦地折磨學生”,換來的只是學生的冷漠和社會的譴責。在面對各種壓力的同時,再加上教師的個人素質也存在著許多問題。許多教師只是在年復一年機械重復所教的知識,沒有反思,沒有提煉華,沒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學風格。真是“年年歲歲生不同,歲歲年年教相似”。真正的教育沒有重復,只有創新。沒有創新,怎么會不可能出現“高原現象”呢?所以教師教學過程不僅是教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教師才能在專業水平、教學藝術、教學理念上提升自己。
四、“教研相長”:教師研究的價值取向
教學和研究作為教師勞動的兩個方面,是對立統一的,既各有特點,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教學離不開教育科研的指導,研究也離不開教學實踐,只有兩者的辯證運動才能推動教師研究乃至教師的專業發展。因此,“以教促研”“以研促教”,讓教學和研究相互促進,即“教研相長”是教師研究應然的價值取向。
所以,一個不能勝任教學的教師無疑是沒有幸福感可言的,教師“只有當個體在合規律性的活動之中實現了自己的目的時,才會有幸福狀態和幸福感”。那種從事“去研究化”教學的教師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即便其經驗豐富,也只是感性的積累而沒有理性的升華,只是實踐的疊加而缺少理論思維的冶煉。教師只有通過研究,在教育科學的指導下,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教學逐漸趨向、達到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才有幸福可言。教學的進步、能力的提高以及一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使得教師從研究中體會到一種職業的成就感與幸福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么,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實現教師的幸福。
五、幾點建議
面對以上的問題,我們應該采取那些對策呢?我個人認為應從兩個方面去努力:從外部應改善教師的生態環境,從內部應加強教師自身的自我修養,為此,提出幾點個人的建議。
1.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著力改善教師的生態環境,創設增強教師幸福感的外部環境,營造充滿人文關懷和情趣的氛圍。使教師能夠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
2.建議學校在職評時應打破常規
學校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應在職評條件方面,向一線教師傾斜。因此這種現象應該引起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學校應讓各種類型的教師都有發展的空間,而這種空間不是某個領導的假設,更是自由的、自然的。當然職評僅僅一種體現而不是目的,教師決不能讓職評成為自身發展的絆腳石。
3.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重視和加強教師專業發展文化的建設。
如成立“教師專業發展委員會”,聘請有關專家和教學名師定期為一線教師進行指導,也可清在教研方面有經驗的教師現身說法,以引導教師專業發展的正確方向,創造良好的教師專業發展的氛圍,讓教師在學習型組織中成長。
4.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提升自身素質
教學過程不僅是教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教師才能在專業水平、教學藝術、教學理念上提升自己。學習應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延伸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在現實的學習層面,許多教師是以學科為本位,在本學科的知識領域范圍內不斷地進修,從而達到學科權威。然而,學科素質僅是教師作為一種專業的基本骨架,而教育思想才是從事教育事業的血液。教師才華的提升離不開對教育事業的深度哲理性的反思,反思就是一種最為成熟的學習,應避免出現只有經歷沒有反思的教學過程。反思知識傳授的最佳途經,反思不同教育行為對學生發生的作用,反思學生的行為對教育的反作用,反思一切的教學與教育過程,使一切教育現象成為反思的起點,使一切行為為反思所用。好學才會避免僵化的教,教師只有通過終身學習和不斷反思才能有充分的自信和決心向“高原現象”挑戰。才能使教師在提高教學素質的同時,不斷向一個個頂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