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學校優質與現代化的需求,使得學校文化的重建成為必然,學校文化成為課程改革研究領域里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一方面課程改革對學校文化提出挑戰,為學校文化重建提供契機,甚至可以說課程改革本身也是學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內容之一。另一方面,學校文化是課程改革的載體,課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學校文化重建,甚至可以說,學校文化重建是新課程最深層次的改革。
國際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是強調學校的自主性和文化性。當今世界教育的發展,學校的自主性、創造性和文化性日益凸現。一方面,學校已由教育決策的邊緣走到教育決策的中心,日益成為自律、自為、自主的文化主體。另一方面,學校的文化走向多元化。每一所學校都力圖展現并應該展現自己的獨特風格,拒絕封閉和同一性而走向開放、走向動態發展。面對新世紀的課程改革,造就和形成適合新課程生存和發展的學校文化模式是新課程賴以成長的基本條件因素,也是每一所學校應具備的與時俱進的品格的需要。課程改革呼喚新的學校文化。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從課程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管理文化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并逐步形成以優質的教育教學活動條件,良好的教師發展氛圍,崇尚學習、互相激勵、相互研討、共同提高的學習共享系統為主體的具有三十五中特色的校園文化。
科學與人文并舉,建設全面開放的課程文化
課程是學校實施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育觀念、教育思想的重要載體。在新的課程理念下,“課程”的概念發展變化很大,不僅指教科書,也包括其它教學材料、教師與學生、教學情景、教學環境等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課程文化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多種因素整合的表現方式。新一輪課程改革就是要創建一種全新的、體系開放的課程文化。
而對于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方式及途徑,美國課程論專家泰勒有這樣幾點建議:“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學校資源;加強校外課程;幫助學生與學校以外的環境打交道。”
基于這些認識,學校確定了新的課程文化理念,即新的課程文化要以科學理性為基礎,以促進學生人格完善和個性全面、充分和諧發展為目標,堅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科學素質與人文修養”相包相容,協調統一。在此基礎上,本著“注重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并重,學科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原則,學校鼓勵教師在課程建設中大膽創新,充分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通過校本課程和各種活動課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創造性探究的學習能力。
新課程中所提倡的研究性學習就是轉變學習方式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提升的過程。這是學習觀的根本變革,學習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精神解放運動,因此,它要求要從我們內心開始改變。
新課程改革中的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為此,學校為學生創造了最充分的條件,讓學生在多種嘗試中去發現自己的潛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多一種活動課,或多一門選修課,學生就多了一條成長的渠道。
在三十五中的課程改革實驗中,最明顯的成果在于課堂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物理教師寧成的“學案式導學”教學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學案”是寧成老師在準備教案的同時,根據本節課教學知識的特點、教學目的、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來設計編寫供教學之用的導學材料,在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表現得熱情極高:提問、查找資料、回答問題、小組討論、研究性學習甚至社會實踐等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課堂結構,使他們在自我管理、自我學習中得到更多的知識。以學案作支撐點,將四十五分鐘課堂向課前、課后有效進行了延伸,效果很明顯。如今,學案式導學課堂教學模式廣泛地運用到了三十五中的各個學科。
與學案式課堂教學模式一樣,學校的許多老師都正在自覺地改變著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讓課堂煥發出了生機與活力。科學與人文并舉,三十五中以此構建起了全面開放的課程文化。
反思與對話結合,建設合作互助的教師文化
學校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和智慧的策源地。課程的實踐和發展總是依靠教師的態度、思維和行動。在課程改革中,不單要著眼于個體教師和他們的課堂實踐,也必須關注學校整體的文化存在。只有在這一前提下,教師才會對課程改革的設計、實施和評估進行積極的參與。同時,它也對教師提出了挑戰。新課程改革旨在構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及其對應的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因此,教師在改革中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以此適應新的教育課程。除此之外,新課程理念還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要注重開放和生成,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要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要教師由先前的知識的壟斷者、傳播者的角色轉向引導者、組織者、促進者等角色,跟學生建立朋友關系。同時,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愛心、同情心、責任感。
面臨這一變革和挑戰,三十五中人沒有退縮。在繼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學校努力構建“以教學為中心,課內外相結合,以家庭社會為依托”的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整體框架。要求教師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高質量的上好每一節必修課,開設豐富的選修課和活動課。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并且學有特長。
變革產生了希望,也同樣會產生矛盾和困惑。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學校通過教師和行政的共同努力來完成,由此在學校構建和發展了一種合作互助的教師文化。在一種權力分享、相互信任和共同承擔任務,服務于校內所有學生的氛圍中,教師們才可能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課程資源,創建一種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文化。
在三十五中,老師們不論是做公開課、組織活動還是參加比賽,都不是“孤軍作戰”,每個人身后都會有整個團隊力量的支撐。這樣的協作意識,不知不覺中內化到了學校每一位教職員工的心里。只有大家合作,才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整個團體好,個人才能發展。這既是三十五中的理念,也是整個學校的氛圍。
學校高中數學教研組提出“教研組是教師成長的搖籃”,把注重“學”、加強“研”、落實“改”作為教研組建設目標;語文教研組把學習過程總結為:讀——豐富自我;思——提升自我;寫——吐納自我……老師們就這樣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團隊的沃土之中,收獲著成長。
個性與全面統一,建設生動活潑的學生文化
一位名人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人活在樹木和水塘之間,活在勞動和精神自由之間,活在詩歌和藝術邊緣,活在有尊嚴和摯愛的生活之中,必定會活得舒服些。”學校著力要做的,就是要營造這樣一汪淋浴心靈的文化深潭,讓學生沉醉其間,使學生神清氣爽。
三十五中是一所有著優良辦學傳統的歷史老校。八十五年前,革命先驅李大釗與其他有志于以教育改變中國貧弱面貌的志士仁人在北京成立了三十五中的前身——“志成中學”。他們給學校提出了鮮明的辦學宗旨:改變民族落后,發展教育事業,培養棟梁之才,有志者事竟成。這一宗旨成為志成中學、新生中學及后來的三十五中幾代人為之奮斗的理想和一以貫之的辦學理念。
秉承著這一理念,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學校構建起了“德育為首,教學為中心,課內外相結合,家庭社會為依托”的實施素質教育的整體框架,走出了一條“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全面育人、辦有特色,全面發展、學有特長”的特色發展之路。
學校并沒有將對孩子的教育僅僅局限于知識、技能的傳遞,更多的是致力于發現和開發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創造性潛能,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團結合作的作風以及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從而從傳統的知識、專業、技能教育伸展到了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理想信念、行為規范、道德人格和思維方式,為每一個孩子將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學校以“勤學好問,多思創新”為學風,使每個學生既能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得到均衡發展,又能突出個性施展特長。學校有很多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它們為有特長和有興趣的同學提供了多種發展和展現才能的機會。
為了培養真正大寫的“人”,在辦學過程中,努力倡導“勤、孝、禮、善、誠”的“五字學德”,并以此為標準,評選三十五中道德之星和五字學德示范生,以榜樣帶動人。此外,學校還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進行德育的綜合滲透,積極探索學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模式,明確提出自我教育的“四自”精神,即:道德自尊,學習自強,生活自理,是非自辨。2005年底,三十五中“志愿服務公交,樹立文明行風”志愿服務活動被志愿者協會評為市級優秀志愿服務工作項目。
為了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學生從小學會承擔責任,三十五中還提出“兩大紀律(課堂、課間)”、“三項要求(衛生、儀表、文明禮貌)“,全體學生必須嚴格遵循,強化養成教育的管理理念。
教會學生學會如何學習,點燃學生的激情和好奇心,讓學生學會和他人友好相處,開發學生的潛能,讓他們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或者至少是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正是三十五中基于新課程理念著力創設的學生文化。
人本與制度相融,建設民主和諧的管理文化
建設民主和諧的管理文化,關鍵是要使學校由“樊籬”變成“家園”,在制度建設和規范管理中從關注生命的角度重建學校的管理文化。具體而言,重建管理文化應凸現以生為本、以師為本、以校為本的價值取向。正如教的最終目的是不教,管的最終目的是不管,從而實現教師高度的自主與自治。中國有句古話叫“無為而治”,并不是真的不治,而是不需要顯露于外的管理,是通過激發內在的認同和自覺性實現管理的目的。
作為校長,其管理理念行為將直接影響新課程在學校中的實施,調動教師積極性,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是學校管理的極致追求,也是校園文化精神的人文體現。校長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學會關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善于發揮人的潛能,激發人的創新精神。
具體而言,學校管理應該確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勵人、發展人為出發點和歸宿的人本思想,創造具有親和力的學校人文生態環境,使師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親情、鼓舞、感化和幫助,使學校成為讓師生興奮、留戀的地方,使教師真切地感受到做人的尊嚴和從教的幸福。一方面,學校為教職工辦實事:食堂、停車、子女入托入學等教職工關注的事情都是學校的關注焦點,這些人性化的關懷細節,營造出濃濃的家的氛圍,讓教職工建立起對學校的歸屬感;另一方面,加大了“校級先進”的評選力度,每年我們都有近四分之一的教師獲獎,更多的教職工有一種安全感、成功感,甚至成就感。每一位教師都覺得自己在這個集體中能有所追求,有所理想。此外,我們著重建立民主科學的教育管理機制,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廣大教師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渠道參與到學校管理工作中。通過這些渠道為教師們創造“樂業、敬業”的土壤,讓他們在這片土壤里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
學校在堅持以人為本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三個服務,即:教師為學生服好務;干部為教師服好務;學校為社會服好務,并將“以學生對老師的教學滿意不滿意;家長對學校的管理滿意不滿意;社會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和評價教師、干部和學校的客觀標準,以此為學校設計出了一條優質教育的發展之道。
如今,優質的教育教學活動條件,良好的教師發展氛圍,崇尚學習、互相激勵、相互研討、共同提高的學習共享系統共同構成了三十五中獨特的校園文化。但我們也深知,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一個永恒主題,就象教育本身一樣永遠充滿著機遇和挑戰,需要激情與超越。我們愿在這條永無止境的發展道路上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厚積而薄發!
上一篇:以學校文化為底蘊,培育智慧型教師
下一篇:以先進理念引領學校發展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