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上海中學 唐盛昌
【時間】2008年10月30日
【嘉賓】上海中學唐盛昌
【主持人】記者
“上海中學可以看,但是學不來!”唐盛昌經常聽人這樣評價他的學校。盡管語氣中流露著敬佩和仰慕,但是他還是不樂意接受這種夸贊。他說,看上海中學不能只看現在,而不去了解她的過去。
20年前,唐盛昌被任命為上海中學校長。當時,百年名校的輝煌已經難掩自身的頹勢,明眼人都不愿接這個“燙手的山芋”。可在唐盛昌看來,這是一個“追求人格自我完善與超越的機遇”。
還沒有正式上任,就有學生跑到他的辦公室,話中有話地說:“我們上中的校長歷來都是上中培養出來的”;第一次開座談會,有教師公然叫板:“你能在這里干多久?我們拭目以待”……
但是在唐盛昌的人生詞典里找不到“畏難”兩個字。他從“文革”生活和病痛經歷中明白:苦難對于弱者是痛苦,對于強者則是財富。
從凝聚人心開始,上海中學在唐盛昌的帶領下,不僅迅速走出低谷,而且“主動出擊”,創辦國內最早的由中國人自主管理的外國人子女學校。從當初的18人到現今的2300多人,上海中學國際部贏得了外國家長和學生的認可,其文憑也得到了國際承認。
“中國人也能辦好國際教育!”這是唐盛昌喜歡的一句評價。因為在他眼里,上海中學不僅是中國的一流學校,也將是世界的一流學校。
創辦國際部是一次“主動出擊”
【記者】有人說:“上海中學可以看,但是學不來。”您對此怎么看?
【唐盛昌】說上海中學“學不來”,我覺得這話很有意思。上海中學能做成的事情,有些學校為什么就說自己做不到?我們創辦國際部的時候,上海中學并不是今天這個樣子。國際部第一年只招到18個學生,但從那以后,人數每年都在攀升,目前已有2300多人。從當初的18人到今天的規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像大飛機工程,現在沒有人說中國不要搞,但是一下子又造不出來,所以先得從小飛機、中飛機做起。我一直相信,中國人只要愿意做,沒有做不成的事情。說“做不成”或者“學不來”,只能說明自己缺乏自信。
【記者】您覺得上海中學的辦學模式和經驗,對于中國基礎教育的意義何在?
【唐盛昌】教育研究不只是理論研究,還包括實踐研究。對于國外的IB、SAT等課程以及課程表的安排,我們光講沒有用,必須親手去做,否則就永遠不能理解課程背后的東西。只有通過引進并且實踐,我們才能加深對國際教育、學科以及評價方法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我常常想,我們為什么不利用中國基礎教育的平臺影響國外的孩子,讓國外孩子在中小學階段就接觸中國的教育,了解中國的文化?相對于大學教育,中學階段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階段,我們為什么要放棄這種影響?事實也證明,從上海中學畢業的國外學生對中國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記者】當年創辦國際部,您說這是一次“主動出擊”,如何理解?
【唐盛昌】上海中學是一所百年歷史名校,長期以來實行的都是典型的中國教育。然而,中國的一流名校沒有國際視野是不夠的。我來上海中學4年后,提出“讓上海中學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上海中學”的發展思路。作為發展中國家,在與發達國家的教育交流中,我們往往過于強調學習人家的先進經驗,而忽視了向對方宣傳和推介我們自己的教育。實際上,在基礎教育領域,我們完全有自己的優勢,為何不借助教育國際化之勢,在國際教育交流中抓住機會推介自己,來擴展我們教育的發展空間呢?1993年,我們創辦了上海中學國際部,這是第一所由中國人自主管理的外國人子女學校。在上海這塊地方辦國際教育,我們有著天時、地利之優勢。盡管當時許多人懷疑甚至反對我們的選擇,但我們堅定不移地主動出擊,抓住了發展國際教育的機遇,并在這條路上探索出上海中學的發展方向,為我們挑戰世界名校拓展了空間,使學校走上了通往“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快車道。
【記者】您說中國要建設世界一流中學,為此您也一直在努力。在這個方向,上海中學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果?在中國建設世界一流中學還有哪些需要克服的困難?
【唐盛昌】中國基礎教育發展到今天,出現幾所世界一流名校是不足為奇的。就上海中學的具體情況而言,目前在硬件設施、師資隊伍、教學質量以及信息化程度等方面都不差于世界一流中學,但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課程建設等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不過通過不懈的努力,我們在三五年內有希望補齊自己的“短板”,達到世界一流中學的辦學水平。
國際教育必須突出中國特色
【記者】上海中學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學校,在國際生過半的情況下,如何處理民族性和國際性關系?
【唐盛昌】在我看來,民族性首先是國際性的基礎。我們常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差異是發展的動力。沒有民族特色,就失去了交流的基礎。我們創辦上海中學國際部,就是要在國際教育交流的舞臺上展示自己的實力和風采。因此,我們要在順應國際教育潮流的同時,凸顯中國特色。
首先,我們確立了“國際性與民族性相統一”的辦學理念。上海中學國際部的辦學宗旨是“博取人類先進教育的精華,吸取世界各國文化的精髓,傳授當代科學技術的成就,培養21世紀的英才”。具體而言,我們不僅要培養國際型人才,還要培養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其次,我們努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課程體系。上海中學是國內最早同步推行漢語系列與英語系列課程的外國人子女學校。對那些想學習中文的外國人子女來說,上海中學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再其次,我們建立了中西文化相融合的管理機制。國際部實行“主管-段級主任(小學段、初中段和高中段)-年級組組長”三級矩陣管理,既注重規范,又注重關愛。此外,我們還在招生、校園文化的營造、教育教學資源的利用等方面凸顯中國特色。各種方式與策略匯集到一點,就是培養有中國情結的國際人才。
【記者】您經常提到“認同”這個詞,即讓外教認同中方的管理,讓國際生認同中國學校的國際教育。您為什么要強調這兩種認同?在學校管理中如何確保這兩種認同?
【唐盛昌】認同就是維護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判斷。對外國人來說,認同意味著尊重和接受。上海中學的外教進來時都要經過學校組織的培訓,讓他們先了解我們,這是尊重和接受的前提。對于國際部學生,我們不僅要強調尊重和接受,還要讓他們到一定時候愿意成為我們的一分子。剛進校時,有的外國學生可能覺得自己是“高的”,我們是“低的”,但隨后他們會發現,中國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上海中學比一般的國外學校還要“高”。我們是憑實力說話。
【記者】在強調中國特色的同時,上海中學的國際教育如何處理多國文化背景?
【唐盛昌】我們沒有因為突出中國特色,而忽略國際部生源的國際化帶來的文化多元問題,所以我們在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都不忘記對學生進行國際理解教育,增強學生對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文化的理解能力。我們最終的目的:一是讓國際部的學生成為適應時代需要的國際型人才;二是在國際部學生心中撒下“親中國”的種子,讓他們帶著這些“種子”,無論走到哪里,都能生根、發芽。
高選擇性課程,每個人都有一張課程表
【記者】上海中學有著豐富的高選擇性的課程資源以及許多高規格的實驗室,而這些對提高升學率似乎并沒有直接的作用,又特別耗費精力和財力。您是基于什么樣的考慮做這些工作的?課程的高選擇性對學生的發展來說,有什么樣的意義?
【唐盛昌】課程建設是學校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教育的核心。如果學校課程過分強調統一性,忽視選擇性;過分偏重學科課程,減少綜合與活動課程;過分重視基礎知識,忽視知識更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的發展就會受到極大制約。為了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我們在課程建設中不能只局限于傳統的智能領域,應從學生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出發,創設有利于學生智能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多個領域。上海中學的課程系統涵蓋了學生的語言、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信息技術、經濟、體育等多個智能領域。許多學校通過增加選修課來提高選擇性,但提高課程的選擇性如果不能在基礎性課程中取得突破,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就很難實現。
【記者】增加基礎性課程的選擇性,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探索。您是基于什么樣的考慮來推動這一變革的?
【唐盛昌】近年來,上海中學本部的招生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學生的個性差異在不斷增加,原有的簡單劃一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方法難以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推動核心課程選擇性改革時,許多人站出來反對,認為上海中學已有很多發展課和活動課,學生學習選擇性已經很大了。再者,我們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我反駁說,國際部的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張個性化課程表,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班,這種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我們的借鑒。
經過我們的改革,學生手里原來統一的課程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張各不相同的菜單式課表。這成了他們主動發展的計劃書,讓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動探索者。以前上課,教師只需一次性備課,就可以在不同班級進行重復式的勞動。現在教師每上一節課,都要研究學生和教材,他們的創造性被激發出來了。
師資自培,培養最大活力的教師群體
【記者】上海中學的教師隊伍都比較年輕,而且一直重視“師資自培”,沒有到全國各地去挖特級教師。您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提出“師資自培”?上海中學在這方面有哪些成功經驗?
【唐盛昌】曾有專家在點評我校師資隊伍建設時說,上海中學并沒有多少大師級教師,但是擁有最大活力的教師群體。我不贊同他的前半句話,因為我們的大師級教師正在逐步成型,“十大特級教師”的造就即是明證。但我很贊同他的后半句話,因為任何教師個體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上海中學非常注重發揮教師群體的力量,一直在激勵和引導教師為達成集體的目標而不斷努力。
這里還有個“水土不服”的問題。教師的作用能得到多大發揮,受制于學校的文化環境。特級教師的成長離不開一個學校的文化土壤,換到另外一個地方,能發揮多大作用,還是一個疑問。因此,上海中學在引進教師時候非常慎重。“特級”代表的是一個時期的高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黃金時代,而且年齡大的人到了新環境,對本人也不一定有好處。年輕人的適應能力比較強,通過師資自培能讓他們很快接受一所學校的文化并融入其中。
【記者】在上海中學這樣一所國際化學校,教師應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學校對教師成長作了什么樣的安排?
【唐盛昌】上海中學的教師除了要具備一般學校教師的素質,還要具有國際教育的視野和能力,包括語言以及對課程的把握。我認為教師要始終處于發展的過程和狀態,必須不斷完善自己,因此我們為教師提出連綿不斷的要求,從一般擔任學科教學到用英語授課,到學科研究的能力,以及開設高于中學教學要求的選修課、開發和設計課程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目標不斷更新,不斷發展,一個目標達到了,又有新的目標。上海中學的教師都明白:如果不努力發展和更新自己,即使今天自己是優秀的,明天可能只是合格的,而后天就可能被淘汰。
【記者】聽說上海中學招聘教師,一般都是您親自面試,上海中學的老師面對高素質的校長和高素質的學生,壓力肯定不小,在平時的管理中您如何處理和把握校長和教師之間關系?
【唐盛昌】我不想看到好教師被淘汰了,所以招聘時自己要去看一看,問一問。我們需要的是有培養潛力的教師,所以無論是應聘者還是在崗教師,都要證明自己具有培養潛力,不然我們為什么要培養你?
校長在與教師的相處中,特別要注意評價方式。教育過程是個體化的,而結果又是群體化的,不可能是一個教師培養一個學生。我在評價教師的時候,不看一個教師教的班的成績,而看整個年級組的成績,這里體現的是個人對其他人的幫助。在這種情況下,同一個年級組年輕教師的成績如果超出老教師,我們在表彰年輕教師的同時,也會表揚老教師對年輕教師的幫扶。這種群體性評價造就了有活力的教師共同體。
唐盛昌教育思維
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這種超前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和口頭上的,而應是物化為可操作的教育行為,落實在實踐中的。
一所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學校創設的課程和學校融合自身傳統與時代特征的文化積淀上。
沒有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學校,不但不可能形成世界著名的中學,反而會使我們的學校教育產生“根的迷失”現象。
現代名校應積極尋找學生個性化與社會化的結合點進行發展決策,不考慮社會需求的學校個性化與學生個性化都不可能產生持久的“名”校。
一名好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能夠根據學生的基礎、思維甚至心理來靈活地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