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山東省杜郎口中學 崔其升
【時間】2010年12月09日
【嘉賓】山東省杜郎口中學崔其升
【主持人】記者
【記者】:1999年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才開始著手調研,那時起,您就從課堂切入推行一系列教育改革,當時您是怎么想的?心里是否有底?
【崔其升】:就當時學校的出路來看,改革本身就是底。當時的杜郎口中學處在一種不改就被撤銷,改革才是唯一出路的局面,只有改革忽視學生個性發展和主體地位的課堂,教育才能有出路,孩子才有未來。因此,這種沒有回頭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信念,是推動課堂改革最大動力。有了這樣的信念,什么樣的辦法想不出來?什么樣的障礙掃除不清呢?
就當時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來看,改,學校就能辦得下去;不改,我不知道杜郎口的出路會在哪里。當初改革的思路就是從問題中來的,是針對課堂教學問題的。比如說,每個教學班都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根源在哪里?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被擱置一邊,老師不但成了課堂的主導,還成了主體,老師長年來獨占課堂的結果,使得老師成了課堂的權威,師生之間沒有民主基礎,根本不是互動的教學相長的關系。
因此,砸掉那個打破維護教師心理優勢的講臺、下封口令等一系列在當時看來有些矯枉過正的舉措,都是要創設這樣一個環境:尊重學生個性,讓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過程,勇敢地展示自我,找到學習主人的自信和成就感。
就我個人對這場教改的理解和自己做事的風格來說,我對自己是有底的,一路走過來,我是深深地感覺,一個學校的教改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這個校長是否公心,敢不敢于觸及矛盾,向一切阻礙改革的因素說不?是求穩怕亂還是做真心做教育?我想,這是最大的挑戰。
【記者】:全國那么多學校來杜郎口考察、學習,在你心中,什么才是杜郎口的精髓?
【崔其升】:課堂改革成就了杜郎口中學的名聲,實際上,支撐課堂的根基,是我們在13年的教學改革中所構建起來的學校文化,正氣、合作的教師隊伍,這才是杜郎口中學最為自豪的。
13年的改革實踐和經歷,使得創新求變成為學校全體師生的改革自覺,沉淀下來一種改革文化、執行文化。
【記者】:當前基礎教育領域里教改成功的學校鳳毛麟角,你認為到底是什么阻礙了學校教改?
【崔其升】:教改的終極目的是讓基礎教育真正承擔起為國家、為民族培養出德才兼備、在未來國際競爭中能夠擔當大任的人才這一使命。
就大環境來說,是社會以及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評價標準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的框框,所以,公立學校校長求穩怕亂的能占到90%以上。
就學校內部來說,一個學校領導班子是否公心、在教師隊伍中是否有權威,也是決定教改能否順利推行的具體因素。
【記者】:舉凡改革,要想事更,必先改人,僅僅公心夠嗎?
【崔其升】:過去,為一點小事爭名搶利的事情是有的,你也知道我們是鄉村學校,個別素質很差的教師因為對學校的管理制度不滿,為了一己之私一蹦三尺高和學校鬧亂子的現象都有。
在一次職稱評比中,有一個老師用不正當的方式競爭,讓考評組干部給他提高分數不成后,竟然動手打人。我知道以后堅決清除,其實類似這樣的人不多,處理一個就寧靜一大片。
對于各種差、亂現象說不,這還是消極層面的做法。就積極的做法來說,就是要讓那些不爭不搶、踏踏實實干事的人不吃虧。比如我們學校的一位劉姓老師,她這個人的個人表現力很一般,只一心一意搞課程研究,沒爭過一分錢,教了十幾年的數學,業務非常熟練。后來學校缺物理老師,沒有一個人出來頂這個缺,她主動提出來自己改課。業務很快就上路了,對于這樣的老師,學校的原則就是重用,外面學校有邀請講物理課的,我派她出去,邀請講數學的,我還派她出去。我就是讓那些爭名搶利的人自己感到羞愧。
改變人,光靠說教不行,要樹立正氣,讓事來改變人。現在,大家都看明白了,現在誰也不爭不搶了。
這就要求校長這個人,首先是公心的,然后,才能把一個人的公心變成團隊的公心,為公才是最大的為私。
【記者】:有一種聲音是質疑杜郎口中學在炒作,認為杜郎口中學把寧靜的課堂變成了有償旅游景點,對此您怎么回應?
【崔其升】:近3年到杜郎口考察指導的人數超過50萬,這說明什么?我們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有需求。我們為什么一定要刻意回避所謂炒作,把一種對別人有啟示和借鑒價值的成果據為己有呢?更何況,各界比我們更有見識和眼界的專家到這里,本身也是對我們的促進、指導和提升。
那么,為什么收60元的聽課費呢?
我們學校的老師確實要因此承擔大量的正常教學、管理之外的接待和交流工作。比如說,在課堂現場觀摩后,我們學校還要安排6個部門就教學業務管理、課堂評價、學校管理模式等方面,開設專場介紹會,我們盡量把自己的做法、思考講明白。
對于教師的這份額外付出,現有的教育經費是不包含的,另外,外來考察的一般至少一天,我們學校餐廳安排有一頓20元的午餐。
因此,縣教育局批準我們制定了每人60元聽課費的收費標準,所收費用全部上交縣財政專戶,符合教學管理所需的合理支出,我們寫申請經批準后支用。
那么,什么是合理支出呢?主要包括這么幾大塊。
一方面是基建建設、修繕支出,比如說我們的教職工和學生食堂,可同時容納1000多人就餐。一方面是教學費用,杜郎口中學學生除了餐費之外,沒有任何費用,平常教學中的一切教學器具、器材、學雜費,住宿費、校服等費用,全部由學校支出。
另外就是對教師額外工作量進行補償,改善教師基本福利待遇。
【記者】:您怎么評價這場教學改革?是否成功了?
【崔其升】:“成功”這兩個字我還不敢用,只要是改革,就永遠在路上。只能說,更接近素質目標的目標了。
【記者】:教改走到今天,杜郎口中學還要改什么?
【崔其升】:從學校教育工作來說,要進一步挖掘人的自主、自發、自律,保持改革的主觀自覺性,這是根本的。
第二就是服務于學生的學,課堂還應該更加豐富多彩。任何一個老師就不應僅立足于自己的課堂展開研究,還要立足于對學生生理、生活的關注,立足于對生命的滋養和培育,更好地推動教改。比如學科間的綜合性,學語文課,里面就沒有地理嗎?數學里面沒有物理、化學現象嗎?德育只是在德育課上嗎?課堂本身不就是一個最好的德育實驗場嗎?
【記者】:如今,你如何給自己的角色進行定位?是一個改革者嗎?
【崔其升】:永遠不能喪失改革的立場,盡管表現在執行層面上可能僅需做完善的工作。
就我具體的工作來說,我覺得自己應該扮演好兩個角色:一個是做好引領者,在學校發展方向、團隊品格的帶領上,立足于人格方面的引領,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把公和私把握得當得體。
第二個角色就是繼續做好一個價值觀的實踐者,這十幾年我一直沒離開過課堂,到課堂里走一圈就知道學校的課堂教學走到什么位置了,我仍然算自己是一個戰斗者,與老師交流意見,熟悉課堂才能把握課堂。
【記者】:你希望借助于改革,將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
【崔其升】:生命蓬勃,有創新力,有團隊與合作意識和能力,不但是知識的學習者,更是解決問題的能手,有社會擔當。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