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天津45中 王金義
【時間】2013年11月29日
【嘉賓】天津45中王金義
【主持人】記者
王金義,1973年8月參加工作,1985年6月入黨,高級政工師,現任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天津市勞動模范、第五屆“河東區十大為民杰出人物”、區級“十五”立功先進個人、區第十四屆人大代表、區第八次黨代會代表。他提出并實踐著“為每一位教師搭設成功的平臺,為每一名學生奠定人格與學力的基礎”的辦學理念。
他有著清癯而高大的身材;
他有著深邃而智慧的目光;
他有著高遠而獨到的見解;
他有著探索與創新的魄力;
他有著菩薩心與金剛膽般超然物外的剛柔境界;
他有著凝聚同事、朋友和有不同見解人的魅力;
他有著河東教育人爭相傳頌的傳奇故事;
——這就是天津市勞動模范,第五屆“河東區十大為民杰出人物”,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王金義。一名做事腳踏實地、說話擲地有聲、為人真誠坦蕩的敢想敢干的闖將。他在工作中創造了許多河東教育的“第一”,書寫著創業的奇跡。
記者:王校長,在和您接觸之前,就聽說您在四十五中學創建國家級示范校時搶抓機遇、創下了奇跡,請您具體談談“創建”中的故事好嗎?
王金義校長:首先感謝您對四十五中學和我的關注。我是2000年2月28日調入四十五中學的。學校歷史上曾經有著“華僑學校”的美譽;當時學校是一所市級重點中學,每個年級四個教學班,老師以中老年為主;再看教學環境,樓宇陳舊,教室狹窄,教學設備老化,實驗設備簡陋,操場不足標準……看到這些不適應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狀況,我和班子成員在困境中找到了發展的切入點,即把學校建成高標準的國家級示范校。
當時的狀況并不那么樂觀,學校創建國家級示范校的申報、審批、占地面積、資金等等都不是小問題。后經多方協調,使虎丘路小學、教學裝備站、團結道中學的用地成為四十五中學的示范校建設用地。
就這樣,學校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搶抓機遇,發揚了創業精神。通過多方努力,2002年天津市第二批國家級示范校啟動會在我們四十五中學召開。我也借這個機會向市、區、局領導談了四十五中學的優勢和自己的大膽構想,得到各級領導的認可和贊許。同時,示范校的建設也得到了銀行的大力支持。建設場面緊張有序,如火如荼。就這樣,2003年8月,學生欣喜地搬著桌椅,在歡慶的鞭炮聲中搬入國家級示范校的教學樓上課了。而這時全市有一些第一批國家級示范校的建設也才剛剛埋下奠基石。
我認為,兵貴神速。動作慢了,機遇不等人。就這樣,幸運又降臨在我們學校——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學由第二批晉升為第一批國家級示范校。為此,全校師生歡欣鼓舞,區、局領導為之震撼,這真是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也為河東區另一所學校創建國家級示范校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記者:王校長,您認為一所學校除了基礎設施建設外,還應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王金義校長:我認為,國家級示范校光有“大樓”還不夠,要想辦好一所學校必須把握三要素:干部隊伍、教師隊伍和生源。只要這三要素頂住勁,學校就會提速發展。
記者:聽說在您的培養下,從四十五中學走出不少領導干部,您能談談培養干部的訣竅嗎?
王金義校長:我在學校搞的第一屆中層干部聘任工作。結果是,主持德育、教務、總務三大處的主任年齡都是28歲,這是其他國家級示范校少有的。您問訣竅,就一句話:培養青年干部要放眼界,高境界。具體講就是,要放手、要信任。當時我就說過,出了成績是你們的本事,沒干好責任由我承擔。培養青年人目標就要高一些。我的想法是,我培養出來的青年干部超過我,那是我的能耐,他們干的不如我,那是我培養的失敗,不能怕后來人超過自己,超得越多,對我們未來的事業就越有好處,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記者:最近幾年,您培養出的青年干部都在哪些崗位?
王金義校長:在本校的就不說了,在區、局機關的有3人,副處級、科級干部都有;在系統內,擔任兄弟校校長和副校長的有4人。實踐證明,他們都是出色的,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
記者:四十五中學在青年教師培養上很有特色,您能具體談一談嗎?
王金義校長:在這個問題上我的思想也曾出現過斗爭。四十五中學示范校硬件建設完成之后,師資力量“青黃不接”,當時有人提出向兄弟校引進人才的想法。我當即否定了。說實話,引進教師是省事,但這些教師對學校的感情又有多少呢?另外,那也拆兄弟校的臺,我不干!當時面對師資短缺,我連續幾年從全國各院校和外省市學校招聘教師,最多的一個年份有43人調入。
現在學校的青年教師已占教師隊伍的70%左右,這么一支龐大的青年教師隊伍怎么帶?就成了擺在我面前新的課題。當時,我提出“立體式”打造青年人才的思路和“一年入門、二年達標、三年創優、五年成為骨干、八年創出特色”的目標。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是有成效的,是科學的。
記者:王校長,四十五中學創下了許多“第一”,您能談一談“名師工作室”嗎?
王金義校長:建立“名師工作室”是我提出來的,這在河東教育系統是首家。在“名師工作室”的策劃上,我用的是逆向思維。有些學校總是舍不得讓年齡大的、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從畢業年級退下來,其實這有兩方面不利因素:一方面是,一旦他們累垮了,損失就大了,因此,要對人才愛護;另一方面是,他們的寶貴經驗只讓極少數師生受益,有些“大材小用”。我的想法是:將這些特級教師和業務精良的資深高級教師從教學崗位上撤下來,成立“名師工作室”,請他們對年輕教師跟蹤培養,把經驗留給更多的年輕教師,這樣受眾面就廣了。目前,以“名師工作室”的教師為主,正在編寫具有實戰意義的教學隨筆集,還要搞首發式。同時,我也承諾,四十五中學的“名師工作室”資源是開放性的,是河東教育的資源,不僅僅屬于四十五中學。
記者:王校長,剛才您提到了幾項在自主創新基礎上的改革,我在其它媒體上也見到過您在教學和管理實踐中形成的“一條主線,兩翼齊飛”的教育思想,您能具體談一談嗎?
王金義校長:我認為一個校長,要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理念就必須在教育教學管理中有大量的學習、實踐、調研、總結、反思才行。因此,不當上10年的校長,就談不上有教育思想。盡管在管理中有些自己的理念,但在實踐中你的教育思想是否得到檢驗,是否適應學校文化,是否使學校、使教師、使學生可持續發展,這都是問題。我的教育思想是“一條主線,兩翼齊飛”,即以教育教學為主線;以藝術(社團)和體育為兩翼。這是在40余年的教育和管理的實踐中結合四十五中學的學校文化特色,形成的教育思想。
記者:您作為教育的管理者,在教育思想的實踐中,您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金義校長:對于落實“一條主線,兩翼齊飛”,我們有整套的獨特管理模式。對于教育管理上,我們采取了自主式管理,學生一日生活健康、豐富,每天都能自由選擇各種藝術社團和體育隊活動,學校的圖書館、電子閱覽室、體育場、館、各種社團均免費開放。這個舉措得到了家長的一致贊許和社會認可,同時也證明了“一條主線,兩翼齊飛”的教育思想是相融相生的。對于教學管理上,我們結合中華傳統教育理念和現代教育理論相融合,摸索出了“分類推進,共同進步”的管理體系,實踐證明,這有效地解決了困擾教育專家的“教育最大弊端是忽視學生差異”的問題。學生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教育,各方面素質自然大幅提升。
記者:您說學生素質的大幅提升,這證明了您的教育思想的科學性,您能談一談學校在“一條主線,兩翼齊飛”的實踐中所取得的成績嗎?
王金義校長:好,我談一談學校近幾年的成績:學校不僅連續五年為清華、北大輸送高水平的畢業生;還實現了在全區升值率第一的金榜,這是“主線”的成果;“兩翼”也是振翅高翔,學校許多藝術社團讓學生陶冶性靈,變化性靈,例如,四十五中學的學生合唱團,從默默無聞到先后獲得天津市中小學文藝演出一等獎第一名、全國第三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金獎而蜚聲全國,這不僅為河東爭了光,還體現出天津在藝術教育上的成果與實力。四十五中學出了驚人的成績,中央電視臺采訪我,問我成功的原因時,我只說了一句話:短板我不做,一件事只要做了我就要做到極致。體育也一樣,籃球、田徑等項目佳績頻傳,已連續四年摘得區運動會的桂冠。學校還有許多成績,不一一列舉。
記者:通過和王校長的交流,感覺他是一位辦事大氣、別具卓識、富有氣魄、極具魅力的校長;他風格是高調做事,低調做人;他于名、于利都保持著最為審美的距離;他于事有一顆淡然的平常心;他于個人得失于度外;他是一位具有文化魅力的校長。他總是用自己全新的思維為河東教育增添光彩。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