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遼寧省沈陽市第二十中學 俞萬祥
【時間】2013年11月2日
【嘉賓】遼寧省沈陽市第二十中學俞萬祥
【主持人】記者
十年來,新課程改革遍及中國基礎教育的每一個角落,然而在這片壯麗的風景后,有一個問題卻始終困擾著無數教育者:課改與高考成績能否兼得?當無數改革者為這一難題而身陷迷惘之時,有一所學校卻如一名孤獨的勇士,在現實與理想的夾縫中找到了最佳突破口。她,就是沈陽市第二十中學。十年來,她成功開創了“兩綱一模、兩動一主”的生本教學體系,課改影響力逐步從東北三省擴大到全國,每年都會吸引來自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教育工作者慕名而來;十年來,她的高考成績年年攀升,國本率在全省重點高中名列前茅,2012年更是以“顯著的教學特色”被遼寧省教育廳破格評選為遼寧省首批特色高中。沈陽二十中,已成為享譽全國的課改名校、引領全國高中課改的先鋒學校。為了探尋先行者的成功之道,筆者多次走訪沈陽二十中,學校的課改軌跡在我們眼前越來越清晰:從自主探索的“硬模式”時代,到自覺文化的“軟模式”時代,再到自我突破的“跨進度”時代,每一次變化,都在不斷放大“人”的價值,關注“人”的思維品質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提升。在這里,我們真正觸摸到了基礎教育改革的脈動,清晰地看到了教育的發展和未來。
自主探索的“硬模式”時代:探索教育規律
在遼寧省沈陽市第二十中學的每一間教室,每天都會傳出鏗鏘有力的展示聲和質疑聲:“我認為應該這樣做……”“不,我還是不明白,我對這里有疑惑……”。教師常常“置身事外”,靜觀其“辯”;走進課堂觀摩學習的參觀者,則看得津津有味。
這是真正有學習發生的課堂!因為每一個學生,都在動腦、動手、動心。課堂成了學生的天下!
但這似乎還不是課堂學習的最大價值。正如二十中一位教師所說:課堂上,學生們在進行一項愉快的“自助游”,他們不僅收獲知識,更收獲了探究能力、自主精神和迷人的性格魅力。在他看來,二十中的課堂,是具有“魔力”的。
與他的體驗一樣,很多外來學習和觀摩的教師、專家,也都有類似的感覺。
這種“魔力”從哪里來?
“課堂本身!”校長俞萬祥解讀得頗為自豪。這種看似簡單的回答背后,卻蘊藏著艱難卻明智的抉擇,以及精益求精的堅持,堅持,再堅持!
2003年,沈陽二十中開始了課改的艱辛探索,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與改進,學校的課堂越來越成熟,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對穩定的課改模式。
【記者】:據我們所知,學校是2003年開始啟動課改的,當時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在全市是領先的,為什么還要如此“大動干戈”?
【俞萬祥】:沈陽二十中“先人一步”是有傳統的。早在1992年,學校就率先走上了自主辦學之路。此后,1994年開始,實行六年一貫制辦學實驗;1995年,舉辦首屆“教學公開周”活動,向社會敞開校門,開教學改革先河;1996年開始,每年拿出10萬元經費與東北師范大學合作,由東北師大為學校提供優秀畢業生資源……
這一個個創新活動不斷將學校帶到新的高度。二十中人強力推進教育改革的態勢,不止一次地令教育界激情涌動,而改革的成果則為學校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2002年,我接任學校校長。面對學校良好的基礎,只要沿著老校長的腳步走下去,也差不到哪里去。但傳統課堂的種種弊病讓我憂心不已,我希望在自己的“教育領地”里,留給學生的應該是更加光鮮的青春時光。
如何從課堂入手,從改課開始,打造一種能夠讓所有學生都受益,一種可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課堂,一種既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又能讓學生得到更多能力培養,生命內涵得到更多綻放的課堂,是當時我們思考最多的。
基于此,我們不僅選擇改革,更是選擇一種有價值的教育實踐。
【記者】:課改面臨的最大壓力是什么?
【俞萬祥】:其實最大的壓力來自于教師。10年課改,我有著深刻的體會,課改最難的不是家長、學生,是教師;課改最難的不是方法、操作、技術手段,而是觀念的改變。在課改過程中,教師尤其是傳統課堂中有經驗的“講神們”,讓他們走下講臺,交出時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考驗著校長的耐心和決心。
2003年,二十中開始了新課程改革培訓,課改是一場艱難的改革,每位教師都經歷了痛苦與彷徨。面對痛苦,我們鼓勵大家“只要堅持,堅持,再堅持,我們就一定能成功!”
為了幫助教師擺脫陳舊的教育觀念,學校每年都會通過強化學習給教師隊伍注入新思維、新思想。比如,針對課改進行專題講座,對教師進行觀念的重構和再造;廣泛開展教學研究,舉辦專家講座等。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培訓,教師對新一輪課程改革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其核心是學習方式的變革有了全新的認識。
可以這么說,每一次學習,每一次活動,都會掀起一次課改的新高潮。這期間,二十中人接觸了繁多的理論、體系,但我們深知:課改缺少的不僅是專家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將思想落地的模式。為了讓新課改理念在二十中的土壤中落地生根,我們積極“建模”。
【記者】:通過“建模”,怎樣生成“兩綱一模”體系?
【俞萬祥】:為使理念轉化為實踐,2003年,學校要求各學科根據《新課程標準》制作雙向細目表。2006年,學校強化集體備課,在雙向細目表的基礎上重點鉆研《課程標準》。經過近兩年時間的6次大型培訓和10余次研討,最終形成了各學科的課程綱要。通過課程綱要的撰寫、研討,教師明確了教學中對各知識點的課標要求和考綱要求,促進了學生知識、技能的提升。有人形象地把課程綱要比喻為“先瞄準,后打槍”。
同時,另一重要的改革成果也在逐步呈現——2008年,學校構建了“導學綱要”。
如果說課程綱要是教師的作戰藍圖,那么導學綱要就是學生的學習指南。導學綱要以教材書寫、知識點發生和發展、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點為依據,在學生已有舊知識的基礎上生發、探索新知識,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載體。
在“兩綱”的指引下,學校自2004年開始進行教學模式研究,經過四年的探索,逐步確立了“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我們的課堂堅持“學生能講的不講,學生能懂的不講,學生能做的不做”,以導學綱要和自主學習小組為載體,解決教學預設和生成問題。根據每個學科的不同特點,學校研究出不同課型的教學模式達50多種。
【記者】: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兩綱一模”具有什么優越性?
【俞萬祥】:“兩綱一模”下的課堂,以“導學綱要”和自主學習小組為載體,解決了教學預設和生成問題,變學答教學為學問教學,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和主動探究意識都大為提高。人們把這樣的課堂形象地稱之為“導游參與的自助游”。“自助游”,顧名思義,自己設計路線,自己安排旅途中的一切,自由、主動、深刻并充滿艱辛和詩意,伴隨整個“自助游”,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是一次無限放大自學的嘗試,也是徹底解放學生的實踐。
【記者】:據了解,“兩動一主”模式也讓前來觀摩的教育同行感嘆,“二十中課改走得太超前了”。那么,“兩動一主”又是怎樣的一種教學模式?
【俞萬祥】: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生是教學中第一資源。然而,怎樣才能更好地開發這一資源,更好地培養創新型人才呢?在“兩綱一模”的生本教學模式下,2007年,我們開始研討《學習金字塔》,并嘗試組建自主學習小組。2008年開始,學校嘗試在一些大型考試中增加學生自主命題環節。經過兩年多的實踐,二十中最終形成了“兩動一主”的學習模式。“兩動”即主動(學生個體主動學習)和互動(生生、組組之間的互動學習),“一主”即學生小組自主管理。
【記者】:“兩動一主”模式一定是實踐者的深度思考與精心構架,那么它對學生的生命成長有什么意義?
【俞萬祥】:傳統教學,教師關注教學本身或者知識文本太多,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價值,而“兩動一主”下的“茶館式”教學,課堂上,各班采用組內互助、組間PK、小組聯盟等形式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同學們或取長補短,或互相競爭,將個體自學和群體協作有機結合,這象征著給學生還權還得更徹底,最大化地利用學生并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兩動一主”的課堂,使學生的生命潛能被極大地激發出來,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令人驚嘆不已。上新授課時,一些問題老師還沒研究出來,學生已經有了答案;上習題課時,老師不再講課,而是由學生分組自行研究答案。更有甚者,連考試形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只要是學校自主命題的考試,70%的題都由學生自己命題。
“兩綱一模”和“兩動一主”的生本教學,探索出了一條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變優質為常態的“生本”教育之路。
自覺文化的“軟模式”時代:回歸教育本質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是藝術和美的最高境界。其實,課改的最高境界便是:模式內化在心中,和教師的教學行為自然融為一體。2003-2011年,二十中課改推進的過程,也是教師將模式內化、吸收、創新的過程,并推動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軟模式”時代。所謂“軟模式”就是無模式,從最初的“建模”并強行推進的“硬模式”,到走向“無模式”,看似自我否定,實則是更加逼近教育的本真。
【記者】:記得2011年,我再次走進二十中,發現導學綱要比以前更簡單了,而“課程綱要”卻比從前更豐富了,怎么會有這種變化?
【俞萬祥】:這是因為我們更加關注了孩子的思維規律。之前,我們利用一些小問題來吸引孩子的思考,現在,孩子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問題自然就減少了。打個比方,之前的導學綱要是領學生“上道”,而現在的導學綱要是讓學生“悟道”。老師的問題越來越少,學生學的越來越多,最后邁開步子,自己去跑。
為了讓導學綱要系統化,我們按照“從有到少到無”的規律,學校提出了遞進式導學。“遞進式導學綱要”根據知識的發生、發展規律和學生的心理、思維、情感特征,整體設計高中階段各學科的教學,體現能力梯度,集中解決知識生成和能力提升問題。
我們將高中階段的學習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研究學科方法,讓學生學習該學科知識的基本方法與思維,實現“學會”;第二層研究學科思維,使學生深入了解學科知識體系,培養解決問題的思維,實現“會學”;第三層提升學習品質,著重激發學生將能力進行系統應用,實現“樂學”。這種“綱要”使學生清晰地把握高中學習的知識遞變和能力發展層級,既遵循了學習規律,又提升了學習品質。
比如,語文學科將高中文言文教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按照文言文的傳統流程教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教給學生方法。學生按照思維流程,從作者、實詞、虛詞、文化現象、內容理解等方面進行自主合作探究,老師只做適當提升;第二階段,當學生閱讀了大量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語感之后,老師先將文言文的標點去掉,讓學生閱讀斷句,再從理解和鑒賞等角度研究文言文的設題,鍛煉學生的做題思維和命題思維;第三階段,學生自行斷句,自行設題。到了高三,學生可以評價題,可以改變題,可以充分地設題。從解決一個小問題,到宏觀上鑒賞一篇文章,再到高屋建瓴地把握所有問題,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學生思維能力的遞進。
與此同時,我們的課程綱要和導學綱要都鮮明地圍繞一個核心——能力。在“課程綱要”方面,“雙向細目表”變成了“三維細目表”。首先將《考綱》、《考試說明》中的考試能力目標要求進行總結歸納,如政治、歷史、地理學科分別是4項大能力、12項子能力,將這些能力目標要求細化到每一章、每一節、每個知識點。
這個階段,我們也將課程綱要與導學綱要進行了整合,撰寫了《沈陽市第二十中學課程實施指南》。“三維細目表”的誕生,徹底顛覆了傳統的知識點“一統天下”的局面,實現了由單一知識教學向知識能力三維立體教學的轉變,這既是高考測量目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
【記者】:出乎意料的是,現在二十中的課堂沒有以前那樣熱火朝天了,教學模式好像“消失”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俞萬祥】:你們看到的“平靜”是一種表象。其實,每當自主學習時,同學們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每個人的眼神中都閃爍著靈動的光芒。隨著導學綱要的變化,課堂的熱鬧已經從表面形式深入到了思維內部,看似平靜的課堂其實暗流涌動。現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緊緊把握一個核心——思考力。
比如,一節化學課上,導學綱要上只有一個問題:鈉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產物和現象是什么?起初,教室里出奇地安靜,同學們都在沉思,而沉思過后就是爆發的時刻了。有的學生說:“我知道,產物是銅和硫酸鈉。”也有學生說:“鈉太活潑了,可以跟硫酸銅溶到水”……但一番唇槍舌劍之后,老師不會馬上給出答案,而是會通過學生的思考力來推進課堂。比如老師會說:“請大家設計方案,驗證你們的假說是否正確。”話音剛落,剛剛沸騰的教室立刻又安靜了下來,同學們思考、討論,研究方案,有條不紊地開始做實驗。實驗產生了藍色的氫氧化銅沉淀和黑色固體物質。此時,新的問題又生成了:黑色固體物質可能是什么?大家又提出了假設一、假設二、假設三……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心靈的火焰。”馬克思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們的課堂不就是這些理念最有力的實踐嗎?這樣的“生本”課堂,教學模式已經“消失”,課堂成為了自然、靈動的智慧殿堂,成了師生心靈相遇的地方。教師作為生命的牧者,通過激勵生命,喚醒生命,鼓舞生命,依靠學習者的天性和潛能,引領他們到水美草肥的地方,放飛心靈,激揚生命。盡管每個孩子性格不一,基礎不同,但他們都在思考,在碰撞,解決問題的速度也越來越驚人。
更為重要的是,前八年的課改,前八年的沉潛,“兩綱一模”改革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再指導實踐,循環往復,并呈現出三大特點:首先,教學模式已經從“硬模式”走向了“軟模式”。就像法制會內化為人的行為一樣,生本教學模式也已成為老師們的自覺行為。
其次,教學模式實用高效、神形兼備。如果把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教學活動的“神”,把達到這一目標的教學形式作為“形”,那么我們在經歷了從“形”入“神”之后,已經步入了神形兼備、心領神會的境界。
此外,教學模式進入了新習慣狀態。課堂上,看似程式化的“模式”已經消失,實則是教師對“模式”的把握進入了更高的境界。或許,他沒有將教學模式打印出來,但這些早已印在他的腦子里,融在他的血液中。“兩綱一模”已經與教師的教學行為自然融為一體,進入自然樸素而沒有人為痕跡的本真境界。這意味著二十中教師潛心教改的氛圍已經形成,成為一種最有生命力的文化。
自我突破的“跨進度”時代:追夢教育創新
在成功探索了“兩綱一模”,并將其內化為師生的文化追求以后,二十中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學校希望突破現有的框架,無限放大自學、融合整體思維,使學生享受的教育資源得以最大化,于是,他們打破現有章節分布,建立一個整體的宏觀性知識體系,從而邁向了突破與創新之路,關注點也轉向更廣闊的第三代課改。
【記者】:在經歷“軟模式”之后,學校的改革進程跨度更大,又不斷探尋新的發展,也就是你們所謂的“跨進度”時代。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是什么?你們又有什么創新之舉?
【俞萬祥】:我們所說的教育資源“最大化”,正是二十中進入“跨進度”時代的核心價值。在這一年里,我們進一步深化“導學綱要”的研究。在對課程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每個學科都有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但由于教材編寫時,人為地將知識的完整體系分割成章節,對于整個學科的知識來說缺少“綱舉目張”的宏觀體系,教學時很難將知識連成整體,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而學生學科思維的形成和學習品質的提升,正來自學科整體思維的構建。為此,我們提出:按教材章節教學是扼殺學生創造力的元兇。于是,“跨進度導學綱要”應運而生。
【記者】:“跨進度導學綱要”具體指的是什么?
【俞萬祥】:所謂“跨進度導學綱要”,就是要打破教材現有的章節分布,讓學生建立起科學思維和宏觀知識體系,實現知識的整體重構。它的核心是培養創造性思維品質。
很多進入二十中課堂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事例。在我們的一張物理學科“跨進度導學綱要”上,只有一幅物體運動圖,卻引發出諸多問題:有哪些力?受力作用有沒有變化?它們作用時符合什么規律?變化后又是怎樣的情況……我們的物理老師認為:高中物理實質上按照兩條主線進行:一是力與運動,二是運動過程中能量的變化。一張“跨進度導學綱要”就能將所有的知識聯系起來,構建起完整的高中物理力學知識體系。利用“跨進度導學綱要”建立學科體系,培養學科思維,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跨進度導學綱要”源于課堂實踐,二十中無數精彩的課例也印證了這種方式的高效性。我們一位老師到大連某高中去上課,當地的一位校長聽后感嘆:“這位老師講空間向量,絕了!沒有幾句話,學生全都探索完了,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的課!”
這說明什么?說明我們的師生,已將系統的學科思維深深地印在腦子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
最近兩年,我們在課程時間上采用動態制,實施動態課表。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申請大課堂教學,保障了跨進度整體學習的順利進行。
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在于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的核心是重構課程。自進入新課改以來,我們在處理教材方面經歷了三個階段——教教材、用教材教、重構教材。“跨進度導學綱要”的設計,就是要重構國家現有的教材,最終實現教材的校本化。但這無疑是一個宏大的理想,重構教材難度極大,面臨諸多難題,什么時候能夠完成?不是一代人的工作,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記者】:十年改革,學校發生了巨變,那么,我們的學生在這樣的校園里學習幾年,他們會收獲什么?對他們的終身發展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俞萬祥】:可以這么說,我們高一的學生就已經能做出非常優秀的導學綱要了,高二、高三的學生更是會自己出考卷。在期末的高一、高二年級的家長會上舉行的“學長有約”活動,高三學長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向高一、高二的學弟、學妹們傳授學習方法與經驗,現身說法,侃侃而談,受到同學們的歡迎,更贏得了家長的嘖嘖贊嘆;同學們自發到兒童福利院做義工;社團的同學到社會上拉贊助,籌集活動資金、出版社團刊物……我們的學生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
為學生一生負責是我們的思想,負責什么,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學習品質。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的畢業生在自主學習品質、自信心品質、自我表現品質、個體—群體統一性品質、和諧人際關系品質、創造性品質等方面均表現出很高的水平。這說明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更重要的是這些品質對學生一生產生的重大影響,這些終身受用的能力將伴隨學生的一生。現在的教育者,在讀書時,還沒有經歷過這么大力度的教與學的方式變革。毫無疑問,我們的學生將來若從事教育事業,一定會將高中學習過程沉淀下來的能力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去。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