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年月:1950/1/1
出生地:未知
石家莊一中校長
田運?。汉颖笔〗逃龑W會副會長 石家莊一中校長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一、高中教育的定位
清華大學著名學者謝維和先生關于普通高中教育新定位的觀點,引起了教育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爭論。謝維和先生提出,當前高中階段的教育實際上已經具有了大學預科的性質,成了高等教育的準備或預備教育,他提出,中國的普通高中正在面臨第二次轉型,即從大眾化的終結性教育向大眾化的預備性教育邁進。
爭論的焦點是關于高中教育定位。有些學者不同意“預備性教育”說,提出了“基礎+選擇”、“基礎+預備”等觀點。有的學者贊成高中分類定位,也有的反對高中分類或分流 ;還有的專家提出“高中獨立定位”,即不考慮初中教育也不與高等教育銜接。這些觀點各有出處,也有各自的解釋與內涵。
無論在什么領域或專業,正確的理論要具備三個功能,就是精準的解釋過去;正確的指導到現在,科學的預言未來。其實,高中教育定位如何并不是關鍵,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出口路徑”。說白了就是高中學生畢業后續階段的發展方向。
其實,在1995年,原國家教委召開的全國高中建設工作會議就明確,高中分為四類,一類高中就是為大學輸送合格的生源;二類高中的任務是就業預備教育,也就是職業高中;三類高中是特色教育,例如美術高中,藝術高中,外國語高中,等等;四類高中是升學與就業兼顧,高二后分流,也就是綜合高中。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可以明確,普通高中的首要任務,就是為高等院校輸送合格的人才。
問題的關鍵是,合格人才是如何界定的。
二、高考理念與大學標準
“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人才選撥的魔咒
錢老遺問”的深刻反思——
“為什么我國的教育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錢學森先生的臨終發問,可以說是振聾發聵,給了那些自我陶碎的人當頭棒喝,也加快了我國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實踐。
《綱要》提出:
(三十四)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和創新人才培養。按照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還是“通道銜接”問題。從中考到高考的選拔機制,應該為這些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通道。我國的大學更需要采取相應的策略,加速高考招生錄取制度和機制的改革,擴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權,破除“唯分數論”,加大面試的權重,特別是為那些具有“特異才能”學生的開辟“綠色通道”,破格錄取,使這些學生能夠憑著自己的特長而不是總分數,進入大學相關專業,創造型人才往往產生在他們之中。
“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創新人才培養和選撥的魔咒。
高考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高分錄取”的招生理念。從考試結果來看,搞題海戰術,加班補課這些“超常規手段”確實能夠取得好成績,“教學過度”成為常態,也使得大量的復讀生受益,這是許多高中熱衷于大量招收復讀生的根本原因。甚至,越來越多達到本一線的學生為了進入更好的大學,也去復讀,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許多“高四,高五”的學生進入重點大學,加劇了高中學校招收復讀生的熱潮,導致優質教育資源的不良擠占和惡性循環,使得應試教育受到追崇。這個現象不杜絕,不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不利于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更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我呼吁:國家的高等教育資源可以對公眾開放,但是,列入國家985工程的高校,不再招收往屆復讀生,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大學的質量標準是什么?
——選拔什么樣的學生進入一流大學?
——怎樣利用大學自主權選拔優秀學生?
——對高中有什么樣的要求?綜合素質評價能否與高考掛鉤?
這些問題需要大學明確,對高中教育也有著很強的指導作用。如果大學與高中沒有銜接的欲望,就不可能使得創新人才培養創設出有效機制。“基礎決定發展,素質決定未來”。
大學的辦學理念特別是招生理念應該明確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要求,而不是追求錄取的高分數。大學的自主招生能夠注重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為高中教育樹立正確的航標。美國的名校和港大拒收國內的高考狀元,給國內大學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這才是真正的大學精神!
綜合素質評價實施幾年來,其積極意義是,使得學生和家長們更加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也使得學有所長的學生們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如果各學校都能夠認真貫徹新課改理念,都能夠如實地開展綜合素質評價,對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對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必定會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這也是當初設計者的預期和美好的愿景。
我們大學的自主招生,也要突出特色,高中新課程改革中的“綜合素質評價”,應該成為大學錄取的重要參考或者重要內容。“高考分數+綜合素質評價”,才能為創新人才、特異人才提供進入大學的綠色通道。
日前, 《光明日報》報道了教育部基教二司鄭富芝司長關于“綠色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其精神就是要在“統籌”上下功夫,統籌中小學、本??坪脱芯可逃祩€學段,統籌品德、語文、歷史、藝術、體育5各學科,統籌課程、教材、教學、考試、評價5個環節,構建上下貫通、有機銜接、科學完備的教育教學體系,推出“綠色評價指標體系”,引導大家既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水平,又要關注品德發展和身心健康;既要關注共同基礎,又要關注興趣特長;既要關注學習的結果,又要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效率。
鄭富芝司長指出:總之就是實現兩個目標,一是營造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推動扎扎實實的素質教育;二是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單單就是考試分數和高考升學率。
三、校長的教育使命——創新人才培養
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是高中教育的責任。高考升學率固然重要,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講究方法與手段,必須守住“邊界”,這個邊界就是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學校教育要回歸本源。教育的本源,就是助力于學生的生命成長,就是點燃學生們生命的光輝,就是為了學生明天的生涯和幸福。只有富有生命激情和人文情懷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創新型人才,才有可能成為杰出的大師。
普通高中的任務,就是為高等院校輸送合格的生源。而合格的生源,應該是具備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F階段,我國有一大批高中在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在進行高中教育多樣化的探索。然而,這都與學生未來發展的路徑設計和通道密切相關。
因此,高中必須與大學主動銜接,要了解“大學精神”和選拔人才的理念與標準,了解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與方法,要與大學形成“教育共同體”,科學規劃學生的未來發展,多維度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項能力,普通高中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無縫隙銜接”于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規劃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以及積極心理能量,等等,這才是高中教育的主要目標和追求,也應該成為高中校長自覺擔負的教育使命。
北京四中劉長銘校長關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研究與創新,北京八中、北京三十五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福州一中、泉州五中、貴陽一中等許多學校在教育教學創新的探索,體現了當代校長群體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很值得敬佩與尊重。
四、校長的教育道德
看幾句“血淋淋的勵志口號”:
“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
“拼盡最后一滴血,也要考上好大學”!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吃苦受累,視死如歸”!
“不像角馬一樣落后,就像野狗一樣戰斗”!
這還是學校嗎?
這還是體現國家意志的教育嗎?
這還是塑造靈魂、積淀底蘊的校園嗎?
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是開放式辦學還是監獄式管理?是追求升學率還是全面發展?是培養考試人才還是培養創新型人才?這些不僅僅是體現校長的教育理念,更體現校長的教育道德。
所謂教育道德,就是以校長為代表的學校整體,在學校管理理念、教育模式、教育行為等設計中體現出來的道德素養;就是以校長為代表的學校整體在社會大眾面前表現出來的道德形象和道德行為,其核心要素是校長及學校的價值觀。
校長們多年來面臨的“兩難”問題,用一個時尚的詞匯就是“糾結”。這是因為,真正搞素質教育的,認認真真高新課程改革的,確實干不過扎扎實實搞應試教育的學校,這是很尷尬的事實。聽說安徽有所“超級學校”,河北也有,學生高中三年所做的練習篇子摞起來4米多高,平均每天要30張篇子;加班加點、題海訓練成為教學秘笈,血淋淋的應試教育文化體現為學生的勵志口號,與傳銷組織的洗腦口號很相像。每年能考上清華、北大等高等院校的確實達到幾十人,家長們趨之若鶩,學校門庭若市,雖然這樣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北大清華等著名大學都不愿意要,但分數擺在那里,按照目前高考“高分錄取”的制度,沒辦法不錄取??梢哉f,現行的“高分錄取”的高考制度,助長了應試教育的強勢反彈,無限延長學習時間,無限加大課業負擔,大量招收補習生。
誰都知道,“教學過度”是對學生長遠發展最大的摧殘。但是在教育實踐中,一些所謂“傳奇學校”,“教學過度”成為常態,以犧牲學生和教師的身心健康為代價博取高考升學率,甚至為了爭奪優質生源,到各地搶挖尖子學生,給錢給物,搞虛假宣傳,編造高考數據,激勵吹噓自己,貶低他人,誤導家長,欺騙社會。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地域教育資源失衡,也給自己的學校造成永久的傷害。這些行為,已經喪失了校長的教育道德。
在這樣的學校影響下,所有的校長們都難以安坐,誰還能考慮高中教育的定位?誰還能夠考慮培養創新人才?只能血拼升學率,這是喜劇還是悲???在“監獄式管理,傳銷式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所謂高材生,到底能有多少成為真正的人才?中學很高興,大學很苦惱,這種現象很值得高中校長和大學校長共同思考。
“拼盡最后一滴血”進了大學,這還是人才嗎?只能是“板才”。
升學率高的就一定是好學校嗎?我看未必。我認為,如果所有的大學都追求就業率,所有的高中都追求升學率,那么,這樣的教育是沒有希望的。
作為校長,不能將自己的教育道德失衡推諉責任與他人,社會輿論、家長壓力、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價,這些影響確實存在,但是,讓自己的老師和學生們沒日沒夜地加班補課,題海訓練,以犧牲師生的健康和生命為代價去博取升學率,招生和管理中的不擇手段,以至于將教育道德決絕的拋棄了,這與校長個人的道德修養有絕對的正相關性,這是校長的悲哀,更是教育事業的悲哀。如果這種局面不能得到根本的轉變,培養創新型的杰出人才,就是難以實現的愿景。
我認為,每一位校長不能單純強調社會壓力和環境使然,不能純粹被動地隨波逐流甚至無所作為,作為校長,必須堅守知識分子的正義與良知,必須堅守教育方針,必須堅守教育道德,通過我們的自律與反思,使得國家的素質教育戰略得到真正的貫徹落實使得國家培養創新型杰出人才的宏偉目標得到實現,使得“中國夢”早日成為偉大的現實。
五、我們的探索與希望
“科研先導,科研興校”,是學校發展應該堅持的原則。
通過參加鄭增儀先生主持的《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研究》課題,我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7環節課堂教學模式”,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升;
通過參加裴蒂娜教授主持的《基礎教育未來發展的新特征研究》課題,使我校對高中教育的發展趨勢與前景,有了更清楚的認識與思考。
為了探索和研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我校于2011年申報了科研課題《高中與大學有機銜接的教育策略研究》,經全國教育科研規劃辦公室批準,立項為教育部“十一五”規劃課題。
我們的研究方向是: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后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前提,更是創造型人才的重要基礎?;A教育階段必須要充分奠定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與大學良好溝通,學術互動,讓學生提前了解大學的特色與專業,了解科學的發展與前景,了解大學對創新人才的選拔標準和培養方法,請大學的專家學者為高中生講學,并對學生的未來規劃進行指導和引領。
我校的創新實驗班組建兩年來,共有十幾位大學知名學者應邀為中學生講座,其中有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院士、哈工大校長王樹國院士,清華大學張天澤院士、劉中原院士、復旦大學藥學院朱依淳 院長等著名專家。這些專家與高中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熱情,給學生們以鼓舞,以理想。更重要的是,許多學生通過專家講座,確定了自己的專業選擇。
前不久,《中國教育報》連續整版報道了我們的探索與思考。
“除了考試,高中還應教給孩子什么?”
“除了做題,課堂還能換發怎樣的生機?”
“除了升學,學校還能承載孩子怎樣的夢想?”
我校的研究與探索還處于起步階段,《高中與大學有機銜接的教育策略研究》課題的目標與成果,是力圖總結出高中為大學培養優秀生源的途徑與方法;(并不是高考高分就是優秀學生,這是極大的誤導);力圖尋找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策略;通過這個課題的研究,矯正高中教育的辦學思想和教育行為,為落實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戰略,貢獻我們微薄的力量。
培養杰出人才是國家的需要,是實現中國夢的需求,我認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這句話是不完整的,應該說“辦國家需要,人民滿意的教育”。
替國取士,為國分憂,堅持教育方針,堅守教育道德,應該成為我們所有校長們共同的責任與使命。
Copyright ? 2013 專家—田運隆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校長網 免費服務專線:400-606-3393
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