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公告:
學校校訓:
學校新聞
2014年6月16日下午,溫州市第十九中學政教處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慈善助學金,改變以往那種貧困生到財務處直接簽名領錢的形式,追加了一些對學生的品性行為的約束要求。申請助學金的同學必須簽署《受助學生誠信承諾書》方可獲得善款。提出助學申請的14名同學中僅一人拒絕承諾而未能領到助學金,其他13名同學慎重而又莊嚴地簽下一紙承諾并落落大方地接受了資助。
有受助生表示這一承諾恰恰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有了一紙約束自己會更自律,奮發進取立志成才的動力更強勁,不敢再給自己的懶惰找借口,不敢再在改變不幸命運的道路上有懈怠。13名受助生全都“承諾自己所受助的資金將全部用于購買學習用品和上學所需的生活費;承諾保持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性;承諾自愿為學校公益性事業無償服務。”
面對貧困生這一特殊的群體,學校和老師在施教和施助時是謹慎的,著意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致力學生的物質精神“雙脫貧”。班主任余麗丹老師針對那位拒簽承諾書同學個例,單獨約談,以柔情軟化以勸勉曉諭,雖然未能立竿見影,但是依然相信能有春風化雨的時候。學校、老師、同學和一切善良的人們對身陷困境的人的援手,其實質是一種有溫暖的、有力量的傳遞。
過去曾有老師同學見聞過課上在玩Ipone的受助生,見聞過倒掉整盤午餐大方買零食的受助生,見聞過跟老師過不去干擾同學學習的受助生,見聞過領到善款而嫌少不屑的受助生,見聞過有人提個“窮”字立馬“玻璃心”的受助生。貧窮不是使人卑微的恥辱,也不是伸手拿要的借口,弱者一樣可以成長。如果我們一味害怕一個不慎戳到貧困生心頭的那塊痛,我們一味小心翼翼地避談那個“窮”, 那“窮”字就自動消失了嗎?這樣過度的刻意保護究竟是真愛還是傷害?
此次,學校希望受助生勇敢地直面“窮困”,嚴格規定:“弄虛作假,提供的相關證明材料不真實,取消助學金資格。在校期間如有重大違紀違法行為,取消助學金資格。家庭經濟狀況明顯好轉的,停止助學金資格?!必毨淖儾恍业拿\,但不是對占有金錢物質的執念,不是對尊崇地位的覬覦,而是擁有積極、樂觀、向上、進取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