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公告:
學校校訓:
學校新聞
12月14日,我校組織團委學生會干部赴蒼南礬山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蒼南縣礬山鎮素有“世界礬都”之稱,蒼南礬山的煉礬業始于明代洪武年間,歷史悠久。在煉礬過程中,由于沿用了焙燒、風化、溶解和結晶的水浸法工藝,加上設備簡陋,產生的礬漿、礬煙和礬渣造成了環境污染。
曾經的礬山礬煙彌漫,山體傷痕累累,如今的礬山怎么樣?
到達礬山鎮后,一行人在礬山鎮宣傳干部羅先生的帶領下,首先參觀了礬礦遺址。礦硐內巷道縱橫,曲折蜿蜒,采空區大小不一,錯落有致,蔚為奇觀。在場的同學無不驚嘆于勞動人民的堅韌意志力和非凡創造力。
走出礦洞后,一行人達到明礬結晶水浸法工藝池,只見水晶般的明礬吸附在池邊,熠熠生輝。
據羅先生介紹,明礬和水有不解之緣。明礬采用水浸法結晶,但也用于凈化水質。在缺乏自來水的年代,勞動人民往往用明礬吸附水中的雜質,水凈化后可作為飲用水使用。曾經的礬山由于采礦業繁盛,粉塵落入水體,致使河水呈乳白色,污染嚴重。礬山人犧牲了環境,換來了其他地域百姓的健康,實為難得。
而如今的礬山,正在華麗地轉身。自從嚴控明礬產量后,礬山人大力整治環境,以工業文明遺產為底蘊,發展旅游業。“礬都”抹去了600年的歷史塵埃,走上了轉型之路。
“窮則變,變則通。”礬山的歷史,展示了勞動人民謀求幸福生活的不竭原動力,體現了百姓對山清水秀的殷殷渴望;旅游業的方興未艾,折射出礬山人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和實踐。
教育,應該堅持課內教育和課外教育相結合,讓課內知識實踐于生活,在歷史和實現的對照中,感悟生活的真諦,是為“生活教育”;而生活更應敬畏自然,在生態循環中定位、反省自我的行為,是為“生態教育”。
走進礬山礦硐,正如蝸行在歷史之中;走出礦硐,回歸現實。歷史與現實的恍惚中,折射出的歷史韻味和教育功能,確是礬山“新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