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讀書節系列活動之一——“誠邀名家進校,共享思想盛宴”,于1月16日下午在1號報告廳隆重開幕。本次活動邀請了福建師大文學院博士生導師、福建省高考語文命題專家組組長潘新和教授,他為我校語文組全體教師和高三、高二年優秀生等近千人做了題為《二元對立與非二元對立題解析——2014年高考作文題特點及應對策略》的講座。
潘教授對2014年18套高考語文卷的作文題進行了歸納和分析,認為這些作文題一律屬于“供料”作文題型,基本特點是以材料“命意”。按“命意”形態可以分為二元對立與非二元對立兩大類。二者的區別是,前者在材料中會或顯或隱地呈現矛盾(相反、對立),無需考生自己去揭示,只要選擇其中一對矛盾進行分析即可,如福建卷“空谷是懸崖還是橋梁”、上海卷“穿越沙漠與自由”、浙江卷“門與路”、湖北卷“山頂的風景”、江蘇卷“青春與不朽”等;后者材料中所含的觀點,相互間不存在矛盾關系,需要考生去還原矛盾,然后再進行分析,如四川卷“人只有站起來世界才屬于他”、江西卷“課內外學習探究”、北京卷“老規矩”、天津卷“假如有智慧芯片”等。就檢測寫作能力而言,他認為非二元對立題優于二元對立題;就非二元對立題而言,多元題優于一元題,因為前者具有可選擇性,能讓考生各取所需。他盛贊天津卷關于“智慧芯片”的命題是“命域”而不“命意”,沒有任何顯性或隱性之“意”的誘導與限制,屬于開放式的“問題”作文題型,給考生更多的思想自由,代表了未來的命題方向。
談到具體寫作時,潘教授認為議論文最基本的思維方法,是辯證分析法。只有善于分析、精于分析,才能使思想變得豐富深刻,文章方有廣度、深度和力度。分析法中首要的是分析矛盾:分析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實戰角度出發,潘教授總結出辯證分析的“證偽”模式(正、反、合模式)的寫作思路,意在為初級入門的議論文寫作者提供一個“腳手架”。并以二元對立類的上海卷作文題和非二元對立類的四川卷作文題為例,深入淺出地演示了這種寫作模式的思維推進過程。我們看到,通過這種“否定、否定之否定、既駁人也駁己”連續性的否定過程,論點得以累積、深化、豐富,說理的質量明顯提高。
潘教授儒雅從容、親切溫和,其講座高屋建瓴、詳實深入,在聽眾中刮起了頭腦風暴,展現了思想的迷人魅力,讓現場師生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