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公告:
學校校訓:
學校新聞
2011年,一本上線率40.3%,二本上線率85.8%;
2012年,一本上線率51.5%,二本上線率89.6%;
2013年,一本上線率66.8%,二本上線率94.2%;
——你不必為這樣一組數字而感到驚艷!在岳陽市一中校長廖炳曄看來,一切都顯得那么自然而合乎邏輯。
110年前,岳州府中學堂創立,其后,岳郡聯立中學(前身為岳州府中學堂)、岳郡聯立師范學校、國立(省立)第十一中學相繼誕生。1949年,三校正式合并,岳陽市一中由此橫空而出!
這所湘北少有的百年老校,仿佛天生與“第一”緊密相連——湖南首批掛牌的重點中學之一、湖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全國首批辦有內地西藏班的中學。
數字的遞增,有力地印證了岳陽市一中在傳承中求發展的辦學理念。
初冬的風,未現冷峻,從煙波浩渺的洞庭湖面生起,拂過千古名樓,載來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在百年老校內氤氳、升華。
夢,從這里生長!
世紀滄桑傳承不息
1903年是個不平凡的印記。
是時,我國第一個法定的并在全國施行的系統學制“癸卯學制”頒布,學制將物理、化學、博物、地學等以法定的形式列入了大、中學校的教學科目中。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第一次在學制得到突出體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了我國對學制的組織形式。而岳陽市一中的前身——岳州府中學堂,正是在這種系統學制下催生而立,一路劃破歷史長河,冉冉而行。
世紀光陰彈指流曳,一中人的步伐從未停歇!
早在抗戰時期,學校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以“育人”為宗旨,將“力爭上游,完成人格”作為辦學目標,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有用人才。
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根據當時“片追”風愈演愈烈的現狀,率先提出“四全六不”辦學思想,其核心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以考分和升學率高低作為評價教工好壞的唯一標準。
而這種思想,更在1903年王國維主張的教育應分為智育、德育、美育、體育四部分的基礎上,邁進了一步。
1993年,學校在借鑒當時國內外先進教育理論的基礎上,根據《綱要》精神制訂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創造”的“兩全五學會”的辦學思想。第一次明確了學生全面發展的具體內涵,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得到全面落實。
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岳陽市一中已名動三湘,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全國德育先進校”“全國教育援藏先進集體”等二十多個國家級榮譽稱號。
無論從“力爭上游,完成人格”到“四全六不”,再到“兩全五學會”,盡管不同時期辦學理念的提法不同,但核心都是一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而這種理念,卻又在廖炳曄孜孜以求中,得以拓展與延伸。
這位上任三年多的校長,憑借其開拓性思維,凝聚眾人智慧,將岳陽市一中教育教學質量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回顧百多年的辦學歷史,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學校之所以能長期保持穩定的發展勢頭,這主要得益于我們堅持了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一辦學理念。”廖炳曄卻一再強調。
凝聚人心管理創新
百年沉淀,脈絡明晰,是岳陽市一中闊步前行的源泉——但從另一個角度審視,亦可逆轉為一種束縛。
如何讓傳統散發新的光芒?近年來,學校克服重重障礙,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在學校辦公室,除卻耀眼的上線率,另一組數據也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連續三年,岳陽市一中的高考600分人數占全市的比例也呈快速遞增態勢。
數字是直觀的,亦更具說服力。
它飽蘸了全體教職員工的心血,折射出學校近年來教育教學的強勁走勢!而追根溯源,師資雄厚是其最大的支撐。
目前,該校在職教工273人,其中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特級教師、國家級骨干教師、全國或省級優秀教師……
他們是高山,是先遣,是學校最珍貴的財富!
抓好隊伍建設、凝聚人心,將財富發揮出最大效益,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這屆學校班子常抓不懈的工作。
廖炳曄將學校的行政人員和教職工比如成一個交響樂團。他在學校學習班上傳遞出自己的觀點:“各人一把號,同吹一個調,只要有一個人跑調,樂隊就不和諧,樂曲就不好聽。”
為了使班主任能入住學校,隨時為學生解惑,學校籌集資金1200萬元建設周轉房,安排60多位班主任和管理人員全部住在學校。此外,學校在三年來解決了幾十名教師編制,穩住眾多優秀教師人心。這樣的力度前所未有。
談到凝聚人心、激發全體教職工積極參與學校事務上,有件事情令廖炳曄記憶猶新。
2010年,學校公開選拔中層干部。彼時,岳陽市一中有12名教師正于西藏講學。獲知消息后,12名教師并未放棄權利,同時發來加密電子郵件,參與投票。
廖炳曄對此頗存感慨:“如果沒有公平的環境,大家是不會這么積極的,這次選拔,完全體現了公平公正!”
在學校班子的帶領下,學校行政人員及教職員工向心力驟增,學校創新工作由此變得順水推舟:
學校嚴格按教育規律辦學,歷年來,學校從未辦過重點班,未招收過復讀生和插班生;沒有自立收費項目、提高收費標準、濫收資料費。去年起更是嚴格執行陽光辦學政策,正式錄取之外,沒有招收一名計外生。
在干部隊伍建設上,實施了中層干部全體起立,競聘上崗。
師德師風建設上,組織了問卷調查,建立了一票否決制,開設了道德講堂,開展了尋找并學習身邊的好人好事活動。
業務能力提高上,組織了師徒結對、青年教師匯報課和競賽課、骨干教師示范課等活動。
管理出新上,抱著“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這一宗旨,學校首創了“行政每天推門聽課”制,行政人員分組輪流每天下到班級聽課,聽課情況當場與老師交流,周五在校務會上匯報,每周在校報上通報。為了嚴格落實班主任住校制,學校創造性地實施了“六到堂跟蹤管理”,班主任每天必須堅持早操、早自習、課間操、午休、晚自習、晚就寢“六到堂”。
此外,為了加快構建具有特色的高效課堂,學校分期分批組織老師前往山東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湖南石門一中等地參觀學習,組織相關人員展開討論,探討適合學校的高效課堂改革方案,并在數學組、政治組開展了高效課堂教學建模活動。
……..
在這個校園里,每一位行政人員和老師都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歸屬感、責任感和凝聚力!
在這個校園里,沒有停下來的思想,沒有向后看的靈魂!
修身修心全面發展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枕于千古名樓之畔的岳陽市一中,歷經時代變遷,如今校內綠樹成蔭、環境幽美。如若沉寂心境,仿佛有種不能自拔的感覺。
“勵志、修身、求真、創新”,這八個字校訓激勵著一批批學子在這里成人成才。目前,岳陽市一中有58個高中班,其中,漢班49個,藏班9個,在校學生達3000余人。
一日三省吾身,修心修身修德。
近年,學校在不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些更符合時代要求、更有教育效果的德育模式。
——遠足君山活動,磨礪了學生的意志;
——社會實踐活動,培養了艱苦奮斗的作風;
——畢業典禮和成人儀式,強化了感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高規格心理健康教育,優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自2010年始,岳陽市一中以年級為單位組織了5次“遠足君山•磨礪意志”活動。
從岳陽市一中到君山公園,徒步往返48公里!對于生活優越、缺少鍛煉的許多孩子來說,是一次體力的巨大考驗,也是一次毅力的有效磨煉。
“絕大部分同學都能克服各種困難,堅定地走完全程。即使腳底長滿血泡,他們仍咬緊牙關。”學校黨委書記李贊輝說,此過程始終有學校領導和教師全程參與,與學生一道徒步跋涉。
學校還拓寬德育教育渠道,與岳陽樓公園、市戒毒所、三五一七社區、市武警支隊艦艇大隊等多家周邊單位聯合,掛牌成立了14家“德育與社會實踐基地”,經常組織學生前往參加義務勞動和志愿活動。
2011年7月12日,岳陽市一中高二年級文科班的282名學生來到了屈原一中,在這里開始他們“體驗農村生活”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與市一中445班王穎欣、張紫荻結對的屈原一中彭燦同學家中較為貧困,住泥磚房,用壓井水。在這樣的環境中,王穎欣、張紫荻第一次取井水洗衣、做早飯。班主任方輝霞老師檢查學生活動情況時,見她們正擠在窄小的廚房中,向彭燦學習用老式的煤氣灶點火、煮面,不禁關切地詢問:“這些活在家里做過嗎?會做嗎?”她們不好意思地搖搖頭,說道“我們在認真地學!”“吃得消嗎?累了就先休息下。”兩人擦擦頭上的汗,“累是累,但我們很開心,我們已經學會了自己煮面、洗衣,還學會干農活了!”
“德育工作不是空洞的,是有實在意義的。”廖炳曄評價道。
學生們走進自然課堂,體驗農村生活,獨立生活能力得到提高,吃苦耐勞精神得到了培養,人生方向會更明確。
這只是岳陽市一中全面拓展學生素質的舉措之一二。
此外,學校每年定期舉行校運會、愛心節、藝術節、籃球聯賽等。寓教于樂,極大限度地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活躍了校園文化,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生社團是學生自由發展、自我展示的最佳舞臺。社團模式更是岳陽市一中德育教育特色中的特色。在學校的鼓勵下,學生自發組建了“青鳥社”“時政社”“聆心社”“動漫社”“白玉蘭文學社”“飛揚籃球社”“志愿者協會”等11個學生社團。參加社團學生者眾,通過社團活動激發主體意識,培養自主精神。
2006年,由一中畢業的在校大學生組成的“龍櫻社”成立,目的在于廣泛聯絡畢業生與母校之間的感情,每年策劃一個主題活動感恩母校,并通過不同方式幫助學弟學妹成就夢想。至今,已形成龍櫻暑期夏令營、寒假交流會、高考加油視頻三項例行活動。其中,高考加油視頻“我們在這里等你!”尤受在校生追捧,自此中獲益良多。
“寄一枚明信片,予110周年的母校,也予過往的你。”今年,“龍櫻”計劃的本屆組織者周雨馨啟動了“龍櫻計劃2013明信片活動”。
情感電波飛越大江南北,跨過大洋彼岸,明信片如云而聚。
“感謝三年的培養,讓我擁有今天的靈魂和成就。祝母校110年生日快樂,桃李芬芳。”來自北京大學的許晴同學,發出了“龍櫻”的第一封明信片。
“我的未來,未來的一切,永遠有你。”正在非洲叢林考察的校友朱紅軍同學,發出了“龍櫻”最遠的明信片。
……
一枚枚小小的明信片,承載著無限情感。畢業生與母校之間的感情鏈條融烙無隙,牢不可破!
通過邀請家長參加班校活動,使之與學校步調一致地為孩子的成長助跑,是岳陽市一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另一措施。學校還組織了家長撰寫德育論文,倡導家庭親子讀書活動,動員社會力量獎學助學等。
廖炳曄說,多年來,北大、清華給岳陽市一中的自主招生指標一直只有2名,因近年來該校學生表現優秀,2012年始,北大、清華將該校自主招生名額分別增至4人。清華大學還授予該校“優質生源基地”稱號,北京大學也將該校列為“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優秀學生校,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大、中南大學等名牌高校紛紛來校要求學生填報其志愿。
“現在社會的共識是,岳陽市一中畢業的學生素質高、能力強!”言及此處,廖炳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百年樹人,譽滿瀟湘!
站在校園內,處處萌發勃勃生機,你無法想象這是一所與世紀同行的百年老校。
告別歷史,時間不會停滯,信心不會缺失,腳步更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