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活動本是一個心理活動過程,但它是在人的大腦以至整個神經系統的參與下進行的,即學習活動也有其生理學基礎。我們只有充分了解了學習活動中生理學知識,才會切實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巧妙地設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2013年12月2日,在重慶師大生科院國培計劃2013初中生物骨干教師培訓班專用教室里,沙坪壩區教師進修學院生物教研員廖興建老師為我們全體學員作了題為“智慧的傳承——知識觀、三維目標與教學方法”和“學習的基礎——記憶、信息加工與腦科學”的2個講座,讓我們了解了學習活動中的生理學知識,也為我們樹立科學的知識觀和教學設計指點了迷津。
廖老師首先布置我們全體學員按照大屏幕要求做了一個“眼動實驗”,讓我們在親身實驗中體驗并明白了“大腦并不是簡單地模寫自然,而主動地建構自然。”讓我們進一步明白了人腦不只是能簡單的記憶,而是能進行思維和綜合分析,即人腦能主動地對客觀對事物的現象和本質進行間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然后利用“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 )對人腦的掃描數據”科學地證實了人腦不是越大越聰明,人腦的各個功能區可以相互填補,具有可塑性,人腦是可以發展的,人腦的發展也符合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原理,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性使用大腦,人的某一方面的智能就會得到長足的發展;個體要想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潛能,最關鍵的解決之道就是學習,記憶是大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我們的知識都是以記憶為基礎而構建的,廖老師為我們分析了記憶的類型,讓我們明白了學習活動是人通過神經系統反射弧對刺激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我們作為教師就應根據記憶的規律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針對性地設計教學,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科學用腦,提高記憶的效率,這樣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產生聯想,形成知識的遷移,找到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析綜合、推理論證,形成創新能力,并通過學過的舊知識去獲取未學過的新知識就形成了學習能力(即學會了學習)。
廖老師還深入淺出、引經據典,以幽默風趣的語言給我們介紹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知識觀、知識的來源與人的發展,知識不是客觀的東西,而是主體的經驗、解釋和假設。學生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我們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用眼觀察,動手實踐,用口交流。我們還了解了知識的屬性及知識的分類,我們教育的藝術就是在學習者的自我教育和他人影響之間尋求平衡,達成我們的教學目,將知識遺產轉化為個人知識,促進人的個體發展,進而推動整個人類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