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探索多樣化優質化發展 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更多選擇
高中名校比拼 “創新人才培養”
圍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是今天本市多所高中名校探索優質化、多樣化、特色化辦學的有益嘗試,也是為眾多優秀考生提供更多選擇機會的重要途徑。晨報教育盤點本市多所優質高中探索早期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課程設置、師資配備、特色活動等內涵,期待能幫助中考考生和家長更為科學合理地選報志愿。
培養理念
整合資源 培養創新型人才
記者發現,在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少高中校既結合各校的辦學優勢,還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開辦,實現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的有機融合,培養具有發展潛力的拔尖創新型人才。
據了解,四中“道元實驗班”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具有較強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備面向世界的開放意識。十一學校高中“科學實驗班”是全國首家設在中學的科學實驗班。十一學校選拔一批對自然科學研究有濃厚興趣的初中畢業生進行實驗培養,造就一批在自然科學領域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的創新人才。
本市首個人文實驗班——一零一中學人文實驗班旨在培養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和國際化視野,關注社會、勇于實踐、善于創新的未來杰出人才。實驗班與北大、清華、人大、社科院、中科院深度合作,獲取課程、師資和實踐基地等方面的支持。今年育英學校成立了國內首個“經濟學實驗班”,該實驗班將以育英學校的育人目標為宗旨,讓學生學習和運用基本的經濟學原理知識,為其提供多樣化的職業選擇和體驗。
匯文中學將“全人教育”作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匯文中學提出了建立符合人才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滿足個性化需求,適應學生主動發展、長遠發展的“整體設計、分段落實、奠定基礎、關注個性、相互銜接”的聯動培養體制。首師大附中創新實驗班以“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德才兼備、全面發展、學有特長的創新人才”為總目標,努力培養出高素養人才、高學養人才和高精尖人才。實驗班不僅變革班級管理模式,而且增設自主研修課程、重視人文學科教學、增設傳統文化研修課、同時引進高端AP課程、開設大學基礎課程。
據了解,本市不少高中特色實驗班致力于探索中學與大學教育有效銜接。據了解,廣渠門中學今年與北京工業大學攜手開設“高中理科實驗班”,共同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該實驗班施行“二四學制”,學生在初中階段上兩年,一年銜接課程后直接升入廣渠門中學高中部。北理工附中開設的“理工實驗班”是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與北京理工大學聯合創辦的,旨在培養優質人才的特色實驗班。
北京十二中依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等航天科研機構和錢學森青少年航天創新學院,創辦“錢學森航天實驗班”,探索早期拔尖創新人才以及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培養后備人才的培養模式。三十五中聯手中國科學院京區科學技術協會聯合創辦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班”,將學校科技教育與同步進入國家院所實驗室結合起來,引領學生在學習與實踐中拓展科學視野、提升科學素養、鍛煉創新能力。東直門中學的“葉企孫實驗班”實施基礎與實驗并重的教學模式,引領實驗班全體學生走進科研院所、高校實驗室,讓他們在科學家身邊鍛煉、成長。
北京十八中借助新媒體多樣化的技術手段,靈活便捷的應用方式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探索學生藝術創新能力的培養。該校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資源優勢,通過藝術教育促進學生創新人格的形成、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鍛煉學生創造性實踐技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評價標準和價值體系。
特色課程
量身訂制 開發多元化課程
特色課程是特殊人才培養的基礎。高中特色實驗班借助學校的辦學優勢及合作資源,為學生設計了一套適合興趣發展的課程體系。
為適應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匯文中學在課程建設上提出了建立橫向和縱向結合的立體式課程結構的目標。其縱向課程開設不同學段相互有機銜接的,適合有特殊興趣和一定專長的學生其知識、技能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縱向拓展的課程。目前已經開設的課程包括,涵蓋科技發明與制作、機器人等課程的小初銜接課程;涵蓋學科競賽、英語閱讀與口語、《史記選講》等課程的初高銜接課程;另外還開設了高等數學、四六級英語詞匯等與大學的銜接課程。
據了解,十一學校的“科學實驗班”在完成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設計開發不同的課程。實驗班將構建動態的“班內模塊”,學生在學業初期根據選課類型、學習方式形成不同的“模塊分組”。隨著學業的推進,還可以按照不同發展方向,組建新的學習模塊。
三十五中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班搭配了五大課程“套餐”——國家基礎必修必選課程、綜合選修課程、中科院課程、學生社團活動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學生提供172種“菜點”。其中,中科院課程是學校與中科院合力打造的“特供”課程。在高一的基礎性課程單元,聘請科學家為學生講解科技前沿和熱點,幫助學生開拓科學視野、啟發科學興趣。另外,作為教育部和北京市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三十五中去年啟動“二四制”課程改革實驗。學校整體優化中學6年的課程,穿越學段、學科和體制,減輕不必要的課業負擔,提供“全營養式”教育。
首師大附中創新實驗班開設的課程強調文理兼容,特別重視人文學科對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特殊作用。該班文科任課教師均由文科實驗班教師擔任,所授內容也經過了專門的開發設計,有別于文科實驗班教學,真正達到了開闊視野、鍛煉思維、培養情操、提升境界的目的。除了基礎通修的課程之外,學校還為創新班的學生特別安排了博識課程、古今融通課程“傳統文化研修課”等。
一零一中的“人文實驗班”在高一年級開設人文與科學的通識課程和特色課程,側重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方向,高二將確定未來文理發展方向,按照不同方向開設不同課程。高質量完成北京市高中新課程方案中規定的全部必修課程的同時,開發多元化校本特色微型課程,包括人文特色課程、科學特色課程、通識普及課程、大師領航課程和大學先修課程等。北理工附中的“理工實驗班”強化理科課程,加強實驗教學,且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科拓展類課程強調拓展學習內容的廣度和深度,CPS活動類課程講求課程的實踐性與體驗性。
廣渠門中學大膽嘗試突破學制束縛,在初中階段開設“二四學制”實驗,改變課程設置,讓學生兩年完成初中課程之后,四年完成高中課程,并銜接大學課程。該校還開設大學先修課程,與北科大、北化工、傳媒大學、北工大以及二外簽署了合作協議,大學為該校學生開設了豐富多彩的大學先修課程。
師資配備
導師制唱主角 指導學生成長和學業
目前本市高中特色實驗班大多數實行導師制,甚至每名學生可擁有多位導師,在學習和成長中得到全方位的指導。據了解,除了班主任外,首師大附中創新實驗班共有全職導師、學術導師、藝體導師、技術導師和心理導師等五類導師可供選擇,其中全職導師和學術導師是每一位學生都要配備的。
一零一中人文實驗班也實行全程指導的導師制。學校選派經驗豐富的專業老師,在學生的學業規劃、人生規劃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進行指導。此外,實驗班還借鑒“書院式”教學模式,打破年級界限,以研究項目為中心,導師指導、學生自修和共同講習相結合。十一學校科學實驗班的每位學生都將受惠于“三導師制”。學校充分發揮優秀教師資源優勢,為每位學生配備3位導師,包括成長導師、學業導師、學術導師。科學實驗班的專任教師與學生比將達到1:4。
東直門中學構建了以“中科院院士、長江學者”為核心的由教授、研究員組成的30余名專家教師指導團隊及30名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組成的志愿者團隊,有力地保障了拔尖創新人才的學習、實踐與發展。該校選派優秀教師擔任葉企孫實驗班教學,并為每個同學指定一個兼職導師,同時邀請科技專家擔任實驗班的顧問。三十五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班的學生進入到課題研究單元時,由中科院實驗室提供課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方向,在中科院和學校“雙導師”指導下完成一項課題研究。北理工附中的“理工實驗班”實行雙導師制,學校分別從校內和校外為學生配備導師,全程指導學生發展。
特色活動
搭建平臺 實現學生個性發展
高中在突破固有模式,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開展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活動,豐富學生人生閱歷的同時,讓學生對所學領域有更加直觀的認識。據了解,一零一中人文實驗班注重培養模式的創新管理,兩年來,實驗班組織學生開展南京訪學活動、中秋賞月活動,學生們走進北大、清華、中國社科院、國家博物館,與林清玄、余秋雨、梁衡、王蒙等名家對話。此外,人文實驗班的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涉及推動教育公平、文化振興戰略、中關村創新發展、小微企業創業等諸多社會熱點。
北京十二中錢學森航天實驗班適度延長實驗課、講座課和學科必修課程的課時,每年假期安排學生進行短期野外考察、科技實踐與國際交流活動。實驗班與中科院、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五院、航天一院、哈工大、北郵、西工大等單位共建“科技教育實踐基地”,利用先進的科學實驗室、場所和專家資源,為學生搭建個性化發展平臺。
十一學校科學實驗班的課時實行“長短課制”。班級課表中,根據不同的學段和不同的學科學習內容,會設置三種課時。“大課”120分鐘,比如專題實驗課、人文學術論壇、名家大師講座等;“小課”30分鐘,比如科學咖啡吧,俱樂部活動、心理和藝術修養課程等;“中課” 90分鐘,比如學科必修課程,自主研修、國際友好學校遠程互動會議等。小學期的課時安排則更加靈活,包括參觀研究設施、“親子科學”特別研討、科學館課程、野外考察課程、科學課題研究等。
三十五中的科技創新實踐活動課程貫穿整個高中階段。學生走進中科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觀實踐,寒暑假參與國內外的科學考察活動,學習科研方法、體驗科研過程、增強實踐能力。首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班學生們拜訪了近20個院所,還到云南西雙版納熱帶植物研究所和長白山中科院野外臺站等地開展野外科考。
育英學校經濟學實驗班將不斷開展豐富且極具挑戰性的活動,在校內有時評社、水吧、格子屋、模聯、印天下公司等社團,在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在校外還定期組織學生參觀銀行、證券公司以及國內外游學活動,讓學生“觸摸”經濟學,感受經濟社會所需要的意志品質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