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應該回歸“正道”
——“正道語文”高端論壇報告會心得
“黃興名師工作室”學員:曹龍
4月17日,中國“正道語文”高端論壇學術報告會在成都雙流開展,龍泉一中全體語文教師50余人,在徐本淳校長、張道全副校長帶領下,浩浩蕩蕩奔赴成都雙流去參加這道中國語文界的盛宴。
研討會分為上下午兩部分,上午是名師獻課和專家點評,下午則是全國各地的教師代表發表自己關于“正道語文”的觀點見解。上午的獻課和下午的報告會都讓我感觸頗深,尤其是錢夢龍老先生風趣幽默的報告和于漪老先生對于中國教育的關心,對青年教師所寄予的厚望都讓我深受震撼。聽了這場報告之后,我猶如被武林高手醍醐灌頂,任督二脈蠢蠢欲發。報告會聽完,身體雖然疲憊,心靈卻受到前所未有的洗滌。關于這場研討會,我更是有些許心得體會,我的心得主要集中于如下幾點——
一、語文教學最基本的就是“聽說讀寫”的訓練
與會的云南省語文特級教師周麗蓉點評了雙流中學語文教師劉小芳的研討課——《涉江采芙蓉》。其中一個觀點我非常贊同——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四個基本技能就像語文教學這個主干的四個枝干一樣,需要不斷地在語文教學中強壯。
聽說讀寫四個基本技能是幾乎每個語言教學必要的項目。而今年來,由于對語文所謂“人文性”的過分強調,使得語文的這一要求弱化,很多教師在教學中著重于“文化”的探索,以使得自己的教學更有“人文性”,更有文化味,但卻少了“語文味”。
聽說讀寫的訓練沒有統一的固定的教學模式,一般都是穿插在平時的教學中。在課下或者課中進行反復的訓練,如聽寫、傾聽他人的觀點、上課發言、各種形式的文本閱讀以及寫作等的訓練。只有有了這些環節,并且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反復,學生的語文技能才得以提升,才能夠在未來的生活中進行運用,這樣的教育也才是有意義的。
二、語文教學要抓文本
何為語文,業界觀點不一,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有人說就是“語言”和“文字”,有人說是“語言”和“文化”,還有的觀點認為是“語言”和“文章”、“語言”和“文學”等等,人人都想給語文定性,卻人人都定不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語文脫離不了文章、文本。語文教學如果脫離了文本,就會成為無水之河,那就脫離了根本。
而語文教學要抓文本,就必須在教學中有對文本的解讀。成都市教科院教研員在點評肖國忠老師上的《春酒》一課時說道“語文教師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文本解讀。”。語文教師在上課前就應該對文本進行充分而不偏離的解讀,“看似平淡之處,深入體會,緊抓文本。”如果教師不對文本進行充分仔細的解讀,又怎么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呢?
下午的代表發言中有一位來自雙流中學的語文老師陳劍泉老師發表了關于文本解讀的觀點。他把重心放在了“概括”這一最基本的語文能力上了,他們教研組還研究了關于語文文本概括的諸多規律與方法——
閱讀需首先尊重并解讀文本;概括思維是解讀文本的重要手段;加強對“文本解讀的思維過程”的培訓;探索概括思維法……教學效果極其有效,我也感受頗深。他們對于語文教學的研究精神同樣值得我們學習——那是實實在在的研究精神。
三、語文教師要練“內功”,重視自身素養的提升
作為教師,我們總是在教學生怎么去學,怎么閱讀,怎么寫作,可是如果我們自己都從來不去閱讀不去寫作,我們就永遠在原地徘徊,永遠達不到更高的境界。也不可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也就無法從根源上找到學生出現的問題的原因。所以,語文教師不僅要重視教學,更要重視自己平時的“內功”,即自己的語文功底的訓練。
所以,在業余時間,教師應該廣泛地涉獵,并嘗試自己進行一些寫作。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地找到自己的文本解讀方式,總結歸納,最終能夠對教學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寫作的過程中體悟寫作的妙處,并將之傳授給學生。在教學期間,要求學生做的閱讀題,要求學生寫的作文,自己也要去做一做,寫一寫,從而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教學,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下去教學,便會事半功倍。
四、語文教學就是實實在在的教會學生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這次研討會,我體會最深的就是錢夢龍老先生的報告。報告幽默風趣而不乏理性的觀點,并且字字針砭時弊,言辭敏銳。錢老師說到,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實實在在的教會學生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則需要有幾個原則:
一是教師必須作為教學的主導,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上課是一盤散沙,所謂的自主探究根本無從談起,教師必須要有相當的功力,將學生朝正確的方向引導。當然,這并不是說學生不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二是學生必須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學就是為了學生的學,教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如果老師不管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而教,教學效果定然不好。三是教學的核心是訓練,教學必須要重視訓練的價值。有的老師認為訓練就是做題,就是為應試教育服務。這是大錯特錯的。訓練的內涵并不是這么狹隘。所謂的啟發式、探究式教學,其實也都是訓練的一種方式。訓練的實質就是實踐與操作。如果沒有訓練,學生就不能熟練的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最后錢先生還給青年教師提了一個建議:一定要結合自己以往的經歷,人生的體悟去教學,反思自己成長的歷程中對自己有利的一些經驗,把它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錢老先生就是這樣成功的。
當然,關于這次研討會,我的心得感受遠遠不止于此,鑒于時間有限,功力不足,只能表達到如此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