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1/5
1428次查看
李福全發布
冰心曾說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這一路長途,點綴得香花彌漫。”一路走來,駱曉峰老師在從教十五年的歷程中,熱愛著十三中這片土地,也熱愛著教育旅途上那些美麗的花朵。十幾年來,他始終告誡自己:從事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責任,一份無法用數字來衡量的付出,一份青春和熱血的奉獻。
2008年“5.12”地震之后,他在電視上看到了災區滿目瘡痍,希望能有機會親身到災區去做出一點微薄貢獻的想法油然而生。當聽到有到災區黑水支教的機會時,他主動請纓。有幸成為第二批省廳在吉林市首次選拔支教的英語教師。
雖說是第二批支教團,但他們是地震后吉林省第一批經過震中重災區的。當車隊過了都江堰之后,便看到山與平地的交界,僅有五十公里的距離,但是他們的車卻走了兩個小時,一路上,到處可以看到進入災區支援的各行各業的車隊以及武警官兵,隨處可以看到被地震破壞的公路和斷橋,路邊的山體隨時都可能塌方,路邊的巨石都是從山上滾落下來的。進入映秀鎮,到處是廢墟,僅有映秀小學的國旗還在一段殘缺的樓梯框架上飄著。
就是在這平均海拔2300多米全國最貧困縣,他克服環境之苦(空氣稀薄,缺氧,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生活之苦(缺水少電、沒有網絡、沒有浴池、設施簡陋、飯菜不合口)、教學之苦(沒有辦公室、缺少辦公設備、缺少桌椅紙張等)、思鄉之苦(余震把人們晃醒、思鄉更加嚴重),用堅強的意志和巨大的責任感度過了支教的130多個日日夜夜。
2013年繼四川支教后,他再一次做通愛人的思想工作,主動報名來到新疆阿勒泰,開始為期三年的援疆支教之旅。在這茫茫的戈壁灘上,開啟了他從教人生新的夢想。到崗工作后,他堅決同疆內的“三股勢力”做斗爭,搞好民族團結,做同事生活上的好大哥,工作上的好導師,努力將他所學、所積累無私奉獻出來。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又包保了創新班貧困學生陳玲,除了給予經濟上的援助外,他還經常對她進行學習上的指導和心里上的疏導。
在教學方面,他為使英語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學生在快樂中接受新知識,他把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融入于日常的教學中。他集編、導、演于一身,采用形式多樣的探索、體驗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情感,堅定學生學習的意志,進而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學生的“學”和老師的“教”形成共鳴,從而使基礎較差的災區和疆區學生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在師生交往中,他的善解人意、幽默隨和使學生愿意親近,樂于接受教誨,心悅誠服地接受他指出的缺點和錯誤。同時,他的贊許與激勵也鼓舞起學生的上進心。在課堂上我嚴格要求成為他們的師長,在課余,他成為學生的知心大哥。他不計時間、不計報酬,全心全意地關注著班級里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和進步,他大量的休息時間都是在和學生補習、活動、家訪中度過的。
他用愛的心泉塑造著學生美好的心靈。多年來,他始終把“奉獻愛心,勤于教學”作為自己工作的信條,把所有的熱情投入到對學生的培養和教育工作中。教師是以其全部行為和整個人格來影響學生的。教師的一切行為應該成為學生的表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一貫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支教地區是艱苦的,為了災區和邊遠貧地區孩子的明天,為了那里教育事業的發展,駱老師克服了山高、路遠、夫妻兩地思念等重重困難。駱老師說:“事業是自己選擇的,就要為之付出犧牲,這一點,我無怨無悔。艱苦更讓我體會到人生經歷豐富的快樂和奉獻的快樂。”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在祖國的大西南和大西北,駱曉峰老師用他的熱血和青春無悔地播撒著大愛的陽光。
(本文為中國校長網所有,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下一篇:暫無文章
李福全
校長經典之作
聯系校長
地址: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區江灣路212號
電話:
郵箱:452569862@qq.com
和李福全校長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吉林十三中校長—李福全的官方網站.
技術支持:中國校長網
中國校長網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萬名校長聯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