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才能實現夢想
從幼稚到成熟,從依賴到自主,從自我到社會……這個秋季,又一撥學子從初中升入高中。
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重要環節,也是中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每一個跨進高中的新生,有惶惑,也有夢想。那么,如何才能迅速融入高中群體,適應高中教育?
開學伊始,廈門雙十中學校長陳文強寄語新高一學子:沒有一種夢想是不經努力、不經拼搏實現的。做好思想的銜接、實現行動的跨越,就能在高中的學習生活中永排前頭。
思想的銜接
從幼稚到成熟
高中人生最突出的特征是從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轉變。到了高中,要不斷提高公民素養,逐步明確自己所應履行的權利和義務、所應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對一言一行負責,對現實未來負責。
高中生要懂得規范自身的行為。如何規范自身的行為,最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素養,包括思想道德素養、人文科學素養等,以此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豐盈的精神世界、堅強的心理品質,能正確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社會和自然的關系。高中生能做到這一點,就能為主動融入社會,參與國際合作,走向成功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依賴到自主
高中生活最明顯的標志是呈現從依賴向自主的跨越。要切實轉變在家依賴父母,在校依賴教師,出門依賴朋友的習慣。生活上獨立自主,學習上自強不息,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依賴滋懶性,自主長精神。要主動適應環境,主動面對現實,主動應對挑戰,主動體驗吃苦。尤其是吃苦,能吃苦才能充實,才能成長,才能發展,才能生生變易。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不息,生命不息;生命不息,戰斗不止。這“不舍”“不息”和“不止”,就是堅持不懈,甘于吃苦。做為高中生,就要敢于在大河奔流、大易流行的世界中自強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應該成為高中生的生活寫照、精神寫照。
從自我到社會高中生思想最突出的特點是從自我到社會的飛躍。獨立生活,意味著步出自我的小圈子,走向社會的大海洋。要摒棄“小我”,崇尚“大我”,尊重生命,善待自然,關愛社會。懂得為他人著想,善于與他人合作,樂于為社會服務,不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確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立志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家國情懷、有世界眼光的“大我”的人。
行動的跨越
從傾聽到參與
通過課內外的傾聽,作出準確的內容分析和價值判斷,進而內化為積極參與的行動自覺。真正進入真實情境的問題學習,形成學習共同體,實現自主控制和多邊互動,以獲得充分的機會去探索感興趣、有吸引力的問題,使學習成為主動思考、探索、發現和解惑的過程。
更為重要的是,有了積極參與的行動自覺,便能學會尊重,學會寬容,學會兼聽。“我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的發言權”,歐洲啟蒙思想家的名言揭示了尊重、寬容、兼聽的參與行動學原則。
高中生不但要積極參與課內外教學實踐活動,還要積極參加有益的社會交往、溝通和交流。在參與的過程中,既要獨立思考,執著主見,堅持真理,又要尊重不同見解,寬容不同思想,兼聽不同意見。這樣,由傾聽到參與,方能開闊視野,激活思維,成就氣度,形成品格。
從接受到發現
接受是一種成長慣性,永遠保持這種慣性的人實際上是不能成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個性的形成,高中生不應滿足于一味接受,而應在接受中,有自己的發現。如何做到在接受中有所發現,除了平時要開闊視野,夯實積累,對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的人事景物、形情理典進行仔細觀察、深入分析外,還要不滿足書本和課堂,不迷信教師和權威。
學習僅靠被動接受是不夠的,要在接受中有所質疑,有所發現。有質疑、有發現的學習才能產生巨大的思維彈性,增強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批判性,以至形成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切實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模仿到創新
模仿是創新的基礎,但一味停留在模仿層面上,會扼殺人的創造活力。時下,很多中學生熱衷于模仿,這是遠遠不夠的。盡管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天性稟賦,創新卻是每個人享有的智力屬性。高中生要享受這種智力屬性,就要盡情享受獨立的思考和自由的思想。 一個人能不能創新,主要看兩個方面:一個是好奇心和想象力,對世界、對事物、對知識有濃烈的興趣,并由此產生豐富的聯系和想象;另外一個是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獨立思考,敏銳感受學科學習和生活體驗的重要問題,并且做出迅速的反應。如果能做到這兩個方面,那么你的學習世界、生活世界、以至心靈世界、精神世界,肯定比別人有趣得多,豐富得多,深刻得多,奇妙得多。
沒有一種夢想是不經努力、不經拼搏實現的。努力,才能實現夢想。
十八大學習 感悟報告 學習心得 領導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