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敬業與樂業
一位老教師的同學從遠地來找他敘舊,下午6點多鐘在家中沒能找到這位教師,最后在教室里找到了。這時,他還在輔導著幾名差生。這位教師的同學深有感慨地說:“現在大家都在玩,只有教師沒有玩!”這種感慨是真實的。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活生生的人,知識的傳授與生命情感融為了一體。當過教師的都深有體會:教師的工作其實是無所謂有上班下班之分的,上班教學,下班后,思想上還在想著教學中的成敗、想著學生的學習、想著還有哪些學生需要輔導……實際上教師心中有著想不完、做不完的事。教師職業要求教師自覺地去履行自己的職責,熱愛自己的事業。這就是教師的敬業精神。實踐證明,教師的工作光靠行政干預、規章約束、經濟獎懲來進行調節,是難以確保教育效果的。教師工作的原動力在于精神境界的高低,教師的敬業精神,正是教師精神境界的體現。
教育戰線是高智力人才集中的地方,現代教師面對著非常多的社會誘惑。然而,教師為何能安于清貧而長期地工作在三尺講臺呢?這不僅僅是敬業,教師的樂業精神更能體現教師精神境界的高尚。
敬業是以樂業為基礎的。教師最大的期望和樂趣不在于個人境遇的貧富升遷,而在于自己教育的成功、學生的成才。教師看到自己學生取得優異成績,其愉悅程度不亞于科學家面對自己設計的衛星上天。在這種樂業精神的支配下,教師往往放棄自己許多生活上的需求,廢寢忘食地工作,以育人為樂,把自己的快樂融進教育事業之中。
敬業更樂業,這就是教師高品位精神境界的崇高之處。
二、競爭與合作
競爭作為一種促進發展的機制,引入教育之后,使教育增添了活力。教師們為了教育事業,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你追我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在競爭中涌現出大批專家型教師,呈現出大批教育教學成果,培養出大批新型人才。這些,不能不說是競爭機制豐富了教師精神境界內涵。
但是,我們要認識到,現代教育是一種集體協調性非常強的職業勞動,教師的工作需要競爭,更需要合作,教育工作中的合作更是教師高品位精神境界的表現。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不是物,商品生產出了次品可以再造,學生教育出了問題,幾乎無法補救。教育要求教師全面關心學生,關心全體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只靠教師的個體力量是不夠的,必須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形成教師群體合力,優化教師集體結構,使競爭與合作緊密地結合起來。
教師既教書育人,學科教師除了教好自己的課程外,還要與班主任配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教師不只是顧及自己所教學科的單科獨進,還必須與其他學科教師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師的能力愛好是不盡相同的,教師間取長補短,體現教師教育教學整體力量的優勢(如集體備課、共同研究課題、相互學習教學經驗),以發揮教育最佳功能,避免誤人子弟。
一名青年教師教學上的成功,他身后必定有一批有經驗教師無私無聞的幫助和努力。
教師就是這樣,把以學生為本作為最高追求,他們經常需要犧牲自己的時間和利益,需要失去自己競爭和成功的機會,去做教師群體合力形成的推動者。這是其它職業所無法相比的教師高品位精神境界之所在。
三、智力與情感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要把人類創造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正確的思想觀念等一代又一代地傳授下去,形成學生創新的智慧。隨著社會的發展,對教師的智力水平要求越來越高。教師為適應社會需求,不斷地充實自己,擴大自己的知識占有量,并無私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在商業領域,為了各自利益,許多信息是保密的,而沒有哪個教師的知識對學生保密)。這便是智力因素在教師精神境界的閃光點。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使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情感因素占80%(目前,許多部門把情商的高低作為人才招聘標準已獲成功)。其實,教師工作智力因素與情感因素的緊密結合,并使情感因素得到充分發揮堪稱典范。
工作實踐使教師深深體會到:沒有情感投入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沒有引起師生情感共鳴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有經驗教師的知識傳授是與情感的投入分不開的。智力與情感的結合,是把知識轉化為智慧的動力。
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他們是在用自己的愛心、誠心、關心、熱心、細心、耐心,去換家長的放心。這是對教師精神境界的真實寫照。教師在家中,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但是他們一見到學生,就把煩惱拋之腦外。教師總是千方百計地使自己經常處于滿意、熱情、激動、愉悅、爽朗之中,不讓自己的憂怒神色、抑郁面容在學生面前表露出來。
這,不正是教師高品位精神境界獨有表現嗎?
四、育人與自育
古人把“傳道、授業、解惑”作為教師工作的職責。今天,教師對育人的內涵有了更深的認識。培養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已成為教師工作的最高追求。在工作中,教師處處以育人為目標,以育人為樂,對學生嚴格要求,全面要求,培養學生成人成才。這一育人過程是教師甘當“園丁、人梯、蠟燭”崇高精神境界的表現。
然而,教師精神境界的崇高,不僅僅在育人上,更表現在教師的“自育”上。
教師事業是一種具有很強超前性和規范性的職業,教師職業要求教師比受教育者具有更高的素養,更淵博的學識。教師在工作中,不僅研究著教育對象,而且在不斷地研究著自己,育人先在自己心中播下育己的種子。教師們已經認識到,教師職業要求教師既要德高又要學高。
隨著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在這知識爆炸的年代里,繼續教育、終身教育已首先成為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內涵。教師把自我誘導,自我調節,自我培養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時時激勵自己去刻苦學習,嚴格訓練,促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以前,教師能教好一門課就行了。現在,已向教師提出了“三能一會”的要求(能教一門必修課,能教一門選修課,能教一門特長課,會當班主任)。教師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努力地自育。
在教師中流傳著這樣的話:“社會上能說的話,教師不一定都能說;社會上能穿的衣,教師不一定都能穿;社會上能做的事,教師不一定都能做。”為人師表使教師深深懂得這些話的含義。
育人者先自育,這是教師職業的要求,更是教師高品位精神境界特有的風采。
沒有教師高品位的精神境界,固然有最先進的教學設備,最好的教材,也不能獲得教育的成功。因此,我們要了解教師的精神境界,認識教師具有高品位精神境界的特征,努力促使教師高品位精神境界的形成和發展,積極宣傳和贊揚教師精神境界的高尚,努力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和地位,確保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