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教育期待深度變革》我深受啟發。這是一篇對當前教育現象深度思考的文章,對我們這些教育一線的教師來說,就是一支“清醒劑”。
一、教學模式
對于教學模式,我想我們應批判的學習。
首先,應學習的是:模式的創始者,能基于他們自己學校的實際勇于創新,找到適合自己學校的教學方式,是一種不甘平庸、不斷進取的教育人的行為。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所有教育人學習。每個學校在不同的時期都會存在不同的問題,敏銳地發現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也許效果并不一定理想,但總比“坐以待斃”守著這明顯落伍的沒有效果的方式方法要好得多。也許“模式”還需要探索與完善,但這種“勇為”的改革精神與行為,對那些“守時間混日子”的教育人應是當頭一棒。
另外,模式要想“有用”,它離不開自己的土壤、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個體經驗、學科的不同特點……這些都成為限制著模式的復制元素,所以照抄照搬形成單一的模式,就走上了機械的道路。試想,在優質課大賽上,不同學科大家都用固定格式,統一模式授課,會是什么效果?這不是“八股文”在課堂上的變形嗎?所以作者提出了“自由”和“堅守”,確實值得我們深思。自由就意味把主動權交給老師,交給最基層的教育者;堅守就是在教育實踐中,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摒棄功利主義和浮躁思想。不論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都要適合自己和學生,都不應違背教育規律,這才是推動改革的動力之源。
二、有效課堂
在大多數人的意識里,一節課80%的學生掌握了80%的知識,這就是有效,這是建立在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少基礎上的評判標準,它忽視了對學生終生學習需要的學習習慣,方法方面 的思考,這是片面的,我個人認為是一種短期行為。
在老師、學生和知識這三方面的關系中,很多老師仍考慮的是學生必須要掌握多少。一定要掌握多少知識,應該把功夫下在“讓學生主動去掌握”這一根源上,因為達到這一“主動”,不是短時期能做到的。在農村學校實行“循環”,一教三年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很多老師也就不去考慮這些,從而出現一系列本不應出現的問題。在現今,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非常重要,整個初中或小學都能教,循環下來,有能力,有方法,非常了解學生,針對性強,效果就好。
其次,“育人為先”。每一個老師都要有這種觀念,行為習慣、學習習慣、興趣愛好是學生做人、求知的前提和基礎,所以育人不單單只是班主任的工作,而是所有教師都要參與的,都必須放在首位的工作。
有效教育是有效教學的根,我們的教育,只有從“根”抓起,才會結出豐碩的果實。我們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打造有效的教師團隊
在諸多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中教師是關鍵,因為“有效教師”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教師進行再培訓。
1、深入學習新課程標準。各教研組活動的一個常規任務就是學習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僅要了解新課標的理念和要求,更要以新課標的理念和要求來衡量自己的教學。看他的課堂教學是否與課程的要求一致;看他是否會隨時了解學生的需要,盡量從學生的水平和現狀出發進行教學;看他能否根據學生水平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使之與學生的需要相適應;看他是否具有靈活的教法,適應學生的教學模式,讓教師在對新課標不斷的實施中提升自己。學校打算每周根據教研內容推薦相關的文章,供教師們學習。上周我已經推薦了《德育的贏點在哪里》等五篇文章,今后在文章的推薦方面應根據學期教研計劃,力爭做到更有針對性和連續性。
2、專家引領,拓寬教師視野
專家的啟發、引導,對教師提高理論水平,提高教育教學素質具有催化劑般的作用。通過邀請國內知名教育教學專家來校開辦專題講座,邀請省、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室專家來校指導,借助協作區建設,進行校際交流等多項措施來拓寬教師視野、提升教師素質。
3、展開有效教師人格特征的討論
為了讓有效教師的形象深入教師的內心,讓教師有明確的努力方向,應該在全校教師中進行了“有效教師形象”的討論。討論的主題是有效教師應該具有的人格特征:如獨特的人格魅力;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良好的專業性知識;很強的教學監控能力和終身學習意識等等。
(二)提高集體備課的有效性
集體備課多由主備人寫好主備教案交備課組集體討論,確定好教學的各個環節、要素后,再由各教師獨立寫出各自教案,這往往導致一些教師對教材,對學生研究不足,致使些教師課堂準備不充分,課堂效率低下。為了克服這些弊端,學校應該要求每位教師都要做每次集體備課活動的主備人,集體備課變成是大家互相評價教學設計,互相交流對課程認識,互相完善教學環節的過程。其次,要求通過集體備課明確每節課老師講的時間、學生練的時間;明確課堂問題;明確要講解的例題、課堂練習、課后練習等。讓每位教師準備充分,讓課堂更緊湊、更高效,讓學生既有主動參與的可能,又有當堂練習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獲,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強化學生的信心。
(三)改革課堂教學評價模式
傳統的評課多以老師為對象,看老師是否講得精彩、講得到位,看教材內容處理是否恰當,看重點是否講得清楚、難點是否講得明白等等。恰恰對教學的主體——學生缺少應有的關注,直接導致許多老師只注重自己課堂上的表演,忽視學生的存在。我們認為在課堂評價中應以學生為對象,看一節課中學生參與情況怎樣,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時間有多少,當堂練習的時間有多少,練習的正確率是多少。通過改革引導教師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學生身上,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讓學生有效練習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我們只想做好其中的一點,那就是每節課在備課時都設計好課內、課外練習題。我們的做法是,在教研時進行作業設計的研討,同課頭教師寫出作業設計,在教研時進行作業設計說明,設計意圖是什么,有什么目的,評價的標準是什么,學生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等,進行作業設計的研討,這方面我校已經進行過幾次嘗試,只是在時間的安排上,不能每節課都這樣進行,但是我們認為一學期確定一部分章節進行作業設計,堅持下來就會越積越多。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怎樣改進我們的教學,怎樣讓我們的教學更加有效,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有利于學生信心的養成,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和探索,但怎樣讓我們的學生學得更有信心才是一切的根本。
讓我們的教學模式更有效
時間: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