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校11143所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班級管理中的“小組合作”

時間:2013/12/27

悅“教”、悅“學”; 悅“變”、悅“優”,即“越教越學;越變越優。”也就是老師快樂地教、學生快樂地學,這樣越教就會越學;而老師和學生都在變化中享受快樂,在快樂中變得優秀,這樣越變就能越優。

這學期我們高三學部在樓宇文化建設中啟用了“悅”文化,對我來講啟發特別大。我想無論是教育者和還是學習者本身都應該追求一種“愉悅’’,以此為前提去思考如何教和如何學才有意義。在思考這兩個問題時,我找到的途徑就是“小組合作教學與管理”,因為有了它的輔助,“教”和“學”就會變成極其快樂的事情,班級管理也處處充滿著創造改造塑造的樂趣。

源起——從“被動”到“主動”

我是很“被動”地開始我的“小組合作教學與管理”的。畢業初期,非常想當好這個“老班”,但卻總是“出力不討好”,整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只是覺得像個陀螺一樣在轉,處理完這事又來了那事,感覺自己很努力,但卻總是沒有什么效果。扣分罰單一張接一張,學生的紀律、衛生問題卻總是在重復相同的錯誤,面臨這種“被動尷尬”的局面我就開始反思:1. 靠班時間沒問題,工作態度和熱情沒問題,那問題一定出在了管理方式上。2. 要想用和別人一樣的時間和努力程度換來比別人多的成果就必須得讓自己節省內耗,也就是讓學生自己去處理好那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問題。如果我每天都還是像以前那樣面面俱到、事必躬親,那永遠都不可能讓班級有所發展。

于是我開始試著采用“小組合作”,把班級分成若干個“藩國”,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漸漸地一個個“小郡主”誕生了,隨著各項規則的制定,各種活動開始運行起來,成堆的問題也出現了,來來回回,曲折往復,其中的探索與嘗試,迷茫與彷徨,挑戰與創新,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但再艱難也難掩這種變革給我和學生帶來的快樂,一天天地孩子們在自己的“小團隊”里成長著、愉悅著。

實踐——從“沖動”到“行動”

1.“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分組前的學情調查,分組的原則。

小組的劃分一般是在開學初的兩個周內完成,在這期間要對每個學生的性格、學習現狀、優缺點等做出初步評估,并且配合完成各種學情調查表,一對一的交流在這一階段顯得尤其重要,孩子的很多特點都會在交談中展現出來,當然這種交談是非正式的,可能是上學路上的偶遇,也可能是課間十分鐘的閑談,但每次的交談我都會把關鍵詞記下來。

這樣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分組,效果一定是不錯的。分組一般是4-5人為一組,設組長一名(組織能力最強、溝通和語言表達能力好),副組長一名(待優生,近期內老師最想幫助其提高的人),人員的分配通常是內向和外向相結合,并且考慮男女搭配的問題。每個組中必須有一個學習能力突出的人,不一定是組長,但是必須是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品質突出,他可以帶領整個團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另外要盡量避免某一學科偏科生的聚集。

2. “慧眼識英雄”——小組長的選擇和培訓;小組文化的建設。

小組長是最重要的角色,我通常叫他們為“小郡主”。其實班級就是“分封制”,只要小組長培訓到位,那么很多工作都會貫徹執行地很好。在選擇上,我會讓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最好的孩子來做,并且要有強烈的上進心和集體榮譽感。最好是老師容易塑造和掌握方向的孩子,不一定成績非常突出,但是成績也不要太差,應該在班級的前列,這樣榜樣作用會更強一些。

對于他們的培訓,我會分為幾個階段:1. 建組之前的基本規則培訓,情感激勵;2. 出現問題時:集中培訓,共同獻策;3. 階段性組長會議:反饋各組存在的問題(比如討論問題時總是比別的組慢等)并解決。4. 組長交流會議:各組長準備一個比較好的做法(比如督促同學整理試卷、如何解決遲到的問題等)。5. 個別組長微型會議:老師協同組長解決本組的問題(比如近期課上反映不夠積極、作業有抄襲等)。只要組長培訓好了,所有的問題都不需要老師插手,孩子們組內自主解決會有更好、更長久的效果。

小組長是極其重要的,他們就像是一個個火種一樣,分散在班級的每個方位,這種12人的帶動作用要遠遠大于我1人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把握好了這12人的方向,那就相當于有12個人幫我分擔工作,在這12人的帶動下,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分擔整個班級的工作、為了班級的發展努力。反過來,班級的每一個人都會獲得更大的進步。

選出了小組長,組員分配成功后,有一步是至關重要的,那就是小組的文化建設,必須要有一個圖騰性的東西擺在那里,孩子們才會凝聚到一起,就像是戰火中的旗幟一樣。我會給他們一周時間來完成各小組的海報,在這一周里絕不僅僅是只做了海報那么簡單,孩子們通過溝通合作,能夠找準自己在小組中的位置,并且形成統一的小組文化和奮斗目標。

3. “推陳出新、持之以恒”——繽紛多彩的小組活動。

小組合作離不開各種小組活動,其實不經意間的一些小想法就可以試一試,往往都會有很不錯的效果。比如每周班會時間我都會給每組留出開組會的時間,小組長會針對自己組的問題和組員商量解決辦法,也可以大家一起分享學習的經驗。再比如在某個階段班級的某項工作總是落實不到位,那就可以開展幾次突擊整改活動,比如抓卷面書寫,連續幾個周的隨意時間段舉行小組之間的書寫比賽,不是現場寫字,而是大家拿出某幾份卷子(都是不同時間做的)進行比對,每組派出代表做評委,而評委我往往就找每組書寫最差的人來做,這樣他們就會“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了。

在激勵學生情感方面,小組活動更能突顯出它的作用。每當考試成績公布的時候,總會有一些孩子因為失利了而特別傷心,上一次調研考試后,我就模仿威海電視臺的“愛的即時貼”活動,給每個小組發了很多“愛的即時貼”,然后對孩子們說:“今晚放學后大家可以把你最溫暖的鼓勵貼到你們小組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的桌子上。”,后來第二天早晨全班的桌面上都貼滿了“愛的即時貼”,孩子們的臉上都洋溢著溫暖的笑容,小組成員之間的感情又一次加深了,而最讓我感動的是講臺上也貼了很多,都是對老師感謝的話語,還有的說老師辛苦了,我心里的感覺用“溫暖”二字已經無法描述了,我想這應該是一種“愉悅”吧。

4. “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的評價機制。

公平是前提,持之以恒是基礎,如果敷衍了事只是做表面文章加加分扣扣分,那久而久之學生會失去興趣。記分員是很重要的角色,在我們班記分員由紀律委員擔任,扣分主要是根據年級的扣分單,而班級的獎懲以加分為主,分數的控制主要由班主任來決定,其他任課老師的評價必須匯總到班主任處由班主任統一給予加分,因為如果每個老師都可以加分,而每個人加分的尺度是很難把握的,勢必造成學生對于公平性的質疑,并且容易引起混亂,甚至出現偏科的現象,所以我覺得加分權還是應該集中在班主任這里,這樣標準才能更統一,而班主任也更容易控制這個班級的均衡發展。而加分的原則是:強調集體,而非個人,時刻提醒:團隊優秀,個人才優秀,反過來,只有每個人都優秀了,團隊才更優秀。

在實際操作中,其實不像我所說的那么簡單而美好,這些都貴在持之以恒,并且不斷改進。下面我就來具體說一下我遇到的困難。

困難——從“漏洞”到“改動”

1. 虛假繁榮,低效甚至是無效活動。

在進行小組合作教學的初期,總有一種剎不住車的感覺,課堂上很火爆,但總是感覺就在爭著回答問題了;而習題課的情況更是令人擔憂,讓小組討論,然后學生起來講解,表面上很繁榮,實則“水分”很多。因為有些題正確率很低,老師講解效果更好,而有些閱讀題一上來就討論很武斷,沒有給學生自己診斷的時間;討論結束后,每一題都再找學生重復一遍,看似是在檢查討論結果,實則是浪費了時間,既然已經討論會了,其實就沒有必要再講一遍了。

措施:不要為了小組而小組,不作秀,要高效,用到好處,不必強用,不必節節課用。習題課要自己先思考,討論完了如果大家都沒有問題了,就不再贅述,如果確實不放心,可以下節課出一點反饋題鞏固一下即可。

2. 小組的兩極分化。

有的小組特別差,和其他組差了10幾分,債多不壓人,就會破罐子破摔。

措施:暗中制衡組分,不要出現分差過大的現象。我一般會每周總結一次得分,然后下周暗暗地偏心一下最后一名的小組。其實這很容易,只要量體裁衣多給他們一些機會就行了,比如有的組別的不行,但是書寫還是很好的,那本周可以在書寫上給他們多加一些分,當然暗中制衡不能讓學生看出來,否則就不靈了。

3. 無法做到面面俱到,不可能出現完美的組合。

我們總希望每個組都有一個理科學得好的,有一個文科學得好的,也總希望在分組時做到絕對的人力資源搭配均衡,其實這些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完美。

措施:在分配人員時,要重點突出、善于挖掘每個孩子的長處。哪些孩子是近期要重點關注的?哪些孩子是非常放心的,無論放在那里都可以的?哪幾個小組長是非常擅長交流的?而哪些小組長又是講題思路非常好的?誰和誰是必須要放到一起的?等等。。每次調整完以后總會有幾個小組不是最優的組合,其實是沒有關系的,因為可以在平時的課堂和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多參與到他們的小組,無形中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就可以了。這樣就能夠基本實現小組均衡發展了。

4. 一段時間后學生進入疲勞期。

學生覺得加分減分也就那么回事,沒有什么興趣了

措施:不斷創新,更新活動,重新洗牌。這些新的活動也是隨時隨地的,我覺得孩子們有時候不單單關注分數,他們還很關注一些情感,比如在特定的節日里的小組活動,像是感恩節等就可以組織一些小組活動;再比如說我們高三學部很多班主任都在操作的理想教育,其實都可以利用上“小組”。還有就是可以通過調換座位來獲取一些新鮮感。

5. 畸形競爭出現了。

為了加分不擇手段,投機取巧,把別的小組看做是敵對小組,不愿意分享等。

措施:減少對抗性挑戰性語言,多倡導合作共贏、良性競爭。在平時操作時,不要總是進行PK, 或者非要分出勝負,小組之間的和諧對于課堂和諧以及良好班風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而這其中老師的作用是很關鍵的,比如可以開展一些小組與小組間結為“友好互助組”的活動,如果組合成功,就會得到雙倍積分,其實這無形中就會讓孩子們形成合作共贏、分享成功的理念。

收獲——從“帶動”到“感動”

開始做“小組合作”的時候是我在帶動學生,到現在我覺得我收獲的可能比學生還要多,真的是教學相長,如果不是這些寶貴的經歷和實踐,可能我永遠也不能那么深入透徹地理解和信服以下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

1. 每個孩子都有潛力,不要也不能拋棄任何一個。

只要給他們機會,給一個平臺,有一個好的榜樣,那么最后一名的孩子也不會落后。我們班有這樣一個組,組長是一個叫齊白玉的女孩子,除了她以外,其余人都成績很差,40名以后,可經過努力,他們現在越來越優秀了,原因在哪里?孩子們之間的相互鼓勵和支持。

有一天晚自習我走過其中一個男孩的桌子時偶然看到了組長給他貼在桌角的留言,是組長鼓勵他的話,我當時特別感動,我想他們之間的這些自主的活動絕對要比我說教有用得多。而奇跡往往就發生在一些不經意的“關注”上。有的時候我在想,其實這些成績暫時不理想的孩子是最需要我們幫助的人,這些點滴的提醒和關注可能就會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如果通過優秀的孩子來幫助這些暫時不領先的孩子,那既能夠讓學優生體驗分享、幫助、建設團隊的樂趣,也能夠讓學困生得到愛并激發出他們為集體而優秀的斗志。對于我而言,難道這不是一種更大的“愉悅”嗎?

2. 高起點和嚴規范非常重要,是一切的基礎。

小組初期的培訓和規范是相當重要的,只要下苦功夫培訓上一段時間,一切進入正軌后,無論是課堂還是班級管理都會輕松許多。

3. 和諧的師生關系。

付出是會有回報的,前期的投入到后面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們每天興沖沖地盼望著上學,盼望走進教室;而老師也非常享受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光,這種和諧是一種很愉悅的感受,這種相互作用力支持著我們彼此不斷地探索前行。 

4. 我們教的不是“教材”,而是“人”。

《課程標準》中說“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使學生“認識自己學習的優勢與不足,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和諧與健康向上的品格”。拋開教材,拋開知識點,拋開“量化扣分”,其實第一位的是“人”,而構建這種“師生和諧、生生和諧”的班風,才是一切課堂操作和班級管理的前提。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只關注了技巧方法,卻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忽視了人與人交往的樂趣,忽視了“人情”,忽視了人的基本需求是“悅”。

“小團隊”建設的過程讓我體會到了做老師、做老班的“樂趣”,同樣,學生也體會到了學習和生活在一個其樂融融的班集體中的“快樂”,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再把老師看做老師,而是一個可以信賴的伙伴,他們逐漸在形成一種比單純的同學與同學關系、學生與老師關系更重要的東西,我感到他們的每一節課、每一天都是“愉悅”的。

我相信,只要我們勇于開拓,勇于創新,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工作,用“小團隊建設”帶動“大集體發展”,那么我們一定會建立起一個團結、向上、互助、友愛的班集體。

思考——從“悅變”到“悅思”

最后,我想提出我最近的一點反思,期待大家與我一起思考。

1. 小組合作是不是適用于高中三年的每一個階段?如果是,那么是不是應該有

所不同?

2. 如果有一套固定的模式,是否就意味著對于每個班的學生都有相同的效果?

這其間的差別在哪里?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特黄在线免费视频播放 | 精品国产经典三级在线看 | 一级特黄大片欧美久久久久 | 最新亚洲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