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下午,我們有幸聽了西點執行學院于兆興教授的《學校西點執行力》報告,受益匪淺。這次報告,廓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霧,明確了我工作中的發展方向,堅定了我自覺投身教育教學的信心。
報告中對我觸動最大的一點是于教授談到的員工的五種工作方式:①等著做;②問著做,等回答后再做;③提出建議,主動做;④主動做,邊做邊匯報;⑤主動做,然后按程序匯報。我就試著“對號入座”,拷問我的工作方式是哪種。假如叫我選擇的話,我會選擇哪種方式。最終我覺得這幾種工作方式都不適合我們的學校管理。畢竟學校管理和企業管理還是有區別的,企業是把利益放在首位,漠視員工的情感,一味追逐所謂的“執行力”,所以富士康有了“XX跳”的慘劇。而我們的學校不可能像西點院校那樣用“沒有任何借口”來對學生“一刀切”,那樣我們的學生會發瘋的;我們的老師如果把教學看作是“做企業”,棄育人于不顧,那也是很危險的。我們老師只有把責任放在首位,把教書育人放在自己心中,把自己的教育教學當作發展自己的專業、自覺投身于黨的教育事業的表現,不待揚鞭自奮蹄,這才是我們教師理想的工作方式。
但在生活中,往往事與愿違。很多人在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是按照自己喜歡的工作方式去做的,但“入鄉隨俗”以后,工作方式往往變為領導喜歡的工作方式;以至于到退休時也沒有形成自己特色的工作方式。為什么會這樣?撇開大環境,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學校的制度是不是人性化,比較寬松,適合做學問。如果很人性化,那么很容易喚起每個人的責任意識,目標一致,利益一致,學校的執行力肯定就沒有問題。如果學校的制度不能保證“讓吃苦的人吃香,讓實干的人實惠,讓有為的人有位”,這樣的制度就是一紙空文,何談共同發展?
二是教師自身的問題。青年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學習老教師的經驗,趕超老教師,而不是刻意去模仿老教師;老教師也要不斷發展自己,學習青年教師的創新意識,不要使自己掉進“經驗主義”的陷阱里。這樣,每個教師在工作中形成各有特色的工作方式。教師的特色就是學校的特色,學校的特色就是學校的品牌,學校的品牌就是學校的執行力。而學校的執行力從教師層面,需要銳意進取的青年教師和壯心不已的老教師共同打造一支有凝聚力、有戰斗力、有創造力的和諧團隊。有了這樣的團隊,再加上學校領導制定的正確目標,創造物超所值10倍的成果不會是永遠的夢。
作為一名教師,在聽了報告之后,我覺得在工作中要有三種意識:
1、要有目標意識:我們要為自己制定三到五年的自身發展計劃,盡最大努力去做,未達目標時則要反思,想出解決辦法并實施,不達目的,永不放棄。
2、要有責任意識:對學校工作要有責任心,有主人翁意識。無論做哪項工作心中應多想著學校,團結一心,認真負責,學校的榮譽高于一切。追求結果和完美,努力提升自身素質。為學校的發展盡職盡責,全力以赴!
3、要有終身學習意識: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發展,時代賦予每個教育工作者更高的目標和更新的教育任務,教師只有靠不斷地學習與探索,在自己的工作中不甘平庸,用知識奠定教育教學行為的底氣,有了底氣,才可能在課堂上顯出沛然大氣,才可能在教育教學中體現出智慧和機智,也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所以,努力做一名學習型教師也是每個教師與時俱進的必然選擇。做學習型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提高業務素養、不斷開拓創新,才能掌握教育發展的主動,充實和超越自我,提高教育教學執行力。
一個學校,要有競爭力,必須提高執行力。我們提高執行力,就是要樹立一種嚴謹些、再嚴謹些,細致些、再細致些的工作作風,以精益求精的意識,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學任務,把小事做細,把細節做精。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環節都要力求完美,切實執行,在學生的發展問題上,在學校的發展問題上,在素質教育的發展問題上,我們每個老師都要有那種“不待揚鞭自奮蹄”的自覺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