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校11143所

每天發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回到教育原點 推廣高效課堂

時間:2013/12/24

編者按:江蘇省連云港市基礎教育“建構式生態課堂”的成果顯示:“相信學生、解放學生、依靠學生、發展學生”是“建構式生態課堂”的靈魂。傳統的教學關系在這里被顛覆了,原來是教師為“學”而教,現在是學生為“教”而學,學生成為自己的老師,也成為同伴的小老師。教學過程變為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能學不教。這種教學改革的區域性大面積推進,促進了高效課堂的普及。


  課堂顛覆性的變化


  沒有講臺,沒有安靜端坐的學生,學生變成了小老師
  5月22日上午,江蘇省贛榆縣華杰雙語學校初二年級的教室里人聲鼎沸,學生或站或坐,或讀或寫,有的在激烈爭辯,有的在黑板上書寫講解……
  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這里的課堂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沒有講臺,沒有安靜端坐的學生,沒有教師從頭到尾的講授,代之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的自主學習、互助展示。每個班級依據學生人數分成6至8個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大約七八個學生。課桌不再統一面向講臺橫排,而是以小組為單位、以類似“圓桌會議”的形式擺放——或橫或豎擺放成幾個相對獨立長方形。教室前面沒有大黑板,取而代之的是四面墻上的小黑板,學生可以隨時在自己身后的黑板上演示、講解或者展示學習成果。
  “現在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文章最后說,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是不是太夸張了?作者為什么把背母親與背兒子寫得那么鄭重其事?”循著聲音,記者在一片藍色學生服中分辨出一件白襯衣——一位身材嬌小的女教師幾乎被淹沒在學生當中。這是江蘇省連云港市“建構式生態課堂展示”現場會的一個分會場,正在講莫懷戚的散文《散步》。
  在這里,先由教師教然后學生跟著學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他們在學案引導下,通過自學、探究、展示、小組討論等多樣化的方式,達到學習目標。
  該校校長柏萍介紹說,近年來,他們越來越意識到課改的重要性,曾多次外出取經,山東杜郎口中學與昌樂二中、江蘇泰興洋思中學、河南永威學校,等等,他們都去過。結合本校實際,他們逐漸摸索出一條“構建生本高效課堂、提升師導精講模式”的道路。目前他們的課堂目標主要是:以導學案為載體,通過預習、展示、反饋整合學習環節,提高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在這里課堂變成了“知識的超市”,在生動直觀的環境中,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人人爭相發言,學習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展示是原來課堂中沒有或者很少有的環節,事實證明,這個環節能讓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鍛煉,并從他人的評價中找到自信。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體現了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的精神,時有思維的火花碰撞出來,課堂學習變得輕松愉悅。
  此次現場會在華杰雙語學校、墟溝小學、海頭高中、白塔初中、白塔高中等5個分會場同時舉行,共有100位領航教師執教100節“建構式生態課堂”課程,還有8場專家報告。每個會場都安排了課堂教學觀摩、教學經驗交流、專家現場點評等內容。

教師角色的轉變

“講師”變成“學師”,不再滿堂灌,而是學生學習的輔助者
  “學生學習最大的敵人在于依賴,教師教學最大的悲哀在于包辦”——東海縣白塔高中走廊墻上張貼的一些標語和圖畫非常醒目,引來眾多參觀者駐足觀看。這里是現場會的另一個會場。
  連云港教育局副局長韓金山指著墻上金字塔形狀的圖表解釋說,這是“洋為中用”,也是我們教育改革的理論基礎之一——“學習金字塔”理論。這個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于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提出的,其后不斷為后人完善與驗證。戴爾指出,學習的第一種方式“聽講”,是學校最常用的方式,也就是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24小時以后學生記憶的內容只能留下5%。第二種方式,即學生通過“閱讀”學到的知識,24小時后可以保留10%。第三種方式,即學生通過“聲音及圖片”學到的知識,24小時之后可以保留20%。第四種方式,即學生通過給他人“示范”的方式學到的知識,24小時后可以記住30%。第五種方式,即“小組討論”方式,24小時后學生仍然可以記住50%的內容。第六種方式,即“做中學”或“實際演練”的方式,24小時后記憶內容可以達到75%。最后一種學習方式,從圖示上看是處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即“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24小時后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美國緬因州一個實驗室的類似研究結論跟戴爾差不多,只是把閱讀和聽講交換了次序,認為閱讀比聆聽記住的東西更多,這個結論與我們的經驗更加貼近一些。
  學習與記憶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與記憶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建構主義理論家指出,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學習者通過意義的建構可有效獲取知識。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4個部分。建構式生態課堂采用的就是學習效率較高的后幾種學習方式。
  除了借鑒西方理論,連云港市“建構式生態課堂”也汲取了國內一些中學課堂改革的成功經驗,并經歷了摸索、發展與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兩年前他們開始推行“三案·六環節”教學模式,其中,“三案”指教案、學案、鞏固案;“六環節”指課堂教學包含的自學質疑、交流展示、互動探究、精講點撥、矯正反饋、遷移運用等環節。2010年經過充分調研分析后,他們將“三案·六環節”教學模式提升為“‘六模塊’建構式課堂”,并在全市推行。目前,連云港市又將之提升為突出內涵發展的“建構式生態課堂”。所謂建構式生態課堂,就是更加突出教師的引導、服務功能,更加強調發揮學科的教育價值。在充分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選準課堂學習的出發點;強調利用學生的“學習生成”能力,進一步提高課堂學習效益;突出教師精講點撥的作用,讓全體學生感受學習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究意識與創造力。
  換句話說,就是“能學不教”,讓學生自己先自學,這里教師不再是一言堂的“講師”,而是起到點撥、組織、示范作用,從而成為“學師”——學生學習的幫助者。
   

教學效果成為教改動力


  一旦迷惘的師生嘗到甜頭,學校的教學面貌便開始發生變化
  “一上高中,老師不像原來那樣講課了,先讓我們自習預習,組內討論學習,一開始特別不習慣,真的很迷惘。”海頭中學高二六班學生楊泗真說,“剛開始的時候,我上課不敢發言,生怕自己問題答錯了,學習成績下滑了。沒想到,到了高一下半學期,成績有了很大提升……”。
  這種課堂不只對學生,對教師也是一種沖擊。海頭中學高二生物教師尹冬靜說,現在大家看到課堂上老師講得少了,以為老師輕松了,其實課后備課壓力更大了,難度也更大了。“因為現在的課堂,不知學生們會提出什么稀奇古怪的問題,比如講到‘果酒果醋制作原理’的時候,有一個學生突然問到干紅是怎么制造出來的,剛開始的時候,我答不上來,因為我也不清楚!這件事讓我感到,教師在課堂上要啟發學生,要比學生有更廣博的知識。”可見這樣的課改,教師也經歷了一個適應、轉變與提高的過程。
  一些學校的校長表示,積極參與課改是因為逐漸嘗到了甜頭。華杰雙語學校、海頭中學、白塔高中等學校的課改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因此成效就又轉變為進一步改革的動力。目前這種教學模式已覆蓋連云港市基礎教育的全部學段與全部學科。由此連云港市教育局把基礎教育課程基地建設作為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抓手,目前已建成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地理、生物、音樂、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研究性學習等多門學科的市級課程基地,而綜合實踐活動又包含了思想品德、歷史、化學等學科。
  近年來,連云港市教育局在全市基礎教育各學校,嘗試以主題活動提高質量效益,進而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很多學校逐漸破解了課程改革中的難題,以高效課堂為核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一些學校的課堂開始顯示出自己的特點,例如,海頭中學的“學案先行-課堂內化”課堂,白塔高級中學的“分層次問題導學”課堂,海州實驗中學的“綠色生態”課堂、華杰雙語學校的“交流展示”式課堂,墟溝小學的“展示探究”課堂等,在觀摩與交流活動中都受到了相關專家的好評。

讓課堂回歸教育本真

  教育很復雜又很簡單,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不會錯
  “老師講得再精彩,學生不想學也沒辦法。要讓學生主動想學,不應當只是灌輸……”在課改交流會上,一位老師作了樸實的總結。
  江蘇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辦公室主任、課程教學博士董洪亮說:“教育很復雜又很簡單,各種模式與教學法,到頭來都必須落在學生身上,所以教育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他從課程教學專業的角度對連云港市基礎教育“建構式生態課堂”現場展示活動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系統的概括。他指出,從某一角度看,學校的教學活動無非是學與教的關系。生態課堂顛覆了傳統的學與教的關系,傳統課堂以教師為中心,生態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后者主張“讓學習真正發生在學生身上”。他舉例說,曾觀摩過一節高一化學課,剛進入課堂時他心存疑慮:高一學生畢竟化學知識有限,讓他們自己從實驗中得出化學方程式是不是難度太大了?課后他發現自己的擔心是多余的。為了在課堂上演示,主講小組的學生進行了非常充分的準備,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展示了出來,事實證明,為“教”而學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生態式課堂改革也促進了地方課程的開發,許多學校力爭使自己學校的課程體現出特色,出現了許多課程改革基地,如東海縣實驗中學的水晶文化綜合實踐課程基地和海頭高中的藍色課堂與文化基地,連云區云山小學的中草藥文化與生命教育課程基地,贛榆縣沙河鎮第二中心小學的“農家文化”與校本課程基地,白塔高級中學的勵志德育課程與紅色文化基地,科教園區云臺中學的云臺山中草藥實踐課程基地,等等。課程基地的建設,使教師們更加明確了學科課程的教育價值,使學科課程更有學術性,更加體現了學科教學的探究性、體驗性和實踐性,豐富了課程實施途徑和課程資源,更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在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的主動、全面和個性化發展。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亚洲色图视频在线观看,在线观看国产三级片,免费裸体黄网站18禁免费
中文字幕在亚洲第一在线 | 亚洲最大色资源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 | 亚洲另类sm视频在线观看 |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 | 中国日本免费不卡在线中文 |